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雲泉 2016-04-08

书隐楼可以说是我在上海寻找到的最大藏书楼,然而在此之前,我对此楼的情况却了解甚少,从上海回来后不久,我闹了一个笑话,我在查找书隐楼相关资料时,在网上看到有上下两册的《古书隐楼藏书》出售,当即买了回来,结果书到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道家经典,跟上海的那座藏书楼毫无有关系。作为藏书楼的书隐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天灯弄77号,很多报道都说它是乾隆进士沈初的藏书楼,可是我觉得,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这座旧址几易其主,曾经在此藏书者前后曾有数人,如果要把它作为藏书楼而不仅仅是古建筑来纪念和保护的话,将它归在陆锡熊名下更为合适。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由陆锡熊、纪昀等主持编纂的《钦定四库全书》

书隐楼最早的历史要从明末说起,当时上海县城内有着三大名园,分别是豫园、露香园和日涉园,如今豫园尚残存部分遗迹,露香园仅存于一个地名,日涉园则为今日书隐楼的前身。日涉园最早的主人是明代陈所蕴,素有泉石之好,曾经搜集各种奇石逾万,万历二十年(1592)购下唐氏废园20亩,请当时的叠山名手精心设计营造,耗时十二年始建成。陈所蕴有《日涉园记》详述造园始末以及园中景象,其中有“东西两楹,一贮群籍,一设卧具”句,说明这里建园之初,即有藏书楼。陈所蕴故去后,家道日衰,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日涉园被陈氏族人卖给了陆明允,至乾隆年间,陆明允的后裔陆秉笏在园中增建了传经书屋,“传经书屋”是这座遗址里最早出现的有具体名字的藏书楼。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文保牌

关于陆秉笏的资料并不多,仅知其号“淞南老人”,建起了传经书屋后,每日焚香宴坐其中,春秋佳日则招一二亲友赋诗谈文。但是他的儿子名字却很响亮,那就是四库总纂官陆锡熊,后来陆锡熊得到御赐的杨基《淞南小隐》画卷,因为其父陆秉笏号“淞南老人”,恰好与御赐的画卷同名,于是陆锡熊将藏书楼传经书屋更名为“淞南小隐”,并请来同殿称臣的好友沈初为书斋题匾,这时又将“淞南小隐”更名为“书隐楼”。 晚清沪上绅士秦荣光有竹枝词特记此事:“日涉园居沪海陈,景图卅六主人身。传经陆氏添书屋,小隐淞南画赐臣。”

《同治上海县志》亦载:“后归陆明允,改门向东,在水仙官后。明允裔孙秉笏添建‘传经书屋’,秉笏子锡熊以总纂《四库全书》,得预重华宫侍宴联句,蒙赐杨基《淞南小隐》图,上有御题七言绝句一首,秉笏别号适与之合,因改‘传经书屋’为‘淞南小隐’。”将“淞南小隐”更名为“书隐楼”的原因,我没有看到具体的史书记载,但是根据大家推测,这是因为 “隐”字有退归林下的意思,而陆锡熊当时正在朝中为官,故不太合适,因此将“淞南小隐”变通为“书隐楼”。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紧闭的大门

到了清末,陆氏一族又如前主人陈氏一样变得没落,日涉园也被分割成几块零星售出,其中主宅一度为赵姓购去,赵姓之后,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宅子又为郭姓所有,直到今天。《上海古迹谈》记载:“竹素堂街(今名天灯弄)有巨宅一,昔为邑绅赵名照所居,大厅共有五、六之多,其后门在引线弄,今为郭绅住宅。”这里的“郭绅”就是今日书隐楼业主郭氏一族的先祖郭福田。到了文革时期,日涉园剩余部分亦遭到极大破坏,日渐荒芜,几成废园。直到有一天,人们重新注意到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旧宅,因为楼中尚存沈初所题“书隐楼”牌匾,而将这座旧宅命名为书隐楼,而书隐楼的主人,也因之变成了沈初。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院落中的甬道

沈初(?-1799)字景初,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礼部、兵部侍郎,以及顺天、江西学政,以文才见长,曾任四库馆副总裁,主持编辑《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石渠宝笈》及《秘殿珠林》,并校勘太学《十三经》。其实在古时候,邀请名人或友人为自己的书斋题写牌匾是平常之事,所以并不能以牌匾的落款来认定书斋的主人,例如梁章钜的“较文讲艺之斋”牌匾即由好友伊秉绶所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时沈初与陆锡熊同在四库馆任职,陆锡熊请来沈初题写匾额,是极合情理的。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误会,应该找个机会替澄清一下,这座藏书楼真正的主人应该是陆锡熊,虽然在他之前,陈所蕴也在这里藏过书,建过藏书楼。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由此穿入

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一字耳山,乾隆二十六(1761)年进士,赐内阁中书舍人,直军机处,充方略馆纂修官,奉命编《通鉴纲目辑览》,乾隆三十八年与纪昀一同被任命为总纂官,是年《办理四库全书处奏遵旨酌议排纂四库全书应行事宜摺》中详载各人所司其职,其中有“至各书详检确核,撮举大纲,编纂总目,其中繁简不一,条理纷繁,必须斟酌综核,方不致有参差挂漏。臣等公同酌议,查现在纂修翰林纪昀、提调司员陆锡熊,堪膺总办之任。”

上任不到半年,乾隆即颁圣旨予以奖励:“而撰述提要,粲然可观,则成于纪昀、陆锡熊之手。二人学问本优,校书亦极勤勉,甚属可嘉。纪昀曾任学士,陆锡熊现任郎中,著加恩均授为翰林院侍读,遇缺即补,以示奖励。”在好友王昶的记述中,陆锡熊的贡献更为具体:“考字画之讹误,卷帙之脱落,与他本之互异,篇第之倒置,蕲其是否不谬于圣人。又博综前代著录诸家议论之不同,以折衷于一是,总撰人之生平,撮全书之大概,凡十年书成,论者谓陆君之功为最多。”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第一进院落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陆锡熊一生功绩尽在《四库全书》,其死亦在《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朝廷发现《四库全书》所收毛奇龄书中有违碍字句未曾删改,身为总纂官的陆锡熊被部议降职;乾隆五十二年,又因书中发现多处违碍字句,陆锡熊被革职留任,并自行补写错误部分,所有纸张笔墨等费用皆由他与纪昀分赔。这件事的起因还有另外一个说法,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弘历在阅读《四库全书》时,看到了明末清初人李清所写的《诸史同异录》,此书把顺治皇帝跟明朝的崇祯皇帝,做了一系列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是说,这两件皇帝有四件事做的很相像,这个比较让弘历很不高兴。

又过了两个月,弘历在翻阅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时,再次看到了一些有忌讳的词句,并且还有一些抄写的错漏,于是他就命和珅带领一些官员,将北京的两部和承德的一部《四库全书》进行检查,而后又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个结果让弘历很是恼火,于是他下旨:“着将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书籍所有应行换写篇页及装订挖改各工价均令纪昀、陆锡熊二人一体分赔。”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绿植已经长进了房中

其实《四库全书》的编写和抄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仅抄写的人员,先后就达3800多人,这么庞大的群体,要保证完全没有错,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皇帝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既然皇帝下了命令,纪晓岚和陆锡熊就立即开始校书。乾隆五十五年,陆锡熊带领翁方纲等6人前往盛京,去校对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这部大书有6100多函,而校对人员仅6位,每个人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他们这6人努力地工作了7个多月,总算把这一部书核对了一遍,工作完成之后,陆锡熊给乾隆皇帝写了份报告,此报告中,列明了校对的结果:“所有书籍,业经全数校毕,复行检核已竣事。其中错落偏谬各书,随时缮写改正。此外漏写错写,应行另缮之本,俱即自行赔写完妥。”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高墙下的甬道

虽然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校对完毕了,但是其他的几部《四库全书》又发现了问题,并且他校完的文溯阁本,因为有一些书还有违碍字句,也同样需要再次复核,于是,陆锡熊再次前往盛京校书,以年迈之躯赴冰雪之地,抵达盛京不久即病逝,终卒于盛京,终年59岁,而后由他的儿子将其灵柩运回浦东,安葬于陆家祖茔,他的墓碑是由纪晓岚撰写碑额,而墓志铭则是王昶所写。陆锡熊因为跟纪晓岚同时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而声名鹊起,然而他也正是因为《四库全书》而命丧冰天雪地的东北,时耶,命耶,还真不容易下这个断言,当年在修《四库》之时,陆锡熊也拿出自己家的藏书贡献给四库馆做底本,如今检《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的进呈书目,共计有二十一部,而作为藏书家的陆锡熊却总是被人忽略,更多的人们只是把他做为官员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