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一、日军“扫荡”岳北,欲建“山岳剿共实验区” 二、沁源军民针锋相对,决定开展围困战 三、空室清野, 抢种抢收,除奸反特 四、“抢粮”运动、“造雷埋雷”运动,搞得日伪军人心惶惶 五、发动总围攻, 沁源军民获得围困战最后胜利 今日主要介绍文章第一部分: 一、日军“扫荡”岳北,欲建“山岳剿共实验区” 沁源,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抗日战争时期, 这里是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太岳山中, 东有太行山屏障, 西有吕梁山依 托, 南北向扼同蒲、白( 祁县白圭镇, 今东观镇附近) 晋( 城) 铁路, 东西向扼临( 汾) 屯( 留) 公路, 可北瞰晋中,南瞰晋南。 沁源成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从而也就成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在太岳区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 太岳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日益威胁着日军在山西占领区的安全。为了彻底摧毁太岳抗日根据地,侵华日军以沁源为重点, 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扫荡”, 并在“扫荡”中实行“三光”政策, 以破坏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 在侦悉日军即将进行“扫荡”的情报后, 太岳区党政军民立即行动起来。在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统一指挥下,沁源县各区、镇都建立起了反“扫荡”指挥部, 并指挥所属地区的军民实行空室清野, 做好各反“扫荡”的准备工作。及时下达了反“扫荡”作战命令, 要求所属各部以分散的游击战与敌周旋, 以一部坚持内线斗争, 牵制日军, 主力转至外线, 在敌人后方袭击其据点和交通线, 配合内线进行反“扫荡”作战。 10月21日,“扫荡”的各路日军先后进入沁源县境。太岳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均已转移, 群众也撤走了, 因此进入沁源的日军得到的仅是一座空城。在合击岳北领导机关扑空后, 日军随即转入了“清剿”, 但仍是一无所获。此时, 转到外线的八路军太岳纵队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第十六团, 决死第一旅第二十五、第三十八、第五十九团和洪( 洞) 赵( 城) 支队, 及沁源、屯留等地的民兵到处袭击日军后方的交通线和据点。在内线坚持斗争的主力一部和游击队、民兵也寻机歼敌。此时的日军就像是一只无头苍蝇, 到处乱撞, 结果是损兵折将, 处处被动挨打。至10月底, 太岳军民即歼灭日伪军数百人, 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不甘心就此收手的日军从10月30日开始, 相继在沁源的柏子、阎寨、新章、城关和绵上( 旧县名, 今属沁源) 的王陶、郭道等地构筑了15个据点, 并加紧抢修临屯公路西段及安泽至亢驿间交通运输线, 企图长期“驻剿”。在此情况下, 太岳区军民又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反筑路斗争。在太岳区军民的不断打击下, 至11月中旬,日军被迫放弃了在沁源构筑的大部分据点, 日军的此次冬季“大扫荡”也就此草草收场。另外, 城关据点的日军还在城外竖起了一块写有“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木牌, 在城关门楼两侧则刷写了“剿共灭匪”、“建设华北”等标语。显然, 日军此次是铁了心要在沁源干出点“名堂”来。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日军欲建“山岳剿共实验区”,沁源军民又将如何机智应对...... (来源:细说抗战时期的沁源围困战 )作者:潘泽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