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白“色即是空”的真正意思,才懂佛教为什么说“万法性空”

 方远图书馆 2016-04-08

明白“色即是空”的真正意思,才懂佛教为什么说“万法性空”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最大分歧,在于前者认为“万法实有”,而后者认为 “万法性空”。在辩论中,小乘佛教质疑对方,既然万法性空,那么佛法是不是也性空,佛经是不是也性空呢?

大乘佛教的代表学派之一中观学认为,没错,佛、佛法乃至佛陀,本性都是“空”。

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有形象的佛陀,用文字记录的佛经,用语言表达的佛理,这些事物和桌子、椅子一样,它们外在的形式虽然存在,但是本质是假有的,虚幻的。真正的真理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所以大家读佛经,最终目的不是要一字一句复述其内容,而是学会真理(也就是佛性),等学会之后,就应该抛弃佛经上的文字。

佛陀、菩萨的形象也是假有的、虚幻的。是佛陀为了让普通人便于接受,幻化出来的形象。佛陀真正的本质是“空”,是没有具体的形象的。所以寺庙中的佛像只是个方便人们膜拜的塑像,拜佛就像孔子说的“祭如在”,拜佛的目的是在自己心中想象佛,佛像和膜拜本身意义不大,在内心中追求佛性才是最重要的。

但关于“空”这个佛教概念,很多时候却被严重误解。

在汉传佛教里,“色”这个字用来表示我们所见到的事物的一切表象,代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因而“事物的本质是空”这句话,用佛教术语就可以表达成那句流传甚广的: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另外还可以写成: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不二” 。

这些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强调“空”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除“空”外再没有别的属性。

但有很多世俗文艺把“色”理解成“色情”的“色”。比如有的电影让一个僧人(当然不是真正的僧人)一边行好色之事,一边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来开脱,那自然都是对佛经的严重歪曲了。

也许你会说,色情也属于“万法”,本性也是“空”,那我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来说明纵欲也是“空”,不也说得过去吗?

并不是这样。

因为佛经上说“色即是空”,是要告诉你,这些色情的事物、这些欲望、满足欲望所得的快乐,这些东西都是虚妄不实的,是不值得追求的。是要求你消除这些欲望,而不是让你觉得纵欲也无所谓。

还有一个和 “空”有关的经典例子。

很多感悟类型的文章,里面总有一个僧人,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会让对方“放下”。

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很高深,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放下”是对无欲更为准确的描述。

“喜欢”女人,看见女人就想亲近,就想拥有她,这当然是欲望了。

和这种喜欢相比,“不喜欢”当然更接近无欲一些,但是“不喜欢”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看见一个女生,做出了“我要离她远点”的决定,和“我决定去追求她”同样是一种有目的行为?

所以“不喜欢”不是一种真正的无欲。

真正的无欲,是既不“喜欢”,又不“不喜欢”。

这是什么状态?

这就是“不在乎”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在失恋后,见到前任还觉得心里别扭、讨厌,甚至想要躲着对方,这说明还在乎对方。但如果见面后内心平静如水,该说什么说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彻底不在乎了,这才叫“放下”。

所以“放下”这个词是同时否定了“喜欢”和“不喜欢”,是更高级的无欲。

就像那个很流行的人生小感悟故事:说一老一小两个僧人出门,遇到一个姑娘不敢过河。老僧人背姑娘过了河。过河后两个僧人一路无话,过了很久小僧人突然问师父:“您不是说不能近女色吗?怎么还背她过河呢?”老僧人就说:“我身上的姑娘很早之前就放下了,你心中的姑娘还一直没放下。”

老僧人这番话说的不错,但其实并不是最高的境界。“空”是需要不断否定的,“空”这个字本身也应该被否定,对于“放下”也是一样。

所以“放下”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有的人念念不忘“放下”两个字,一旦自己没放下,就痛苦难受,那这还是一种主观的欲望,一种想要“放下”的欲望。

如果对放不放下都不在乎了,那就又是更高深的一种境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