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云晓微课实录: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宛平2008 2016-04-07

 千头万绪抓根本,习惯非常重要。好孩子往往就是有好习惯的孩子,失败的孩子往往是有许多坏习惯的孩子。所以给大家一个忠告“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有的父母说“孩子乱花钱、上网、玩手机等等一些坏习惯屡教不改。”其实,孩子不是不知道这是坏习惯需要改正,但不采取科学的方法,孩子自己就管不了自己,这就是坏习惯在起作用。有的孩子四五岁需要喂饭,不是孩子自己不能吃饭,而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了坏习惯,按照国内外习惯,孩子1岁以后就可以自己吃饭,即使吃的满桌满脸都是,但也说明他们可以自己吃饭了。可以说,让孩子养成几个好习惯,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那么,究竟什么是习惯呢?为什么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什么是习惯?
根据定义,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而是否有习惯,最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你经常做的事情不做,会心理痒痒的。就像许多人出门没带手机就会很别扭,一些孩子考试时会一边紧张的思考一边转笔。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种行为动作持续21天就能初步形成一个习惯,90天的坚持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伦敦大学研究发现养成运动、饮食的好习惯需要66天,最长需要250多天。
我们需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吴牧天高二结束后在美国读高三,临行前爸爸送他一句话“金山银山不如一个好习惯”,并需要孩子每天写自我管理日记:包括今天的主题词,今天的收获与反思、教训与反思,明天的计划,并且每天都写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发给他,全家一起分享,高三毕业他写了30万字的自我管理日记,父子俩都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吴牧天说,高三一年,大大提高了学习生活效率。可见吴牧天15岁时曾被绑架,完全靠自己自救成功与平时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大帮助。中学,的确是养成自我管理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2)道德习惯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
韩国前教育部部长文龙鳞先生曾说过,韩国银行招聘时怎么发现优秀的员工?他们会安排应聘者在集体宿舍生活几周,通过讲卫生、照顾别人、礼貌等各方面观察其表现,最后确实人选。

1995年,我主持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科学家通常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天才的光辉在某些人身上会愈发亮丽,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会逐渐黯淡。为什么呢?我们认为,在最终能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智商并非主要因素。那么,当代杰出青年所具有的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是怎样的呢?
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体现出这样六种人格特点:自主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力,非凡的合作精神,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行为,选择良友,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
举例说明,他们在童年时,如果未完成作业而面对游戏的诱惑,60.13%的人“坚持认真完成作业”;66.8%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79.73%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而54.05%的人“经常制止他人欺负同学的行为”。
几乎在148名杰出青年的调研同时,1994年第4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极有震撼力的调研报告,即辜其穗和郑文甫两位作者写的《悲剧从少年开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调查》。调查表明: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魔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较差的自身素质和日积月累的诸多弱点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苗,是悲剧之根。他们违法犯罪均源起于少年时期,他们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良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好习惯?
1)提高认识,激发动机,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好习惯很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国际奥委会中国事务首席顾问李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现在的成就源于在清华时养成的好习惯。
李红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留学于美国并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2003年受聘于国际奥委会,任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成为进入国际奥委会高级行政管理层的第一位中国人。
清华一直坚持着对体育运动的推崇,每天下午四点钟喇叭都会广播——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每个清华人都会出去锻炼身体。李红也不例外,每天下午4 点,肯定会出现在清华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步,直到今天仍坚持锻炼的习惯。在采访时,她曾说:“体育锻炼让人拥有意志力,意志力不是坐那儿想出来的,对于我来说参加比赛,比如在跑步中身体到达极限下脑子里那个声音告诉我再坚持一下,这个声音就是人生最宝贵的毅力支持,你遇到重大打击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想起来还是这个声音。有人说体育上娇气的女孩在工作中可能也有点娇气的表现,对我来说很多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跟我在运动场上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
一个好习惯让一个女孩有如此大的成就,一个坏习惯,可能危害更大。

2008年震惊全国的4.28事故(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境内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线,第9节至17节车厢在铁路弯道处脱轨,冲向上行线路基外侧。此时,正常运行的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刹车不及、最终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与脱轨车辆发生撞击,机车和第1至第5节车厢脱轨。)就是由于铁路工作人员缺少了检查确认的习惯,两列火车相撞,最终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的惨剧。
事后,事故调查组发现,济南铁路局用文件代替限速调度指令,且漏发临时限速指令。从而造成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在限速80公里的路段上实际时速居然达到了131公里,每小时超速51公里、60%,济南铁路安全生产认识不到位、领导不到位、责任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和监督管理不到位。
2)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我一直强调要培养孩子好习惯,可是孩子小啊,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把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给孩子讲的清清楚楚,或是做好示范。
这一点在《弟子规》体现的非常好。比如: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孩子在出门的时候,最起码要告诉父母一声,与父母打个招呼;在回来的时候,也要面禀父母,我回来了,让父母知道。现在一个孩子牵动着几个家庭的心,孩子出门的时候,告诉一下父母去哪里,与哪位朋友出去,父母心里不但知晓了你的行踪,还会考量安全程度,比如小孩子去河边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那是最快乐的地方了,没有问题的,可是,恰恰那里是最容易出危险的地方,所以家长就会阻止,或者提出陪着一起去,这是“出必告”的好处,对孩子来说,这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保护程序。因此,对于年龄不大的孩子来说,“出必告”里面意味着“保护”,孩子与父母对事情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往往在出门的动机、目标方面,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关。
不仅是父母,老师也要如此,我有一位朋友孙蒲远在北京史家小学任教,她做的就非常好。

有一个男孩子上课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合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1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老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犯了错误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90度与地面平行,这才是鞠躬。然后,男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任课老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儿童培养离不开细节指导,行为培养要明确规范。
3)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时榜样的力量达到最高峰,初二偶像的力量达到最高峰。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嘲笑孩子的偶像。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的第一偶像是明星,因此父母在没有经过一番了解之前不要随意贬低孩子的偶像,最好是父母能根据偶像身上某些好习惯,加以引导,让偶像成为榜样。
曾有一母亲来信说孩子喜欢周杰伦。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候就不明白了,周杰伦有什么好的?长得很不主流,也听不懂啰里啰嗦唱的到底是什么。可是当我有一天静下心来去看歌词,当我读到那一首首优美的歌词时,我叹服了,也真的开始对周杰伦刮目相看了,他的歌词那么美、那么深沉,透露出深邃的思考和力量,《蜗牛》中“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坚忍,《龙拳》中“我就是那条龙”的豪迈,有青春,有回忆,有对未来更为强烈的信心与期待,这并非无稽的游戏或玩闹,周杰伦的歌曲充盈着激励人心的能量。用这个来激励青春期的女儿岂不比单纯一句“别人家的孩子”好更多?!
4)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21天坚持好习惯初步形成,90天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培养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化的过程,90天的好习惯完全可以内化。
比如让孩子饭前洗手,不洗手就不给吃东西,只要吃东西就必须洗手。每次吃东西时都问孩子一句“洗手了吗?”,孩子慢慢就会习惯了。每次吃东西前都会记得要洗手。
5)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这个假期你要把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这种要求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比如:父母给孩子做一个评估表,今天做的好奖励一朵小红花,连续一星期都能得到小红花可以换1朵大红花,连续3朵大红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有的家校合作做的非常好,比如父母让孩子对着课表自己整理书包,这样每天上课时,他把手伸进书包一定是本节课的工具书。

还有一些写作业拖拉也可以这样做的:
梓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要写三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
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的时候给梓豪补课,他发现梓豪的反应很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
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可是梓豪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母亲咨询了一位心理学老师,这位老师给她出了个主意。之后,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三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梓豪非常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个星期有三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三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两次、一次。就这样,三个月以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6)形成良好的环境和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名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是一种稳定的呈现,也可以说家风就是习惯。
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穆、钱钟书……因为他们这个家族的精神根基是《钱氏家训》,这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后唐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钱氏家族把《钱氏家训》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但是钱家后人了不起,具有现代眼光与胸怀,于1925年把千年家训做了一次大的修订,在继承古训传统的基础上,把家训改为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部分。这次修订,既集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鲜明的现代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提出要培养孩子仁爱、负责、尊重、学习和自理五个好习惯。
以仁爱为例:
许多父母说孩子没有孝心,不懂事,其实,孩子有些情况都是父母 “辛苦培养出来的”。父母不经意的“你懂什么”“一边玩去”“没你的事”……殊不知,这样浇灭了孩子太多的热情。
在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孝心方面,社科院的周永琴女士是成功的,无愧于“全国十佳母亲”的光荣称号。
周永琴一家三口都爱吃橘子。孩子小的时候,北京的橘子挺贵。周永琴买橘子都按三的倍数买,吃的时候由儿子分,每人一个。可是,就剩下最后三个橘子的时候,儿子没过来分,却看着父母。从儿子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意思是:就剩下三个了,你们还吃吗?母亲给父亲一个眼色:吃。结果,父母一边吃橘子,儿子一边流眼泪。

显然,作为母亲,周永琴的做法是明智的。如今的孩子缺的不是两个橘子,缺的是心中有别人。社会学家说,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我的理解,什么是社会化?当孩子心中有了别人,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孩子能够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事隔多年,周永琴的儿子养成了好习惯没有呢?
某天晚上,我偶然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见到了周永琴,恰好讲起她的儿子。
原来,她儿子考进了北京大学。春节去看望藏族的奶奶时,儿子掏出自己的500元钱,双手送给奶奶,说是给奶奶压岁钱,激动得藏族奶奶流下热泪。要知道,那500元钱是儿子考上北大之后亲戚们的贺礼,总共500元呀,儿子一分未留。就连母亲周永琴也未料到儿子会有此举。
一叶知秋。多年来,为了让独生儿子孝敬老人,他们做了好吃的饭菜,总让孩子先给姥爷姥姥送去尝一尝;给家住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也和孩子一起去办理手续,拿着孩子的小手在汇款单上写问候和祝福的话。
可见,持之以恒的培养终于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了自动化的行为习惯。这难道不是成功的教育吗?
周永琴教子的故事说明,教育是做出来的,而不仅仅是说出来的。任何习惯必定是行为,行为必定需要训练乃至强化,对于孩子尤其需要规范其行为,才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