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材料的宽度、深度与高度

 好好吗268 2016-04-08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张 炜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将作文定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要拿到发展等级,需要在文章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应用、语言表达等方面达到一定高度。具体到议论文,除了首先要扣题外,关键在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论点体现在扣题上,论证体现在结构上,论据体现在材料上。

在材料作文的实际写作中,我们总觉得扣题是难点,结构安排和材料运用是重点。事实上,就全国范围内的材料作文审题,尤其是江苏省近两年的材料作文审题来看,难度并不大;而觉得结构和材料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并不代表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恰恰相反,正因为不少学生存在“议论文结构可以模式化,材料运用随意化”等认识倾向,导致对结构和材料的理解出现简易化倾向,尤其是材料运用,叙议不清、以叙代议、叙议脱节等问题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一篇较高质量的议论文应该有三个度:宽度、深度和高度。这三个度,可以通过议论文材料的运用体现出来,体现这三个度,就能摆脱叙议不清、以叙代议、叙议脱节三个问题。

一、例证丰富,体现宽度

我们的论据材料要尽可能丰富,目的是拓展作文立意的宽度,告诉阅卷者某某现象、某某道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既告诉他们关于此类的议论有价值,又告诉他们文中的观点有庞大的事实支撑,进而增加说服对方的力量。我们有不少学生,整篇议论文就用三个事例串联,开头、中间、结尾间以议论,显然,除了论据的单薄外,还造成文体特征不明显。

议论文的材料丰富与散文的材料丰富不同,散文的“形散”是为了意蕴,议论文的材料丰富是为了观点,前者侧重感性联系,后者侧重逻辑演绎,因此在丰富议论文材料时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单个材料内容不宜过多,避免叙述性太强;第二,内容表达一般采用概括说明式,注意客观性;第三,材料可以正反运用,或正反论证,或对比论证,以求观点鲜明;第四,材料总数最好不少于五则,以便构成正反、详略、递进、强调等基本行文技巧,部分段落可以将事例材料用排比句式呈现出来,以增加论证气势。

当然,如果能在注意宽度的基础上,将丰富的材料相对集中于某一类范畴,即在开口相对小的范围内充分挖掘材料,既可以收到作文题材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效果,更可以体现作者对一类现象的思考力度。如谈“美”,我们可以将“美”的范围圈定为“文化”,并选用文化范畴内的组材;如谈“真假关系”,我们可以将“真假”的范围圈定为“食品安全”,并选用此类组材。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作者就在《西游记》一书中寻找素材,证明“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的观点。

二、叙议结合,体现深度

只要写议论文,大家都知道议论为主、记叙为辅的要求,关键是议论什么,怎样议论。议论什么,解决观点集中明确的问题,所有的议论内容都应该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论点上,或是直接指向行文的分论点间接归拢到中心论点。此时,如果我们的论据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典型性,就会导致议论乏力,缺乏支撑,进而导致议论指向不够集中,影响论点的表达,一篇文章观点零碎,论点必然浅显。

怎样议论,是方法问题,是关键。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具事详议,就是以一个事实论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议论,挖掘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支撑,可以是正向材料分析,提出意义、作用、原因等,也可以是反向材料分析,指出存在问题、负面影响等;二是聚事概议,就是在罗列相关论据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归纳,在材料共性上寻找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同样这些材料可以正面可以反面,但都要能通过分析挖掘共性后的本质。

其实,叙议结合就是分析,就是三要素之“论证”,论证方法有很多,例如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但不管什么方法,都是在一个论点的统领下,围绕论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说明“为什么”的时候结合材料运用方法。如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青春永不褪色》,在议论“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时,用“老年时期的爱因斯坦仍保留童心”的事实进行举例论证,回答“什么是不褪色的青春”;在议论“保持青春需要乐观开朗的心”时,用“生活如同航海”进行比喻论证;在议论“保持青春需要学会忘记”时,用“生活的挫折让有些人无奈倒下,而有些人却能快速愈合”进行对比论证;同时,“保持乐观”“学会忘记”都是在回答“怎样才能让青春永不褪色”的问题。

议论文的议论必须落在分析上,否则会显得空洞,变成简单地堆砌材料,分析与材料的结合最能见议论者的思维力度,精辟、独到、个性的材料分析能让阅卷者看到作者的思考深度,这是最容易看到的“发展等级”。

三、接轨现实,体现高度

我们看中学生的议论文,常有无病呻吟之感,很大原因就在于许多学生用老旧的材料证明人人熟知的道理用毫无典型性的材料证明缺乏逻辑的观点。缺乏思想高度,成了很多中学生作文不争的现实。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洞察会发现、敏锐会思考、独特会表达的思维习惯,这些是作文走向高度的思维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高度,并非一定指要在作文中体现出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高度认识,并不一定要求所谓境界的高远、思想的深邃、风格的玄妙,关键是要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有自己观察现实的角度。

这种高度要在具体写作时通过观点和材料来体现,但要在考场作文中提炼出特别的观点,并不具有多少可行性,它受作文材料要求的限制,于是基于观点注重行文材料的选择和分析,进而提升作文立意高度,应该是我们中学生要努力做到的。但什么样的材料能让作文“活”得更好,更显高度呢?显然是与时代、生活、社会关系密切的材料,更能让作文有朝气一点,有高度一些。当我们的材料关注了当下生活、现实社会,文章便自然有了高度,脱离味同嚼蜡的古代圣贤、人云亦云的光辉典型、逼仄狭隘的自我小圈,是我们筛选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文章开篇就落笔于当下社会——美容广告,指出女性对永驻青春之美有着不断的追求,然后事理结合分析什么样的青春美可以永驻。整篇文章重在对当下追求美的价值引导——多读书增加内涵方可青春永驻,因而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高度。

同时,如果作文立意允许,我们更可以将材料触及社会文化、公民意识、弱势群体、自然环境等,将我们的个体情怀扩展到普世价值、公众意识的追问、追寻、追思,当然这里面要注意对现实的拿捏,不能因为批判现实而否定一切,不能带有倾向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阅卷组专家这样评价:聚焦“中国文化”的“青春”,写出了锐气,写出了气派。这里的锐气和气派,就是我们提倡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