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鄘书法印象——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

 谈艺说文 2016-04-08


640.jpg 

编者按】4月24日,由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
中国书协希望通过加强对青年书家国学素养、人格修为等方面的引导和提升,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书家创作骨干,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高素质书法队伍,带动书界形成阅读、学习经典的风气,引领书界深化创作探索,从而推动书家整体理论和创作综合素养的提升。
4月30日,第一期面授结束后,中书协副秘书长潘文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记郑晓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为期三年的学习要求,为促使每位学员自觉学习,推介每位学员的当前创作、学习动态,我们特推出第二届国学修养与书法高研班学员推介专题,欢迎各位领导、师友批评指正。


【学员名单】

许金学 卢 荻 徐明春 张 机 杨 琳(女) 许 义
黄海林 刘宏卫 梁能伟 余继忠 孙瑞芝(女) 刘建新
潘志骞 李炳筑 谢全胜 杨宝泉 崔 磊(女) 杨江帆 
朱占华 岑 岚 谢安辉 李西存 吕铁元 王 墉
蒋乐志 李 峰 张兵民 寇忠理 李守卫 提俊丰
张 丰 黄文泉 吴永斌 何宗国 伍 剑 贺炜炜 
夏军寅 陈胜凯 林志明 王志安 王 茁(女)李 锐


【个人简介】

王墉,别署淘古,1971年生于河北正定县,先后师承尹沫、胡抗美、曾翔、王友谊先生。现为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获奖情况: 
2009年荣获《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 一等奖(隶书) 
200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二等奖 (隶书) 2010年荣获《全国首届篆书展》 三等奖(篆书) 
2005年荣获《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三等奖(篆书)
书法作品入展情况:
2004年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篆书)
2004年入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隶书) 
2006年入展《全国首届草书作品展》(草书)
2006年入展《全国首届行书作品展》(行书)
2006年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行书) 
2008年入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楷书)
2008年入展《全国第二届草书作品展》(草书)
2010年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 (隶书) 2011年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行书) 
2012年入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章草) 
2013年入展《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览》(篆书) 

2013年入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隶书)

2013年入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章草) 
2015年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隶书) 



【其人其书】
与王墉书
◎ 王乃勇
王墉兄如晤!近期忙于公务,多有怠慢,请谅! 与兄相识于洛阳二届隶书展,兄之初次印象为人敦厚周慎,书风朴茂厚重,字里行间流露出灵动之气。后于五台山全国隶书创作研讨会,相互交流更进一步,感觉兄在隶书创作方面更有想法,吾实感汗颜。近期欲出作品小集,嘱为写几句,着实恐慌,多有个人臆测之言。请斟酌。一是取法高古。在全国隶书创作研讨会上,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同道、老师将隶书的取法定为汉以上,意在纠正目前隶书创作之时弊,尽可能恢复隶书的高古,兄之取法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等,取法纯正,运用自如。二是笔法苍劲与厚重。先前兄隶书创作居多,后见又多有篆书问世,其间篆隶交融颇多,特别是笔法,在隶之间用之篆书的中缝,且有时破锋为之,逆入涩行,更显苍茫之气与金石厚重之感。三是结体中透着灵气。兄之书法,结字方面一避时人之造型与线条媚弱,结体收放有度,线条舒展,期间有时杂有篆书结体,给人以活泼新鲜之感,展露在篆隶创作方面的思想与灵感。另有想法与兄商榷,吾虽隶书创作不多,但也有些思考。欲使隶书现高古厚重,又有灵动秀韵之感,不知可否?一是用笔,更加注重逆入涩行,提高线条的高古与金石之感。二是参入行草之用笔方法,在线条的行进当中,多有绞转,使隶书的静态之中具有动感。观兄之篆书,有同感。三是,加强墨法的运用,调和整幅作品的气氛,在点线面与动感之间进行矛盾的调和,使作品更加生动。四是,在篆书的用笔方法当中,如何探讨与行草书之创作结合,不敢妄言碑与帖的结合,只是一个想法,请兄指正,此亦是我近几年的追求!兄在篆隶方面屡屡获奖,多有成就,今草草数句,若有妄言,请海涵!祝兄书艺精进!


王墉隶书印象
◎ 马德田
2011年秋,我来河北美院讲课,期间结识了河北正定王墉兄。兄为人谦逊,且少言语,但只言片语中体现着其为人真诚率性,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思考。汉碑封龙山颂、楷书龙藏寺碑都在正定一带,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王墉兄生长于兹,一定是受了滋养,所以其隶书作品中既有汉人沉雄之气,又不乏魏碑之古拙灵动。他在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中一举夺魁,当是名至实归。其作品我观后有如下所感:一、章法有新意,其章法不是常见之章法,而是取其“纵有行,横无列”之法,通篇显得浑然一体,且字字珠玑。两边再配以小行书题跋,更显古色古香,处处透着王墉兄的睿智;二、结字古朴,大方中流露着拙趣,其结字法体现了其于隶书涉猎极广,遍临汉碑诸帖,又加入魏碑造型之生动变化,整体中又不失汉人之大气象。此又是王墉兄于隶书胜人一筹处;三、其线质绵厚苍涩中充盈着灵动之韵味,可见王墉兄于隶书之外,对于行草书有着深厚的理解与把握,所以其线质有如此之神韵;这和当下隶书创作中加入行草书笔意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下很多作者为追求隶书中的变化而加入行草书,其线质显得漂浮、支离破碎,失去了汉隶中的古意。这是当下隶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于此更显现了王墉兄高人之处。以上三点,是我对王墉兄隶书作品的一些感受,也使我受益良多。最后祝兄艺术精进,更上层楼! 
0_副本.jpg 
3.jpg 
6.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