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的沁源 英雄的人民|日军|抗日

 梦想童年594 2020-03-04

  沁源围困战,又称沁源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发生的交战。沁源自古即为兵家风云际会之地,东可出河南、河北直指华北平原,西则沟通河西故地,连接着大后方陕甘宁与延安,南可长驱河洛之地,北则窥视太原,是延安通向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大动脉。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决死一纵队和太岳军区司令部以及区各救会等机关都曾长期在沁源驻扎。沁源县阎寨村曾一度被称为太岳军区的“小延安”。日军扫荡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后,留置部队于沁源及周边地区,沁源抗日军民与第二次侵占沁源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沁源围困战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民族气节的伟大呈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战例,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在1943年初至1945年上半年的两年半时间里,延安《解放日报》相继报道“沁源围困战”一百余篇,特别是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的模范典型之一”。沁源也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

空室清野

  民国31年(1942年)11月11日,太岳军区正式发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命令。同时决定,以沁源县委为核心,联合组成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同月18日,围困指挥部正式组成。全县各区(镇)也相应地将原来的反扫荡指挥部改为各级围困指挥部。县围困指挥部又将全县划为13个战区,每个战区组织了一个由主力军、县大队、民兵共同参加的游击集团。自此,沁源军民开始了对占据沁源日军的长期围困。
  1942年11月下旬,县围困指挥部作出一项重大决策,把离日军占领点线安沁、二沁大道两旁据点5华里内的23个村镇,3200多户人家约16000多人全部疏散隐蔽到沁河两岸的深山密林中去,把日军陷入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里。经过充分动员群众,开展思想教育,由主力部队和民兵掩护,在短短五六天内,一万多人的秘密大转移全部完成,使日军占领地区及其周围形成了“无人区”。大转移时,群众和民兵用粪土、头发、死猫烂狗等脏物污染破坏了水井,把能带的粮食、蔬菜、灶具、衣物、被褥等物资都带走,带不走的全部埋藏隐蔽,使日军没水吃,只好到几华里之外的沁河驮水,没粮吃,只好去地里拔玉茭,睡觉连木板、席片都找不到,只得铺杂草就地而卧。伊藤少佐向临汾师团部写信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粮,没有水,天天有病倒的……”

切断日军补给线

  日军占领沁源的城关、阎寨、中峪、交口四个村镇为据点后,其军火物资的补给线有两条:一条是安泽通往沁源的安沁大道。由安泽府城出发经和川、唐城越过亢驿以东的黑虎岭进入沁源的中峪村后,又分两条大道通向沁源城关。另一条补给线是从沁县出发,经圣佛岭、白狐窑、交口、官军、北石渠、河西到达城关。沁源军民抓住战机,在这两条要道上多次伏击日军,切断日军的补给线。
  1942年12月8日,25团1连在官道沟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毙敌30余人,缴获骡马40余匹。11日夜里,38团6连在连长肖邢学和指导员鲁飞的带领下,同朱秀芝带领的县游击大队及城乌、马森等地民兵约200余人,在州西岭设伏,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下官兵60多人,解放出民俘3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20余支,骡马48匹及手榴弹、望远镜等军用物资。16日,38团1连1排在战斗英雄白喜贵带领下,伏击由中峪返回亢驿的日军运输队,击毙日军17人,缴获骡马14匹。21日,阳泉村(今学孟村)12位民兵埋伏于北石东山上,伏击敌运输队,打死日军6人,打伤2人。1943年2月底,日军从上党各县抓来2000民俘,修筑旧路基,勉强可以通汽车,成为沁源与外界唯一通车的要道,也是日军最主要的补给线。沁源军民在此要道利用地雷、水雷、踏拉雷(前踏后响)、草雷(在草丛中设伏)、空炸雷(在空中树上设置),多次炸毁敌人的运输车辆。在数九寒天,利用陡坡的有利地形,往路面上洒水冻结成冰,上面覆盖旧土,称为“冰坡”,日军车辆通过,大多车撞人伤。由于在补给线上不断伏击,使日军给养经常中断,伤亡也日益增多,日军吃不到粮、盐,甚至把战马杀死充饥,战斗力逐渐下降。

主动出击

  沁源军民对日军不仅“围”和“困”,而且主动出击。1943年1月下旬,城关一老汉趁黑夜回村抢出了自己埋藏的三斗小麦,使县围困指挥部受到启发,开始组织38团和城关民兵,组成12人的抢粮小分队摸进城关据点抢粮。成功后,立即又组织大规模的抢粮队伍,并很快发展到二沁大道和安沁大道两旁的各个村镇,大约5500多人参加了这一斗争。20天左右的时间,共抢出7400多石粮食。4月19日夜,在县围困指挥部直接指挥下,38团2营带领县游击大队和9位民兵轮战队员共1200余人袭击城关据点,救出被日军抓捕的180多名群众,与此同时,交口日军据点也遭袭击。本次战斗共杀伤日伪军250多人,缴获步枪160余支,轻机枪2挺,烧毁仓库粮台4座,草料场3处。接着,在8月15日,38团二次袭击城关据点,救出被日军抓捕的80多名群众和30多头牲口。

坚持长期围困

  1942年隆冬季节,正是群众转移到山林中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住,其次是吃,还有日军不断“围剿”下,群众由于环境恶劣而生病。县围困指挥部先组织广大群众盖棚草房,后又打窑洞,解决住的问题。在难民中开展互借互济,解决吃的问题。特殊困难户,政府出面向当地群众借粮救济。同时开展采集橡子、榛子、干马茹等野果野菜,代粮充饥。1943年开春,县围困指挥部又组织广大群众在部队的掩护下进行抢种,夏季武装抢收,当年夏天抢收小麦15000多石,加之几次对日军占据点的抢粮斗争,夺回大批粮食,解决了吃的问题;组织商人到洪洞、霍县等地运棉花、布匹及其他物资,解决群众的穿衣及日用品问题;组织民间医生开办简易诊所和药铺,给群众看病,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了对日军的长期围困。

最后围袭

  日军在沁源军民的长期围困和打击下,不断从所占领的据点撤退。1943年1月,日军首先撤退阎寨、中峪等外围据点,四五月间放弃了城关东门外的大片阵地。8月,二次撤出霍登据点。1944年春,被迫退守到城内草坡下的一片地堡和窑洞中。1945年初,日军只得龟缩在城西草坡上下的两个碉堡和一排窑洞中。
  1943年秋,日军因在沁源节节失利,派冈村宁次为总指挥,69师团长井上真卫中将临阵督战。日军主力69、62、37师团共16个大队,连同伪剿共第一师、二师的各一个团分三个梯队,于10月2日,分别从介休、平遥、祁县、武乡入侵沁源。由北到南,再由南到北,反复“抉剔”,反复“清剿”。
  1945年3月初,太岳区党委和军区指示,决定在岳北各县支援下,沁源党政军民总动员,向沁源城关、交口守敌发动总围攻。3月11日,最后围攻开始,300多民兵组成12个爆炸队,另有30多名爆破能手组成机动爆炸队,正式参战民兵达4000余人,他们运用各种战术围攻,阻击日军,其余参战民兵和自卫队,也都组成石雷组、机动组、砍圪针组和担架组到前方参加铺地、断路和埋雷等工作。
  首先爆炸队将4000多颗石雷虚虚实实,布满了城关、交口日军据点周围和二沁大道,形成了多层的地雷网和地雷阵,完全断绝了外援进入。民兵们白天在山头点烧狼烟、吹号、打锣鼓,黑夜打冷枪袭击日军,日军日夜惶恐不安,被迫从3月24日至29日每天组织突围,但均被击退。从4月1日起,整整8天,日军闭门不出,第九天拼死再次突围,只突围出不足10华里到河西村,就触响60余颗地雷,死伤30余人。同一天,由沁县来接应的日军1000余人,在二沁大道上触炸地雷90余颗,也遭重大伤亡。4月10日夜,日军以小股部队向西、南佯攻,11日拂晓,在沁县联队部的接应下,沿二沁大道逃窜,太岳军区由外线调回38团主力部队和沁源民兵奋力阻击,日军死伤300余人,最后日寇逃出沁源县境。自此,沁源围困战胜利结束。本战沁源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2730余次,毙日伪军3078人,俘获日特汉奸245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