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朋友”,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事情起源于今日频上热搜的女子出轨快递员造谣事件。

      今年7月,一名28岁的女士取快递时被偷拍,并被人故意捏造成“出轨快递小哥”的“荡妇”。

      最近她以“诽谤罪”向杭州余杭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法院已正式受理立案申请。而其中一位造谣者郎某的父亲则一再表示:儿子并非针对古女士,就是小朋友开玩笑。

      要知道这位发声的父亲,其子郎某,已经27岁,已经结婚,也做了爸爸。而这位老父亲仍然坚持儿子触犯法律的行为是“小朋友看玩笑。”

      而被造谣的古女士,被原单位辞退,找新工作被拒,经历抑郁,被网络扒了个底朝天,几乎“社会性死亡”。

      在这位老父亲眼中只是“开玩笑”。

      细想之下,“在父母眼中,多大的孩子都永远是孩子”,确实是深入中国家庭教育骨髓的。这句话看似温暖,对于孩子的成长却未必是件好事。

      我们就以这个事件为契机,谈谈孩子究竟多大年纪该承担自己的责任。

“他还小”,不是免责的法宝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还小”的。

      因此,这个老父亲会非常不解的发出:“就是小朋友开玩笑”的解释。

      我想这当然是为他的儿子开脱,但他说得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当然,正因在他的眼中:这就是一场二十几岁的孩子之间的玩笑和矛盾。

       就像几岁的孩子吵吵架,或者打打架,互不理睬,闹过就好了。怎么就告上法庭了,怎么就要让自己孩子负法律责任呢?他想不通。

       在他的眼中,自己已经结婚生子的儿子,大约还并未长大。

       而法律规定:14岁是刑事责任能力的界限。14岁以下的人触犯刑法不承担刑事责任。14至16岁承担部分罪名的刑事责任。16岁以上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孩子长得飞快,有时候父母还未意识到,他们就到了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

      我常见来找我的家长们时刻叮嘱,甚至要求自己已经上高中的孩子,要喝水,要穿衣服,这当然是关心,却也是否认孩子应该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应该为自己的身体负责任。

      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生活中有太多人为他负责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他们从来不用担忧自己会被饿着、冻着。

      孩子们一边嫌父母烦,崇尚着国外亲子关系的“自由”、“平等”,一边依赖着父母为他们负责、善后。

      父母们一边心甘情愿地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边担心着他们无法独立,无法自我负责的未来。

      这像是一个死结,谁都不愿去打破。

      那孩子究竟何时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孩子的未来是“社会人”

      孩子从小成长在家庭中,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他(她)是我的孩子,他(她)是我们家庭的孩子。

      从小时候亦步亦趋跟着父母的小不点,到慢慢上学的青少年,孩子始终没有离开家,甚至孩子结婚成家,仍然可以继续跟父母同住。

      我们会以为,他们只是属于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每个孩子,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个“社会人”。

       父母的教育,除了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还需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这个部分,当然不是只把孩子送入学校便万事大吉。

      父母当然可以拿出一百分的耐心和宽容来对待孩子,甚至即使孩子对他们动手,也能以“他还小,不懂事”说服自己不计较。

      而这位老父亲忽略了一点:社会上的人不是你孩子的爸妈,没有义务宽容大度,更不可能因为他还是个二十几岁的“小朋友”而既往不咎。

      为人父母最大的误区是以为自己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并且也期待社会像自己一样去保护孩子。

      社会有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有社会的残酷,社会不会为你的孩子错误买单,只会让他经受毒打,长记性

      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次孩子成长的机会,真的为孩子长远考虑,就应当让他接受应有的惩罚,承担犯错的后果。

      舍不得吗?肯定舍不得。不忍心吗?必然不忍心。

       当然,肯定也担心,担心真的有刑事案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本能心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玩笑”开多了,总有出格的一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而这里的“计深远”,不是将他未来几十年的生活都安排好,确保他一直像“小朋友”一般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是教会他们,拥有社会生活技能,懂得社会规则。

      这才是真正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并不自信

1、贬低对方收获自尊

      整个事件是什么?

      就是几个男人,甚至一群男人,为了满足自己“意淫”的需要,物化受害者,污名化受害者,来获得一场空虚的狂欢

      两个小伙子,看到面容、气质俱佳的美女,原本的反应应当是什么?是欣赏。

      他们偏不。

      录下对方的视频后,转手就编一个“出轨”与“荡妇”的故事,在道德上把对方踩在脚下,进而嘲笑、羞辱。

      在幻想,想象的世界里,对方不再是漂亮、遥不可及的女孩,而是道德败坏的成偷情者,内心平衡了。甚至获得莫名的优越感。

     内心自卑,便贬低对方,往对方身上泼脏水,并且以此为乐。是一种畸形的内心补偿。

      整个过程中,有考虑过一丝一毫受害者的感受和处境吗?没有。完全是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借助卑劣的方式,抢占道德高地,获得虚无的心理优越感。

      自卑显而易见,可悲又可恨。

2、在群体中寻找存在感

      为什么发到车友群?既不赚钱,也落不下好名声。两个人卖力的自导自演,费时费力,为了啥呢?

      为了刷存在感,为了被看见。

      两个人一唱一和,编了一个自以为精彩的故事,看着大家对故事兴趣盎然,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如果一开始是纯粹的图新鲜、好玩、八卦式的分享,在看到群友热烈的反应后,两个人的心理定位完全转变了,他们不再是看客,他们就是主角。

      他们就像是电视剧中的“男女主角”,入戏越来越深,表演得越来越卖力,自己都差点相信了自己编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关注,收获一双双热情而猎奇的目光。这些,大约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体会过的万众瞩目的瞬间。

      他们究竟是在造谣受害者,还是在扮演自己?最后都无法分清。

      两个二十几岁,大好年华的青年,要靠如此卑劣又不切实际的手段来满足虚荣心,实在可悲。

       大约,这也跟他们的父母一直把他们当“小朋友”,一直让他们像“小朋友”生活在玩笑的世界里有关吧。

3、拒不认错、道歉

      古女士最终决定起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事情发生的四个多月以来,当事人及其家属,一直没有正面道歉。

      不断解释,甚至继续造谣,说古女士是为了索要狮子大开口,索要赔偿。

      当然,我们可以完全把这一系列操作理解为道德的问题,或者是“小朋友”的又一个玩笑。

      如果从心理的层面分析,没有承认错误的底气,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开脱,希望免于承担责任,大事化小。

        是内心没有力量,没有底气的表现。

       在幻想的世界里“意淫”了一番,希望以一句“开玩笑的,大家不要当真”,就结束全部的荒唐与错误。

      发现事情闹大了,怂了,千方百计找理由,希望说服对方:不要计较。

      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两个男子汗的态度就是敢做敢当的,大方承认错误,公开道歉,还古女士一个清白,积极帮助她将事情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事情的走向会不会完全不同。

      看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了,两个大男人躲起来了,让当事人独自去面对非议和误解,即使知道对方已经因此丢了工作,甚至陷入抑郁,仍让无动于衷。

      人面对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躲?当然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解决不了,面对不了,才会把头一缩,干脆当鸵鸟。

      幻想着事情能够自己过去,或者爸爸妈妈出来帮自己解决问题。

      谁知,爸爸妈妈也没见过这么大阵仗,也躲起来了。

      最后,发现不得不面对了,可能要坐牢了,爸爸坐不住了,来劝架一般说了句:

      小朋友开玩笑,别计较。

      没有亲手开枪打死过敌人的人,永远都会看到敌人便拔腿就跑。

      事情走到今天的地步,当然是两败俱伤,丢了工作,几乎抑郁,原有的正常生活全部被打乱。即使立案,后续漫长的诉讼之路,也并不轻松。

      两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如果罪名成立,面临的是牢狱之灾,以及案底留存。

      他们的老父老母,大约还是无法理解:明明只是玩笑,为何会这么严重?

      当然,这一次,他们必须自己承担责任。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