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心理学 | 对校园霸凌说「不」!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对校园霸凌说「不」

01

当一个孩子在学校遭受了霸凌,在霸凌者看来不过是开个玩笑,或许还会对孩子说「这都是你自找的。」

当孩子回去跟父母说时,父母说:「你不会打回去吗?怎么那么怂?”」或是 「你躲Ta远点,别惹Ta,Ta就不会欺负你了。」

当孩子跟老师说自己被霸凌,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同学间开玩笑有点儿过分了,你别说的那么严重。」

当这件事闹到学校一级时,学校的回应是:「只是偶发事件,不足以构成校园霸凌。」

「不就是跟你开个玩笑,至于吗?」

「这都是你自找的。」

霸凌者、家长、老师、学校他们认为的玩笑,小事,偶发事件真的就能证明这不是校园霸凌吗?

霸凌行为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02

它有两个重要特点:

首先霸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霸凌。

其次霸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校园中的霸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聚众行为,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霸凌。

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霸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霸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对于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来说,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坟墓。

这些遭受霸凌的孩子可能会失眠,夜晚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反复地去回忆那些痛苦,被逼着下跪,被不断地殴打,被父母无视,被老师漠视,换作是你,你难道不会感到害怕无助吗?

时间长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有自信,甚至还会萌生出「我天生就该被欺负」的想法。

这些表现都是比较隐秘的,别人很难发现,而在我国只有当一件事情影响到孩子成绩的时候才会引起家长关注。

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因为恐慌害怕去学校,不敢与人交往,甚至会因为过度保护自己而伤害别人。

在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

这些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残酷的现实。

听到这 ,可能你会说,「我只要保护好我的孩子在校园里不受欺凌就行了,别人的事儿我可管不了。」

确实,在面对网络、媒体报道出的校园霸凌事件时,我们都是第三方的旁观者,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做的,是不指责受害者、不鼓励以暴制暴。

遭受校园霸凌对于受害者而言已经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再加上有这么多人在关注事件,舆论的压力对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不要去指责受害者。

更不要说「他们为什么只欺负你」「你是不是做错事了」之类的话,这些指责都是在他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也不要鼓动他们打回去,这可能会让他们形成「只有我坏,我狠才不被欺负」甚至「我狠我坏那就可以欺负别人」的想法……

其次,我们应该承认和面对“霸凌”的存在。

老师、家长、校方首先应该承认霸凌事件的存在。我们不能给霸凌随随便便安上一个别的名字,比如「开玩笑」或者是「淘气」,更不能因为它是社会口中的「偶然事件」或是因为霸凌者父母的否认,就装作它不存在,去否认被欺凌者的感受。

承认被霸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未解的问题,哪怕其中有过错和瑕疵,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03

最重要的,从个人角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无休无止的谴责并非我们关注校园霸凌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当讨论的是如何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如何去参与这个社会问题。

首先,我自己能不能保证不作恶,不参与校园暴力。

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家人、朋友的孩子,多向他们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我的子女充当了霸凌者这个身份,我能不能承认被霸凌者的感受,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严肃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出于所谓的「爱」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开脱、包庇,甚至是恶意指责受害方。

其次,当我们发现了校园霸凌事件,我们可以怎样做?

假设你正在步履匆忙地走在上班的路上,忽然发现有三个小学生打扮的小胖子正揪着一个小学生打扮的瘦小的孩子。

小胖子们凶神恶煞,而瘦小的孩子看上去胆颤心惊,被人家揪着走,眼角还有泪光,浑身抖如筛糠。

这时候,你是选择大吼一声把霸凌者拉开,保护这个瘦小的孩子,还是叹了口气摇摇头,感慨着「世风日下」默默走开甚至避之不及。

这些事都是我们个人可以做到的,但却可以确确实实地推动这个社会问题的解决。

校园霸凌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的多、隐蔽的多,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和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的多。

作为第三方的我们要一直意识到霸凌的存在,并且关注它,谈论它,抵抗它,并从个人角度去推动它的解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