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称为读书

 uczc68 2016-04-08

读书,是大多数人在生命漫漫旅程中都会经历或者接触的事情。有人会喜欢甚至嗜好,有的人会是讨厌或者干脆憎恶。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如果不详细去问,或者有意思的思考,都不太会涉及到如何读书的这一方法论,因此我们常常读书多是率性而为,或者浏览通读,仅少部分会很有章法的逐层深入,以求甚解;但是,我们也并不强求人人得书而强读之,只是最近正好读到民国时期的文章谈如何读书,因此正想拿出来说一说,希望这里写下来能够令人有所进益,便可算是有些作用。

 

  • 民国时期《怎样读书》

胡适先生、蔡元培先生、王云五先生、林语堂先生及当时著名的编辑、作家、教育家等人士将自己对于读书的感悟、经历等编辑下来,统一出版刊发,作为读书的经验之谈进行阐述。

开篇编辑序言,先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引出反对读书的人以此作为读书仅仅是追求“颜如玉、黄金屋”的论断,加以驳斥后正告大家读书不可死读书,也不可强为名誉利禄,更多的是看到读书可以获取前人的经验智慧而不会重复人在各种事情上的工作,可以大大节约时间。


然后第一篇胡适先生谈“怎么读书”,点出读书的三个问题:

  • 读什么书;

  • 读书的功用;

  • 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哪些书,各人可能各有取舍,无论新旧,依循个人的主观的见解选定即可,大可不必以看到学者所列“青年必读书”就放弃自己所读的爱好。

然而对于读书的功用,和序言一致,古人可能是为了做官,获得经世致用的能力以及途径,现在看来更多的是求智识,为做人。

最后谈到胡适先生自己读书方法的两个方法:一是精,二是博;

  • 精;

如果但从并从之前读书法中“三到”发展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娓娓道来中,将“眼到”明确为“认字”不可含糊,否则“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而“口到”则是从反复的念诵中熟悉“文法结构”,更能深入的了解思想。谈到心到时,则是郑重其事的说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则提出借助三个方面:

  • 参考书、比如字典、词典;

  • 文法分析;

  • 比较、融合、参考多个意思中的意义;

最后是谈到“手到”,则是细致讲解:

  • 标点分段;

  • 查参考书;

  • 做笔记:(甲)抄录备忘;(乙)提要;(丙)记录心得;(丁)参考多书而融会贯通

如此方可通过排除、整理、综合,在思想上提升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 博;

谈到“博”,一下子就能想到博览群书,开卷有益等成语。说到真正的作用,则一个是作为参考;另一是能够为做人。

好比说举例谈《诗经》,可以参阅当时的《歌谣周刊》(北大),如果可以再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等涉及到商代至春秋历史的背景,则是更加容易理解;因此正是“致其知而后读书”,以一本书中所含启发暗示另外一本书的内容。

为做人一点,则是无需质疑,知是非,明正心,厚积累,正如所说——“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胡适)

 

  • 体悟或者一点收获

上文主要是着重讲了讲胡适先生的读书方法和体悟,就我看来,其实是非常有趣的感觉,一方面因为胡适先生处于上个世纪的年代中,就当时的读书运动所阐发了自己的经验,未免有些“显古”,但是另外一方面确实又切中要害,读书应当“精、博”;恰是结合自己多年的求学之路来看,本应多读书以长智识时,却不免总是在专业书籍中来回逡巡,以致无法开拓眼界。然而正当大学之中走出固有课本广泛阅读时,却又因为太多零碎消息,譬如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各处信息堵塞,时常无法静心咀嚼。所以看到此时才有更多感叹时代不同,尽管读书的心和方法论都在,但是所读之书、所知之识确实大不一样了。其实之后更多还有蔡元培先生他们对于读书的个人经历和感悟,与其说是学习了读书之法,但更像是和前贤们一起成长了读书的年华。

对自己而言,接下来关于如何更多的读书,体悟,准备正其心,以自己的方法和精力去实践,在这里也是为各位提醒一二:

“劝君珍惜少年时,读书游历春光灿,莫待中年事业重,书本再擎无心暇”

之后有机会结合在国学社阅读四书的经历,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

(作者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