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迁请讲】如何不做“受害者”

 昵称30490651 2016-04-08

  没有什么比“受害者”的自我定位更好的了,如果你想折磨自己的话。

  你若是“受害者”,你当然就是弱小的,所以别人才伤害得了你,而你没办法,因为你弱小。你或许会觉得,今天的不幸、不安,都是因为过去,尤其是你幼年受过的那些不公正、缺乏爱的对待,倘若如此,你就把当下看得太弱小了,“你的过去非常强大”,而你的当下不算什么,只能承受,不能选择和改变。


  你若是“受害者”,你不可能不报复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报复,报复自然攻击,而你所有给出的攻击终将回到你身上,让你更加难以忍受。你先“受了害”,所以你攻击,然后你又担心别人会更恶劣地对待你,于是,一个恐惧和怨恨的罗盘被转动起来,无法摸到和抓住爱与信任的缰绳。


  你若是“受害者”,你是不可能不去拯救别人的,是不可能不去“主张正义的”,前者让你不意中担心和小看别人,后者让你启动另一个怨怼的罗盘。你把自己的责任置于身后,所有的力气用来解决面前的问题,你投射出的问题,你想改变别人,改变妈妈,改变孩子,改变老公,改变兄嫂或其他形形种种被你认定需要拯救的主角,却怎么也改变不了。拯救和帮助不同,帮助看中对方的需要,拯救着眼自己的期待,帮助是放松的是“好呀”或“好吧”,拯救是紧张的是“如果不怎样,就坏了”,两者即便做同样的事,味道却截然不同,因帮助背后是爱,拯救背后是恐惧。爱没有怨尤,拯救不成却会恼怒,一方面怒斥对方,一方面内疚自己,说穿了,拯救别人,不过是过去的某种痛苦和恐慌尚未释放而已。


  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某种时刻、某种情境中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否则我们早就平安了,早就自由了,早就拥有本属于我们的一切美好了。


  “受害者”是非常浓厚的迷雾,它几乎一下遮蔽住我们的主权,我们的道路,和环绕在我们周围的光和爱。还好,太阳从来没有停止照耀过,并将继续。


  不做“受害者”的第一步是你认出自己的主权。相对于过去,你的主权当下;相对于他人,你的主权在自己;相对于外境,你的主权在内心。


  过去是无法和当下对抗的,因为过去是假的,过去的力量全在于你当下的赋予,过去的强大全在于你无视当下的主权而任凭过去,如果关掉“因为过去”的闸门,只是关注当下的愿望和选择,你会发现清明、简单和能够。


  别人是决定不了你的,除非你无视自己的主权,而以别人为起始动力。就算别人看起来“非常不爱你”,你还是可以选择要不要去爱他,如果你抱定“他这样对我,我凭什么爱他”而选择不去爱,这看似公平,却把自己陷入不爱的漩涡,如果你抱定“他怎么对我是他的事,但我选择爱他”,这不仅是拥有主权,而且会启动爱,不一定对方马上以爱回应(但长期看是必然以爱回应),但是你的整个生活会有大量的爱进来。爱就是这么奇怪,你给出才拥有,你索要就消失。这并非世间的交换,而是爱运作的法则。这不难明白,你索要爱的时候,你是在干什么,你是在给出不爱却想要爱呀。


  索要爱和呼求爱是不同的,呼求爱是“我需要被爱,请爱我”,索要爱是“你该爱我却不爱我,滚!”前者直接表达需要,是带着信任的态度地恳请;后者表达愤怒,带着不信任的指责。前者没有强迫性,是单纯的恳请,如果对方不能满足,会给出接纳,潜台词是,这不是很正常嘛,我也不是时时能满足你的需要呀;后者是处于某种角色前提的强迫,比如“你是我妈呀”“你是父亲呀” “你是老公呀”“你是成人我是孩子呀”“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呀”。


  所谓的外境也不是能决定你的。除了关系、金钱、事情之外,年龄和身体状况也属于外境,它们同样不能决定你。这有两种含义,其一,境随心转,一个人内在的状态改变了,他的境遇也会因之而变。有一位朋友她觉得丈夫和孩子都不懂关心她,很生气,给我打电话,孩子本来刚刚和她呕气来着,可是通完电话后,她的心放平了,孩子居然过来很温柔的问“妈妈,你现在还生气吗”。其二,所有的事情本是中性的,我们所受的影响并非来自于外境,而是来自于我们赋予外境的意义,比如前年社会上的当街砍人的一个社会事件,我的朋友说,哇,太可怕了,我要移民;我说,哇,这社会太需要爱了,我要好好的做自己的工作。在赋予事情意义上,我们有绝对的主权的,真正影响我们的乃是我们赋予的意义,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感受时,我们已经在因过去的认知赋予意义了,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就会一直受到类似的影响,但如果我们觉察到其后的信念,我们就能重新赋予意义,我们对事情的感受和应对自然也不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