《异数》这本书里写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异数》不是一本学术书,而更像一本学术包装下的励志书。不是每个人积累一万小时都能成功的。关键在于积累什么,怎么积累。所以一万小时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西方励志书喜欢用这种确定性的概念来制造卖点。这是营销不是科学,更谈不上真理。但是,这本书提出的一万小时概念,还是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只是我们不要拘泥于它。重点是领会精神。 我以前有个领导跟我讲,一个人做一个工作四年,就会形成比较好的积累。现在想想,一天八小时的话,四年差不多就是一万小时了。这领导2004年跟我讲这话的,那个时候《异数》这书还没出来。看来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选择一份有积累的工作十分重要。选好工作,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积累四年。这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积累,就是那种形成真本事的东西。什么是真本事呢?就是你具有一种比大部分人都强的能力,或者拥有了一些不可替代的资源。比如我们这里有个搞中介的。干了十来年了,这个小区所有出租房子的基本都认识他。出租房子既然是请的她。那么卖房子自然也找她。所以她不用做任何广告。每天络绎不绝的生意。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本事。但就这个中介来说,她虽然只有中学文化,但收入比大学教授都高。她每天东跑西颠带人看房,顺便锻炼了身体,所以整个人的状态很好。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因为有积累性,就有了独特的价值。所以真本事并不仅仅意味着才能,知识水平,也意味着资源的积累,人际的积累。我领导跟我讲的四年积累,我感觉就是这种综合性的积累。 有时候积累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比如,陈道明曾经跑了七年的龙套。我常常想,如果是我,肯定不干了,感觉这样的工作毫无积累。其实不然,演员这个职业,自身能力之外,最主要的是有人给机会。跑龙套整天接触导演,制片人,时间久了,机会就容易出来了。张涵予也是这样的,本来是一个配音演员,机会来了,也成了一线演员。 所以积累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自身的能力加上人际关系等等。我作为一个网上讲课的老师,其实也需要人际关系。比如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人际关系。我得尽心尽力让他们有所收获。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认为真本事就是练就一身独门功夫,然后大家都服。我有个清华的同学跟我讲,我们俩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整天想着练就一身盖世武功。其实,武功不需要盖世,关键是有用。 我明白这些道理已经很晚了。所以我那时在公司里经常感到不服气,为什么那些做销售的收入比我们高得多?后来我承认了,因为他们有积累。比如有个销售跳槽的时候,人家给他年薪30多万。因为他每天打电话,打了四年,积累了一个节目销售方面的人际网络。而一个编导跳槽,一年给几万就好。同样干了四年,编导不如打电话的。看起来好像打电话的不起眼,但人家的积累价值更大。 我经常跟网校的家长讲,一定不要忽视写作这项能力。因为这项能力是一种复合型的能力,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建立人际网络的能力。比如,一个好的写作者,理论上可以拥有几亿的读者。这几亿读者如果都喜欢他的作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人际网络? 按照1000粉丝的理论,实际上一个好的作者,要想过上中等水平的生活,只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就够了。这是美国学者经过严格测算得出的,后来证明确实如此。所谓铁杆粉丝,就是真正欣赏你,真正从你这里受益,你无论写什么,他们都会购买的。这样的粉丝不用太多,1000个就够了。 所以我们的积累最好是这种复合型的,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不要闭门造车,苦练所谓的神功。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就不少见。庄子讲过朱泙漫的故事,学了所谓的屠龙的本事,后来一辈子没有找到一条龙。学的都是没用的东西。 现在有些痴迷文凭、证书的人,很像朱评漫。考了一堆文凭和证书,最后发现都没什么用。我记得大学里我也凑热闹考了两个证书。一个英语六级,一个计算机二级。完全没有一点儿用处。 我们不要总想用证书来证明自己。这样的观念其实有些过时了。我们最好用真正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我们最好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人欣赏你,喜欢你,从你这里受益。这是更为真实的真本事。 萧愚 2016-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