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

 博文轩329 2016-04-07


作者:黄爱峰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本文转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编辑:一点一滴


指导思想的迷失


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反映特定时期人们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识,它往往是我们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综观“扬州会议”以来呈现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局面,理论上大量新式术语的搬用与实践中闹剧般的标榜,实质上可能并未形成超越。而当学校体育问题与作为对策核心的指导思想不能被认同并达成共识时,许多改革举措就会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消解殆尽,终至不了了之甚至南辕北辙。


发展格局的封闭


从发展格局来看“学校体育就是学校内的体育”的基本认识和“关起校门开展体育”的惯性做法依旧主导着学校体育发展。一方面,尽管国外发达国家的“家庭学校体育互动”“社区-学校一体发展”等模式的经验不断见诸报道,但是我国的“学区体育模式”和“村落体育模式”依旧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实践中,通过竞技体育“激励一代人”并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教”,“体”分离仍然是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单从数量上看,全国现有省市县3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5 000余所(含国家级300所),只占中小学校总数的5%左右,现有235所具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仅占高校总数的10%左右。



实然地位的边缘


中国学校体育尽管“合法性”“合理性”得到充分认可,但“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体现不足。这里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体育各项制度建设尽管成就显著,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使得学校体育“名正”也“言不顺,“放不开”,如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薄弱,使得安全问题“紧箍”学校体育,很多学校的体育学校体育工作因“过度安全”而堕入“低级化,“幼稚化,“放任化”;第二学校体育督导薄弱影响己有国家政策和法规制度的实施。




 

体质情结的泛滥


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一基本形式是毋庸置疑的。然把体质上的“成功”等同于体育的成功,也必将背离体育特性。将方向性愿望视为达成性目的,一如为了分数的教育是畸形的,为了体质的体育也是残缺的。诚如体检之于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必不可少但作用也是相对有限。这不仅因为体质测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校体育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质量差异与变化,体质测试也无法反映学校体育自身在体育认识、制度建设、课程改革、文化发展等各方而的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且还在于作用正被夸大的“体测剑”容易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中原本薄弱的人文性的式微与旁落。

 

考试体育的追逐


从“中考体育”到“高考体育”,体育考试貌似是学校体育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学校体育的工作重心正由强调“学业”偏向重视“考业”。综合数据分析与课题调研表明,体育考试对增强体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抑制体育课改”并催生“考试体育”的现象。这里“考试体育”主要表现为尽管基于分值权重以及考试结果差异极小的原因,体育科目在“教育竞技场”仍为“鸡肋”,但带来学生“局限某个考试项目训练以获得高分”的应试行为趋盛以及体育教师“围绕体育考试施教而忽视常态课堂”现象的迅速滋生,进而“短期效果”凌驾“终身体育”。寻求用应试教育的“法宝”破解应试教育的困局注定是扬汤止沸,尤其是在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的大背景下。

 



 

师资队伍的欠缺


调研表明,体育教师在“量”上的“硬缺口”与“质”上的“软表现”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国义务教育段“体育教师以占教师总数不到5%的比例承担着接近总课时11%的教学任务,总体数量缺额达30万人,而且这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小学。相比“硬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体育教师的“软表现”,即城乡均存在的师资差额配置而“超负荷”工作导致的效益差距,和因学校不合理绩效评价而“半积极”应付形成的效率落差,以及由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欠专业”造成的质量欠缺。

 

农村体教的短板


农村学校体育弱无论是在场地设施、基本投入与资源分配等物质文化范畴,还是在编制计算、工作规范、绩效考核等制度文化范畴都是的不容回避的事实判断。农村学校体育近年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农村教学点的体育荒漠化,“乡镇并校点的体育趋恶化”。1)基层农村教学点的学校体育工作几被忽略,原因是无“意”也无力。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村落“零投入”使得办学经费奇缺、人员短缺,94%的教学点根本没有接收过被主流媒体频繁报道中的“特岗教师”或“支教教师”。力“撤点并校”后的原本学校体育软硬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并点校,因在校学生数剧增而在体育课质量、生均场地、师生比等关键指标上不进反退。

 



硬件达标的下降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是长期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根据调查与统计,有32. 9%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或完全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活动的需要。有32. 8%的学校体育场馆完全不对外开放,包括对本校的学生也不开放。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年来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达标率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其中,小学体育场馆达标率从2010-2011年1年就下降了10个百分点,初级中学场馆达标率从2007年的69. 24%下降到2011年的62. 24 %,高中1年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体育场馆在“绝对不足”的背景下存在着“相对浪费”,即对外开放不足。


 

体育课改的冷清


虽然体育课与“准课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核心工作,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不仅延续着数量上的缩水与缺失,还滋生了质量上的“休闲化退让”“‘轻松化’转轨”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专业负面影响力圈蔓延至体育教师教育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容否定的是,学校教育全程的1 404个体育课学时并不没有成功影响我们的省长、市长、教育局长、校长、家长等相关主体的体育“偏好”,而“行动者的偏好”正是新制度主义在诠释制度与行为关系时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分析变量。

 

体育文化的堕距


从文化视角审视学校体育可以发现鲜明的“文化堕距”现象,即文化中精神层而和制度层而相对器物层而的存在巨大落差。各地形形色色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很多在体育方而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其“高大上”的场馆、方案、课表与“低弱下”学校体育实践难以匹配,有些甚至释放的是舍本逐末、弄虚作假的负能量。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的无所适从。尽管着眼学校体育“中国特色”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实践中由于并未遵循自身文化逻辑或是相关人员缺乏基本的体育专业素养,就难免滋生“泛特色”,“伪特色”和“反特色”等特色异化现象,这可在一些应急般的“一校一品”以及表演化与形式化十足的大课间体育等得到印证。


- The End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体育启点立场

文章版权归来源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