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景山衙门口村的骆驼会馆

 青木森森 2016-04-08


衙门口村的骆驼会馆是北京城区罕见的管理有关骆驼事宜的会馆。该馆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衙门口村乃至石景山地区养骆驼户很多,养的骆驼也很多,养上百只骆驼户不新鲜。骆驼户常年拉骆驼驼煤、白灰、山货等,往来于房山、门头沟与北平、丰台之间,以运输为生。在经营过程中,由于骆驼户之间,骆驼户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只靠人与人之间处理这些矛盾往往很困难,于是在衙门口村成立了代表骆驼户利益,为驼户排忧解难的骆驼会馆。

    衙门口骆驼会馆又称骆业会馆,具有上百年历史。它是行业会馆之一。

   衙门口骆驼会馆延续百年之久,是和石景山区历史环境、生活条件分不开的。明清时代,京城百万之家,做饭取暖,都离不开煤炭。京西门头沟煤矿距市中心30公里,虽然不太远,但被永定河相隔,桥梁很少,道路车辆难行,西山进京运煤,主要靠骆驼驴骡。石景山区正处于门头沟和市区之间,而且又在永定河东岸,不少村落养骆驼行业很自然地发展起来。70%的村民靠养骆驼、拉骆驼搞运输生存。



    麻峪村、五里坨、老古城等不少村,都有驼业大户。这些大户店铺共同协商,酬酢资金,成立了骆驼会馆,并修建了聚会、议事、祀神的会馆场所。当时,有许多人当过会馆的会头。会馆的开支款项,主要是会头捐助,养骆驼的小户每年交些“驼捐”,也可成为会员。会员在养骆驼或拉骆驼的事业中,有什么困难,可找会馆解决,如“失业”问题、“纠纷”问题,会馆都负责协调解决。

骆驼会馆位于衙门口村东街,创建于清代中后期。会馆占地面积20亩,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100米。会馆坐北朝南,由戏楼、大四合院、东西跨院、神堂等组成。

    戏楼,靠近会馆中南墙,分前台、后台两部分。前台台面高约1米,东西宽约8米,南北深约5米。后台为两栋房间,东西各两间半,房门都开在前台南侧中间,有台阶与前台相连。戏楼建成后,传说清朝礼亲王曾被请来看戏,并给会馆题匾,改匾已于清末民初遗失。

正院是二进院。前院前边是过厅,过厅一间,有前后廊,进深约4米,两边耳房各三间,耳房房门对着过厅。穿过过厅为一进院;院南北深约6米,东西宽约18米,院东西墙各开一小门。前院北为垂花园,垂花园两侧有隔墙,进垂花门为二进院。垂花门雕刻精致,油漆彩画都很讲究,门前有一对小石狮看守。二进院落,北房7间;正房三间,耳房各两件,三正四耳。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南侧各有耳房一间。正房、厢房都设有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链接。抄手游廊也很讲究,内侧有木制栏杆,外侧障墙上有什锦窗,可放置灯盏。四合院正中是天井,天井地面低于游廊三个台阶。天井内种有两棵海棠树,显得格外雅致。北房是四合院的正房,供奉着骆驼的保护神-马王。

   清末民初,门头沟煤矿被帝国主义垄断,民窑很不景气,而拉骆驼搞运输,主要是和民窑打交道,因而拉骆驼行业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张铁路的京门支线建成了,门头沟煤炭可以直接运到西直门了。到1923年,三家店洋灰桥建成,改变了过去木桥、摆渡的堵塞状况。1919年,修通了阜成门通往门头沟圈门、峰山鞍的公路,骆驼运输不如车辆运输,骆驼行业从此由兴盛衰落了下来。

   民国成立,改变建制。民国4年(1915)二月衙门口立两等小学成立,占用了会馆部分房舍。大殿供奉的神像,改为了“孔圣人”的牌位。

民国17年(1928),北京各县并入河北省,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原拱极城,拱极城始称宛平城,衙门口村为宛平县第一区公所所在地。区公所占用了会馆大部分房舍,四合院内为办公室,东跨院为区警察拘留所。它改为骆驼公会,有人说改为驼捐局,说法不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地方款中驼捐“自民国23年(1934)下半年全部获免”。

   会馆建筑到建国初期已全部归学校占用,主要建筑物损坏严重,戏楼房顶倒塌,但总体格局保存基本完好。在2002年修建五环公路时,因整个会馆处于路基范围内,小学搬迁,会馆的古建筑被全部拆除。

作者:侯敬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