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分类总结(一)

 思考的蚂蚁qq 2016-04-07
【【【解表药】】】 
 一、概念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都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
     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以其祛风之功,还兼收止痒,通鼻窍之效,又常用于风邪郁闭肌表之皮肤瘙痒,风邪郁阻肺窍之鼻塞不通。部分解表药物还有宣表透疹、止咳平喘、止痛、利水消肿等功效,也可用于风寒湿证。
二、分类
1、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适用于恶寒重,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 
       1)麻黄:辛散性温,入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2)桂枝:辛温发散,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4)荆芥:辛香,微温,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5)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6)白芷: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通窍,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7)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8)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9)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0)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1)浮萍:辛,性寒,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12)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2、发散风热(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适用于发热重,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
       1)薄荷:辛凉,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芳香辟秽.
       2)牛蒡子: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3)蝉蜕:甘寒质轻,入肺、肝二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桑叶:苦寒味甘,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5)菊花:辛香苦寒味甘,入肺肝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6)葛根:辛甘而凉,性善升散,功在脾胃。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7)柴胡:本品苦辛微寒,主入肝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8)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9)淡豆豉:辛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0)蔓荆子:辛苦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清热药】】】
一、概念
    清热药类: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清热药。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所谓热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
二、分类
1、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经实火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1)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肺热、泻胃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2)知母:苦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降火。
       3)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胃生津,清肺止咳。
       4)栀子: 苦寒,归心肺胃三焦;降泄清利,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5)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6)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7)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而明目,善散郁结、降血压。
       8)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泄肝火,益肾阴。
2、清热燥湿药
   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发热头痛、腹满食少、心烦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关节肿痛、耳肿疼痛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1)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善清相火,退虚热,泻火解毒。
       4)苦参: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5)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黄疸
       6)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解毒。 
3、清热解毒药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称为—。
   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郁结引起的“火毒”或“热毒”(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
       1)青黛: 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2)连翘: 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4)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袪湿热泻痢。
       5)贯众:辛苦寒,入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6)垂盆草:性凉,味甘凉,归肝胆小肠经;清利湿热,解毒;
       7)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8)红藤: 凉苦无毒,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9)秦皮: 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湿热泻痢;
      10)蒲公英: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清解热毒,利湿,通乳。
      11)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2)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除湿,利水通淋。
      13)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消痈排脓。
      14)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5)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水通淋。
      16)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止痛:
      17)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8)射干:苦寒,归肺经;清泄散结,祛痰利咽。
      19)牛黄: 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凉肝息风止痉,清心豁痰开窍。
      20)马勃:辛平,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21)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22)野菊花:味苦辛性平,归肺、肝经。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23)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4、清热凉血药
   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1)紫草:甘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2)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3)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清解火毒、消散肿结。  
       4)犀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
       5)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
       6)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鲜地黄清热凉血;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7)马齿苋:酸寒,入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8)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经胃经;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5、清虚热药
   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
       1)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解暑热。
       2)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既能退虚热、凉血热、泄肺热,又略兼益阴而生津。
       4)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5)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6、清肝明目药
   有清肝火、散风热、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凡能清肝热或散风热,以治疗肝热和风热目疾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常用于肝热上扰所致的目疾。
       1)青箱子:苦微寒,归心肝经;益脑髓,明肝目,坚筋骨。
       2)谷精草:辛甘凉,入肝、胃经;散风热,明目退翳。
       3)密蒙花:味甘,性微寒,归肝胆经;清肝明目,养肝。
       4)夜明砂:味辛寒;清热明目消积,活血。
        
【【【活血化瘀药】】】 
一、概述
    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化瘀药。多属辛散温通之品。具疏通血脉、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疼消肿、化瘀止血等功效,主要治疗血瘀证。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通利血脉、消散瘀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症、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活血化瘀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如瘀阻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痹痛等。
二、分类   
1、活血止痛药 
   本类药物大多具辛行,辛散之性,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痛证,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及跌打损伤瘀痛等。亦可用于其他瘀血证。主要功效是养血和血脉。
   活血止痛药各有其特点,在应用时应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肝郁血瘀者,选兼理气疏肝之品,并配其他疏肝理气药;外伤科痈肿伤痛,选兼消肿者,并配活血疗伤,活血消痈之品;妇女经产诸痛,配养血活血调经之品。
配伍:肝郁血瘀+疏肝理气药(川芎、郁金)
      外伤    +活血疗伤药(乳香、没药)
      妇女经、产疼痛+活血调经药(姜黄、丹参)
       1)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驱风疗痹。 
       3)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4)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5)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开窍,凉血止血,利胆退黄。
       6)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7)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肺脾心包经;活血散瘀、利气止痛。
       8)银杏叶:苦甘涩性平,小毒,归心肺脾经。  活血养心,敛肺涩肠。  
       9)赤芍:苦微寒,肝脾经。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10)蒲黄:味甘微辛,性平,归肝心脾经。 止血;祛瘀;利尿。 
2、活血调经药
   本类药物具有活血祛瘀之功,又善调畅血脉而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之证;亦可用于瘀血痛证、症瘕以及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经有定时,经行调畅。故在使用活血调经药时,常配伍疏肝理气之品。
       1)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2)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3)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4)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5)虎杖:苦寒,归肝胆肺经。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泻下通便。
       6)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7)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8)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9)月季花:甘淡微苦平,归肝经。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10)凌霄花:辛微寒,归肝心包经。 破瘀通经,凉血止血。 
      11)刘寄奴: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 
      12)王不留行:苦平,归肝胃经。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3、活血疗伤药 
   本类药物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
   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
       1)血竭:性味甘咸平,入心肝脾经。 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2)苏木:甘咸微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疗伤止痛,祛瘀通经。 
       3)骨碎补:苦性温,归肝肾经。  活血止痛续伤,补肾强骨。   
       4)马钱子:苦性寒,大毒,归肝脾经。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强筋,解毒。 
       5)自然铜: 辛平,归肝经。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6)土鳖虫:味寒咸,小毒,归肝经。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4、破血消症药
   本类药物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
   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
       1)莪术: 苦辛温,归肝脾经。破血祛瘀,消积止痛。 
       2)三棱: 苦辛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3)水蛭: 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瘀消症。 
       4)穿山甲: 咸微寒,归肝胃经。活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5)斑蝥:辛热,有大毒,归肝、肾、胃经。破血逐瘀,散结消症,攻毒蚀疮。 
       6)虻虫:味苦性微寒,有毒。常与水蛭同用。破血逐瘀、消症通经。  

【【【补气药】】】 
      补气药能治疗气虚病症,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的药物,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黄帝内经》认为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气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
一、概念
   (1)元气。即先天之气,它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又称为元气。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若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抗病力强,身体康强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劳损,则会出现元气衰惫而诸种病变丛生。平时人们所常说的“元气伤了”,即说明病变的严重性,因为是人的根本之气伤了。
   (2)宗气。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由脾胃运化得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人身的呼吸、声音、语言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相关。又由于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所以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等也与宗气有关。
   (3)卫气。是本于肾中的阳气,但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卫气的敷布,又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保卫肌表,抵御外邪,可汗孔开合、调节体温。若卫气虚,可见皮肤干枯、毛发失泽,或易感风寒,或表虚自汗、津液自泄。
   (4)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个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精莹而富有营养的物质。营在经脉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
   (5)五脏之气,主要是概括了五脏的各自功能,如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脾气主管人体的吸收消化,肝能贮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还有经络之气、六腑之气等,它们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
二、气的主要功能:
    1、固摄体液,不使溢泄:
       脾气可以统摄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脉管之外;卫气主司汗孔的开合,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汗液;肾气
       能节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规则地排泄。若气虚不固,可发生出血、多汗、遗尿等症候。
    2、温煦人体,维持体温: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于调节,则出现四未不温、畏寒怕
       冷等症。
    3、保卫肌表、抗御外邪:
      《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气充实于体内,外来邪气是不能侵犯于人体
       的。《黄帝内经》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说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是因为人体的正气虚
       弱了。这些都说明了人体正气盛,体健,则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气弱,外邪则易犯之。
    4、激发推动、运行体液: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无力,
       脏 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者发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滞等疾患。
    5、促进体内物质相互转化的作用。
       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至气虚就会影响到以上的五个方面,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影响到对生理功能的推动
       作用,就会出现精神萎顿,四肢无力,倦怠症状;如影响到温煦作用就会出现怕冷,畏寒;如影响到防
       卫作用,可出现易于感冒,自汗等症状。 
       应用补气药时,对兼有阴虚或阳虚者,可与补阴药或补阳药同用。服用补气药如产生气滞,出现胸闷、
       腹胀、食欲不振等症,可适当配伍理气药同用。
       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
       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   
       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需注意。   
三、常用药物
       1、人参:  甘微苦温,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宁神益智,生津止渴。
       2、党参: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益脾,生津养血。 
       3、黄芪: 甘微温。入肺脾经。补气升阳,固气益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4、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5、山药:  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肺止咳、补脾止泻、补肾固精缩尿。
       6、甘草:甘平,归脾胃心肺经。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7、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8、太子参: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补益脾肺,益气生津。
       9、白扁豆: 甘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消暑。 
      10、西洋参: 甘苦凉,归肺心肾经。补气养阴, 清火生津、润肺清热。
      11、灵芝:甘微温,入心脾肺经。补脾益气,镇痛安神,扶正固本,滋养补虚,止咳平喘。

【【【补阳药】】】 
1、性能特点与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味多甘温、咸温或辛热,主入肾肝经。
   补阳药补肾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诸阳之本。也有助于益心阳、补脾阳的作用。
   补阳药的药理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代表中药为鹿茸,其实际含有的有效成份可能为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其它常用的补阳中药有鹿角,补骨脂,巴戟天等。如果病人的神经兴奋性不足,外在可表现为神情淡漠,精神萎靡,阳痿等。而最直接的脉象依据是心率偏慢——这是使用补阳中药的指导性准则,凡是大剂量使用补阳中药后必定可以发现心率增快的现象。由于神经支配心脏功能,所以从心率快慢中可以窥见神经功能。
2、适应范围:
   补阳药主要适用于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脾肾阳虚,脘腹冷痛,或阳虚水泛之水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齿迟行迟;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肾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
   肾阳之虚得补,可消除或改善全身的阳虚诸证。本类药常与温里药、补肝肾药以及补益脾肺之气的药物配伍    补阳药甘温多燥,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3、常见药物
       1)仙茅: 辛热,有小毒,归肝肾脾经。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2)杜仲: 甘微辛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续断: 苦辛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安胎,心血脉,续筋骨。
       4)蛤蚧: 咸温,归肺肾经。助肾阳,补肺气,定喘嗽,补阳益精血。
       5)狗脊:苦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温补固摄。
       6)鹿茸:甘咸温,归肝肾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7)益智仁:辛温,归脾肾经。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8)肉苁蓉: 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9)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补阳益阴,固精缩尿,养肝明目,补脾止泻。
      10)沙苑子: 甘温,归肝肾经。补肾固精缩尿,补养肝肾明目。
      11)锁阳:甘温,归肝肾大肠经。补肾固精,润肠通便。 
      12)淫羊藿: 辛甘温,归肝肾经。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13)巴戟天:辛甘温,归肾肝经。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14)补骨脂:辛苦温,归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  
      15、紫河车: 甘咸温,归心肺肾经。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16、蛇床子:辛苦温,入肾经。温肾壮阳,燥湿杀虫。
      17、韭子:辛甘温,入肝肾经。补肾壮阳,固精止遗,缩尿止带,温补肝肾,强壮筋骨。
      18、海狗肾:咸热,入肾经。暖肾壮阳,益精补髓。
      19、葫芦巴:苦温,归肝肾经。温肾阳,逐寒湿。
      20、阳起石:咸微温,归肾经。温肾壮阳。
      21、冬虫夏草: 甘温,归肺肾经。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补阴药】】】 
一、性能特点:  
    凡具有以滋养阴液功能为主、能治疗阴虚诸症并有生津润燥作用的药物,称为补阴药。补阴药大都性味甘、寒凉或咸寒,质润多液,人肝、肾二经。因为阴不足,必先责之肝肾,或久病使肝肾阴虚,而肝藏血,肾主水,故补阴药要经过肝、肾把营养供给全身。
二、功效:
    滋肾阴、补肺阴、养胃阴、益肝阴。
    阴虚者每多兼见血虚,而血虚者又导致阴虚,所以补阴的药大都有补血的作用。
    现代医学证实,补阴药具有补充营养物质(阴液、精髓)的亏损,改善人体的机能,帮助阴虚病症器官恢复正常的作用。
    补阴药大多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寒又弱,痰湿内阻,纳呆腹泻者均不宜用。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肾阴不足、肺阴虚弱、胃阴耗损、肝阴亏乏等病症。
    补阴药常用于阴虚证,症见:午后潮热,低烧,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烦躁多梦,腰酸腿软,大便秘结,苔少舌质红且瘦,脉细数。阴虚是血虚证的进一步发展。阴虚不仅包括了血虚,同样也包括了精虚及津液等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而精、血、津液这些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健康。倘若平素一旦有阴虚的症状出现,就应及时补阴。若阴虚进一步发展,可发展致亡阴症,症见:汗热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症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心阴虚:心烦失眠,心悸,手足心热,咽干,苔少,舌质色红且瘦,脉细数;
  肺阴虚:干咳少痰,咽干喉痛或咳血,盗汗,苔少,舌质红,脉细数;
  肝阴虚:头晕眼花,两目于涩,两胁隐痛,手足心热,苔少舌质红且瘦,脉弦细且数;
  肾阴虚:腰疼腿软,遗精,健忘,耳鸣,脱发,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盗汗,骨质脆软,苔少舌质红且瘦,
            脉细数。
四、配伍:
    须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在补阴药中适当辅以补阳药,使阴有所化,并可借阳药之通运,以制阴药之凝滞。
五、常见补阴药  
       1、黑芝麻:甘平,归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润燥滑肠。
       2、桑葚:甘酸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燥,丰肌悦色。
       3、百合:甘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4、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5、天冬:  甘苦寒,归肺肾经。清肺降火,滋阴润燥。
       6、石斛: 甘微寒,归胃肾经。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7、玉竹: 甘平,归肺胃经。养阴润肺,养胃生津,延年美颜。
       8、黄精: 甘平,归脾肺肾经。润肺滋阴,补脾益气,丰肌泽肤、补肾益精。
       9、鳖甲: 咸寒,归肝经。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10、龟板: 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11、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滋阴润肺,益精明目。  
      12、南沙参 :甘微苦微寒,入肺胃经。养阴清肺祛痰,益胃生津。
      13、北沙参 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14、墨旱莲(旱莲草): 甘酸凉,归肝肾经。滋肝益肾,丰肌泽肤、乌发固齿、凉血止血。 
      15、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补肝肾阴,清退虚热,润肤悦颜,乌须明目。
      16、龟胶:甘咸平,归肝肾经。滋阴、补血、止血。
      17、山萸肉: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滋阴填精,涩遗固虚。
      18、柏子仁:味甘,性平,养心安神、滋肾养肝、舒脾润肠、美颜乌发。
  
【【【补血药】】】
      血是营养人体最宝贵的物质,如《黄帝内经》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中医学认为,血是一种赤色的液体物质,源于水谷精气,在脉中按一定规律,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以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若血液不足,即发生血虚症,或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或全身性的血液亏损。形成血虚的原因,多由于失血过多,所耗之血一时未能补充,或脾胃功能减退,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过度,阴血暗耗,或为瘀血不法,新血不生所致。
一、药性特征与功效:
    本类药物的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主入心肝血分,能补肝养心或益脾,而以滋生血液为主,还能滋养肝肾,广泛用于各种血虚证。
二、适应范围:
    血虚表现为心慌心烦,失眠多梦,脸上无光,耳鸣眩晕,视物不清,头发枯黄,口唇淡白,舌质淡白,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
  另外由于血虚影响的脏腑不同,兼症各异。
    心血虚:在一般血虚见症的基础上,又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等症;
    肝血虚:在一般血虚见症的基础上,又兼见眩晕眼花、手足发麻、肢体拘挛、两目干涩、睡眠不安、月经不
            调、或经量明显减少等症;
    心脾两虚:在心血虚的见症基础上,又兼见食欲减退、神疲乏力、月经不调、崩漏失血等症。
三、配伍方法:
兼见气虚——配伍补气药,气旺以生血;
兼见阴虚——配伍补阴药,或选用补血;而又兼能补阴的阿胶、熟地黄、桑葚之类。
    在使用养血药时,如遇血虚兼气虚的,需配用补气药,使气旺以生血;血虚兼阴虚的,需配用滋阴药。脾胃虚弱的,应与健胃消化的药物同用,以免影响补血药发挥作用。即补血的同时需配用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药。
四、代表方剂:
    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归脾汤: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   
注:补血药多滋腻粘滞,妨碍运化。故凡湿滞脾胃,湿浊中阻,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应慎用。必要时,可配伍
    健脾消食药,以助运化。
五、常见补血药
       1、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2、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止汗,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3、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4、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5、何首乌: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  
          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6、龙眼肉: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7、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能的中药材称祛风湿药。
一、药性与特点
    祛风湿药多为苦温辛散之品,功能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主要归于肝肾二经,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主要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肢体重着,遇寒加重、得暖痛减的风寒痹证。
    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有的祛风湿药还有清热祛风,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解热、抑菌、消炎、抗过敏作用;部分祛风湿药还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以及利尿、强心等作用。
 二、适应症
    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
     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证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者。
     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湿热疮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对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腰脊劳损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对高血压、中风偏瘫、破伤风、心脏病以及肠炎、痢疾等也有治疗作用。
三、祛风湿药配伍  
   1)如风邪偏盛,游走疼痛的行(风)痹,宜用祛风力强的祛风湿药,并配伍祛风止痛药,痹证初起而有表邪
      者,尤应如此。 
   2)风寒痹证,寒邪偏盛,疼痛较剧者,宜选用散寒力强的祛风湿药,常配温里散寒药,以增强散寒止痛的作
      用; 
   3)湿邪偏盛,酸楚重着的着(湿)痹,宜选用除湿力强的祛风湿药,并配伍利湿药。 
   4)郁久化热,关节红肿灼热的热痹,宜选用性偏寒凉的祛风湿药,并配伍清热药。 
   5)兼有肝肾不足,久病体弱,气血亏虚筋骨痿软者,宜选用祛风湿、健筋骨药,并配伍必要的养气血药,以
      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6)痹证初起,兼有表证者,当伍解表药,使邪由外解;此外,祛风湿药常配活血药同用,以增强通络除痹的
      作用。
   7)痹证一般均因邪气闭阻气血而为病,故各型痹证均宜配伍活血化瘀之药,以增强疗效,故素有“治风先治
      血”的经验。 
四、用药注意事项  
    祛风湿药多为辛温燥散之品,容易伤阴耗血,故阴虚血亏者当慎用。若病程较长  祛风湿药,经久不愈者,可制成酒剂、丸剂或散剂服用。
五、常见用药
1、祛风湿散寒药 
       1)白花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惊止痉。
       2)乌梢蛇:性味甘平,无毒,入肝经。祛风通络,止痉。
       3)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祛湿。
       4)老鹤草:苦辛平,归肝肾大肠经。祛除风湿。
       5)透骨草:辛温,有小毒,归肝肾经。祛除风湿,活血止痛。
       6)木瓜:酸温,归肝脾经。除湿利痹,缓急舒筋,消食,治脚气。
       7)川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8)羌活:味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9)雷公藤:苦辛大毒,归心肝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10)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11)海风藤:辛苦微温,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
2、祛风湿清热药
       1)秦艽:苦辛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除黄疸。 
       2)寻骨风:辛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痛。
       3)蜇砂:甘辛温,归肝脾胃经。除湿利痹,缓急舒筋。
       4)松节:苦,温,入肝、肾经。除湿利痹
       5)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肺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6)臭梧桐:辛苦寒,归肝胆脾经。祛除风湿,降压。
       7)豨莶草:辛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8)络石藤:苦微寒,归心肝肾经。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9)桑枝: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消肿利水。
      10)蚕沙:甘辛温,归肝脾胃。祛风除湿,化湿和胃
      11)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祛风止痛、止痒、解蛇毒
      12)接骨木:甘苦,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利水消肿。
      13)海桐皮:苦辛平,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杀虫止痒。
3、祛风湿强筋骨药 
       1)狗脊:性味苦甘温,归肝肾心膀胱经。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 
       2)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3)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 

【【【【理气药】】】】 
一、概念
    凡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平降气逆、消除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因其善于行散气滞故又称为行气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气药。
    理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能入脾、胃、肺、肝经,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中医理论认为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疏畅,如果某些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则会出现气滞。
    所谓气滞,就是指气机不畅、气行阻滞的证候。多由于冷热失调、精神抑郁、饮食失常以及痰饮湿浊等因所致。气滞病症,主要为胀满疼痛。气滞日久不治,可进而生痰、动火、积留血液。气滞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由于气机阻滞部位的不同,又可表现出不同证候。如脾胃气滞可致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大小便失常;肝郁气滞常表现为胸闷胁痛、食欲不振,以及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出现咳喘等。气滞的症状在慢性胃炎、溃疡病、胆道疾病、慢性肝炎等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疾病中皆可见到。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疏通气机、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二、分类
1、理脾和胃药
   主要用于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使脾胃气滞,升降失常,气机紊乱而出现脘腹痞满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脉弦,或泻痢不爽、里急后重等脾胃气滞的病证。
       1)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
       2)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消积导滞。
       3)枳壳:性味苦酸微寒,归肺脾肝胃大肠经。破气、消积、行痰。
       4)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5)乌药:辛温,归脾肺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6)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7)降香:性味辛温,无毒,归肝脾肺心经。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辟秽 
       8)檀香:辛温,归脾胃肺经。行气止痛。
       9)甘松:辛甘温,归脾胃经。行气止痛
      10)刀豆:甘、温,入脾、胃经。降气止呃。
      11)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呕。
      12)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13)大腹皮:辛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2、疏肝解郁药
   主要用于情志失调、或寒暖不适、或瘀血阻滞,致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出现两肋胀痛,烦躁易怒,疝气腹痛,睾丸坠胀,经闭痛经,乳房胀痛或生结块等病证。
       1)香附:辛微苦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止痛。
       2)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3)橘核:性味苦辛温,入肝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4)川楝子:苦寒,有小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疏肝理气,杀虫疗癣。
       5)天仙藤:苦温,归肝脾经。理气,祛湿,活血止痛。
       6)路路通:苦微涩平,归肝胃经。行气止痛,活血通络,利水消肿。
       7)荔枝核:辛温,归肝经。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3、疏肝和胃药
   主要用于情志不遂,肝气横逆,胃失和降,肝胃气滞,胸胁胃脘攻冲作痛,恶心呕吐,嘈杂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脉弦等证。
       1)佛手:辛苦酸温,归肺脾胃肝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2)香橼: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疏肝理气,化痰。
       3)娑罗子:甘温,归肝胃经。疏肝理气。
       4)八月札:苦平,归肝胃经。疏肝理气,散结。
       5)玫瑰花:甘微苦温,归肝脾经。疏肝理气,和血散瘀。
       6)绿萼梅花:酸涩平,归肝胃经。疏肝理气。
       7)丁香:辛温,归肺胃脾肾经。降气止呃,温中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8)九香虫:咸温,归脾肾肺经。行气止痛,温肾助阳。
4、通宣理肺药
   主行肺气郁滞,有宣降肺气、宽利胸膈及化痰止咳等作用。主要用于外邪犯肺,或痰湿阻肺,肺失宣降,胸闷喘咳,及痰滞寒凝气阻,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所致的胸闷作痛,喘息咳唾的胸痹证。
       1)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
       2)香橼: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疏肝理气,化痰。 
       3)薤白:味辛苦性温,主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4)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消积导滞。
       5)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
       6)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脾大肠经。降气止呕,化痰止咳。
       7)瓜蒌皮:苦寒,归肺胃经。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清肺止咳。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概念
    凡能清除痰涎或减轻和制止咳嗽、气喘的中药材,称化痰止咳药。
    包括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本类药或辛或苦,或温或凉,多入肺经,辛开苦降,温以散寒,凉可清热。
1、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的药物称为化痰药;在化痰药中,药性辛而燥者,多有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作用;药
   性甘苦微寒者,多有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作用。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与痰有关的如瘿
   瘤瘰疬等证;
2、凡能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中,由于药物性味的不同,分别具有宣肺、降
   肺、泻肺、清肺、润肺、敛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散结消肿、熄风定惊、清热利尿、润肠通便等
   作用。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症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二、分类
1、温化寒痰药
   药性温燥,主要用于寒痰犯肺所致的喘咳痰多、色白、质稀,口鼻气冷,或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舌苔白腻,以及痰湿阻滞经络所引起的关节酸痛、痰核流注、瘰疬,或痰浊上壅、蒙蔽清窍所致中风痰迷、癫痫惊狂等证。
       1)皂荚: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2)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 
       3)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入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4)白芥子:辛温,入肺经。祛痰利气,散结消肿。
       5)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消痰平喘,降逆下气止呕。
       6)白附子:辛温有毒,入胃经。祛风痰、逐寒湿,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7)苏子:辛温,入肺经。降气消痰定喘,滑肠。
       8)白前:辛甘,微温,入肺经。祛痰,降气。
2、清化热痰药
 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痰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痰稠色黄,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以及痰火上扰的心烦不安、痰迷心窍的中风、癫狂,或痰火凝结、瘿瘤瘰疬痰核等证。
   运用这类药物治疗癫痫、惊厥等并见痰涎壅盛的热症,需配清热、镇痉的药物同用。
       1)前胡:苦辛,微寒,入肺经。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2)桔梗:苦辛平,入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3)竹茹:甘,微寒,入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4)海藻:苦咸寒,入肝胃肾经。消痰结,散瘿瘤。
       5)昆布:咸寒,入肝胃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6)瓜蒌:甘寒,入肺胃大肠经。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7)礞石:甘咸平,入肺肝经。下气墬痰,镇肝止痉。
       8)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入心肺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9)荸荠:甘微寒,入肺胃大肠经。化痰消积,清热生津,明目退翳。
      10)天竹黄:甘寒,入心肝经。清化热痰,凉心定惊。
      11)胖大海:甘寒,入肺大肠经。开肺气,清肺热,润肠通便。
      12)罗汉果:甘凉,归肺大肠经。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
      14)海浮石:咸平,入肝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15)海蛤壳:苦咸平,入肺肾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16)瓦楞子:咸平,入肺胃肝经。散结,消痰。
      17)黄药子:苦平,入肝心经。化痰消瘿,止咳,止血。
      18)木蝴蝶:苦,寒。清肺开音,疏肝理气。
3、止咳平喘药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失宣降、痰壅气逆的咳喘证。部分药物还可用治痰热急惊、湿热水肿、肠燥便秘等证。
       1)葶苈子: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经。泻肺定喘,行水消肿。
       2)白果: 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3)苏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4)百部:甘苦微寒,入肺经。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5)紫菀:辛、苦,温,入肺经。润肺化痰止咳。
       6)款冬花:辛,温,入肺经。润肺止咳化痰。
       7)马兜铃:苦微辛寒,入肺大肠经。清肺止咳,降气平喘。
       8)天竺子:苦涩微甘平,入肺经。止咳。
       9)桑白皮:甘寒,入肺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10)苦杏仁:甘苦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止咳化痰,润肠通便。
      11)枇杷叶:苦平,入肺胃经。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12)钟乳石:甘温,入肺肾胃经。温肺助阳,化痰平喘。
      13)鼠曲草:甘平,入肺经。化痰止咳。
      14)洋金花:辛,温,有毒。定喘,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