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孩子的教育需要“静静”

 千岛胖头鱼 2016-04-09

为了孩子的教育需要“静静”

  原标题:为了孩子的教育需要“静静”

   ■深圳都市报记者 吕薇

   曾有教育界人士感叹,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分数才是硬道理”“一切为了高考”的论调从未改变。面对现状,不少教育界的人士深感转变观念的迫切。“现在的社会比较急功近利,但教育是循序渐进的事情,要慢下来、静下来”。在梧桐山脚下的美丽校园里,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校长宁革就着一杯清茶侃侃而谈。在他看来,每个孩子在不同方面都有一个固有的高度,而TA的人生高度并非单由某一方面所决定。“这就像是一条条的抛物线,每条抛物线都有一个最高值,我们教育者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抛物线。”他的观点和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不谋而合。

   A

   教育要寻找孩子的另一条曲线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拥有包括语言文字、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旋律、人际关系和自然观察在内的7种智能,是多元化的存在。“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几乎都急功近利地希望孩子在文化课上取得可观的成绩”。在宁革看来,孩子的人生高度可以分成很多条曲线,而这些曲线就是学生在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等多种智能方面的数据化。诚然,有些孩子生来就是“学霸”,但大部分的家长都只专注于孩子的文化课,甚至不惜花很长一段时间和工夫迫使这条曲线达到顶峰。殊不知,可能在另一个方面,只消些许点拨和打磨,相应的曲线便能轻松达到最高值。

   众所周知,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运动智能较强。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是急切地盼着原本就不在同一道路的孩子们奔向同一目的地,成绩成了社会衡量孩子最重要的一杆秤。

   “要改变大多数人应试教育的理念并非易事,罗外不想束手就擒,随波逐流。”宁革说,在罗湖外语学校,老师经常拿着报纸去上课;课堂上常看《开讲啦》《超级演说家》等电视节目;课前5分钟固定是学生演讲时间……梧桐山下的安静让罗外的学生静静地积淀,不喊口号、没有喧嚣地修炼着“内功”。宁革认为,教育需时刻葆有“竢时”的品性,社会各方也要认识到这点,肯静下心,肯花工夫,等待孩子“蝶变”的瞬间。

   慢工出细活是需要坚持的理念

   在宁革身边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我儿子语文考了57分,数学也就60多分。这样下去怎么办,实在是教不好了。”数月前,宁革校长的好友向其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了解好友儿子学不进、考不好的原因后,宁革使出了出人意外的“杀手锏”—收拾床铺和写好字。“小家伙告诉我,考试的内容其实都会,但就是马虎大意才考不好。因此,我想先让他沉下来,静一静。”

   在宁革的鼓励下,好友的儿子每天都收拾好床铺和桌面并拍照发给他。慢慢地,这个行为成了孩子的习惯。同时,宁革发现小家伙的字写得特别大,大到完全超出方格。“从他写的字就可以看出他的心不在焉和浮躁。”为此,宁革一再鼓励孩子说,把字写进方格就是最大的进步。“小家伙真的做到了,把字写小、写好需要他更有耐心,也是对他性子的磨练。”

   “教育本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急不来的。”宁革一再强调,社会的快节奏和喧嚣让大家的性子变得急躁不堪,无意中也将这种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我们急,却苦了孩子”。为了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不少家长都选择报名各种补习班,其实这只会适得其反。“我们需要慢下来。”宁革说,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慢”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慢”才能真正享受教育服务,实现个体成长。而教育的本真之所以是“慢”,还因为育人者承担着为孩子绘就一生的底色的职责。

   安静绘就孩子一生的底色

   在宁革的眼中,“静下来”也同样重要。罗外一直秉承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教学理念,在校内、在课堂上激发每一个人的光华和潜能。在罗外,文化课成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平台,以素质教育为出发,以应试教育为到达。“一个人如果连在一群人面前讲话、表达自己思想的胆量都没有,就不用谈其他的能力了。”宁革尤其看中孩子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积累,他鼓励将演讲、辩论、阅读、沟通这些最基本的习惯植入课堂的每个角落。“当他能口若悬河地发表一次又一次演讲时,还愁写不出高考的那篇作文吗?”

   宁革认为,安静包含了社会、校园、教师、家长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而营造安静的教育环境并非靠管。“校园不是束缚孩子的地方,而是把世上美好的东西浇灌于孩子身上,并与之发生神奇化学反应的乐园。”宁革说,教育不是建立在严加管控的基础上,以管代教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还会让他们心生抵触。比如,在“学生能否带手机入校”的问题上,罗外学生有着百分百的自主权。“想要学生自律,前提就是给予他们信任”。作为一校之长,宁革清楚地知道,允许带手机进学校,上课时就一定会有孩子忍不住玩。但他觉得,不能因为个别孩子不自律就抹杀掉对所有学生的信任。

   “我们自私地认为,严管是对孩子好。其实,这都是社会太过浮躁的结果,家长、老师无法平静下来,来不及思考要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只是想当然地采取这些简单暴力、直截了当的手段去一刀切,一手抓。”他表示,不论是教育手段、方法还是理念,前提都是教育环境的安静。我们要慢慢地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天赋和亮点,再耐心打磨,绘就孩子一生的底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