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园林之十五石舫,不系之舟

 凡秋一叶 2016-04-09

比起拙政园,小时候更喜欢狮子林,因为有玲珑的假山,登高爬下,倒比边上的拙政园更能吸引起我的注意来,还有就是在狮子林里有一艘石头的船,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比起其他园林,总有那么一点特别。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石舫,被称为园林里的不系之舟。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特殊的景观建筑,外形模仿了江湖中的游船画舫,而在苏州园林里,也可以经常看见它独特的身影。

【壹】

说起石舫,第一想到的就是狮子林。

在我小的时候,每次去狮子林,都会登上那座特别的石头的船。

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这座镶着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的西式石船,怎么看,都和传统的苏州园林有些不一样,但是,在假山、翠竹、湖水中却又显得那样和谐。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卢浮宫门口的那座为世人所惊讶的玻璃金字塔,那古典与现代的设计,虽说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却在经历时间的冲刷之后,愈发显得别具一格来。

说来也巧,造起狮子林石舫的,正是卢浮宫门口的金字塔设计者贝聿铭的叔父贝润生。也许,这样的创意也有遗传吧。或者说,正是由于童年时代在狮子林里的熏陶,才造就了后来别具一格的贝式建筑风格。

说狮子林,必说贝聿铭和苏州贝家。

电视纪录片《世界华人》有一集专门介绍贝聿铭,片中有一大段是贝老回忆当年的自家花园:狮子林以前是我们贝家的,贝家有了这个花园是100年了。所以我小的时候,夏天我回苏州总是到狮子林里面玩。那时候没有多少人,很少人进去,是私家的公园,我们家的庭院以石头闻名,这些石头形状很奇特,有很多洞有很多斑迹凹凸有致,似乎一半是生命一半是石头……

他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给苏州建了一个看似古典却又现代感十足的博物馆,离开他小时候从小住过、玩过的狮子林,不过一站路的距离。

而狮子林,就是贝聿铭的叔父贝润生留给苏州人的最宝贵的礼物。

1917年,贝润生在家乡苏州以9900银元买下了历代狮子林和附近的大片基地,当时的狮子林已因太平军战乱而毁,荒废了许久。他先后投资银元80万元,历时七年改筑修复了狮子林。

贝润生对狮子林最大的创造在于,他在修园子的时候,部分建筑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建材(如水泥、磨光石子、彩色玻璃等),糅进了西方的装饰风格(如铸铁栏杆),引进了西方风景特色(如人工瀑布),从而反映了民国初年的园林建筑风韵。尤其是高级水泥,是贝润生特地将建造上海汇丰银行后多余的高级水泥运来,配上考究的磨光石子,采用先进的工艺,制成一艘漂亮美观的“仿古石舫”。

当时狮子林的石舫刚刚建成的时候,在苏州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这些民国初年的建筑风韵被当时的文化人说成是了造园的败笔,留下了无数的争议。有些顽冥的世人认为贝润生这些西洋玩意儿,破坏了狮子林原有的外观,让人不能接受。

不过,究竟是对是错,也很难去评判,就好比后来贝聿铭的那座金字塔,建造之初,不是也被人评论成“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么,一种风格的形成,说很难用绝对的对与错来下定义,说不定贝聿铭就是从小在狮子林中玩着玩着,这样的风格也就形成了。

【贰】

不过,对于狮子林的石舫,也有一些中肯的意见。

舫是园林中的一种建筑堂构。它一般建于水中或岸边,外部呈船形或仿船形,称为石舫。园中建舫,反映了园主归隐后追求安宁、不受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理求索。

石舫位于园西北的池边,东临真趣亭,北倚暗香疏影楼为背景。它的创作方法,一反古典园林石舫的写意手法,而大胆采用追求形似的手法。尾舱共两层。中舱屋顶为平台,可登临眺景。整个造型,酷似现实中的画舫,因而显得与经典的写意山水景观不够协调。

在有些人看来,狮子林的石舫在体量上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在苏州各园林石舫中属于“船老大”。为此,有人认为空间显得逼仄,疏密有致不够。

但是从整体布局上分析,石舫自有丰富景观层次,设置障景功能,增添园池深邃感的妙用。选择扇亭为基点往北眺望,石舫可以部分挡住暗香疏影楼,起到过渡作用。

如果拆去石舫,就会使体量较大的该楼突兀在水边一览无遗,效果反而不好。

而从实用功能上把握来说,很多石舫有退隐的意义,但狮子林的石舫却不是。

据说当年贝家有一个厨师,擅长烹饪船菜,因此,贝润生就把石舫做成了宴请宾客的餐厅,想象一下,在一座类似船的房子里吃着船菜,这该是一件多么高雅的事情啊。而作为餐厅,要容得下一定人数的宾客,体量自然不能太小。

还有个功能被很多人所疏忽,却可以从狮子林飞瀑亭中屏刻《飞瀑亭记》中发现。

据说贝润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常住在海上,海浪和涛声成了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为了不忘记这段经历,贝润生在改建狮子林的时候,在园里暗设机关,建造了巧妙的人工瀑布,其旁建亭名“飞瀑亭”,题额为“听涛”。而石舫在充当“食船”作用的同时,显然还可以“近瀑楼台先得涛”,所以说,石舫还兼具了海轮的功能,自然不能不大了。

而历史发展上看,狮子林走过了元、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寺庙园林、第宅园林和祠堂园林的嬗变。其造园风格,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任何建筑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在苏州古典园林写意山水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和融合西方园林文化的特色,正是狮子林区别于其它古典园林的独特“个性”。

这样的体验,大概是苏州园林中其他石舫所不能够给与的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狮子林的石舫无疑是苏州园林中的异类了。

/念奴娇·闹红一舸/

(南宋/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退思园/

退 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建造“退思园”,该园1887 年完工,面积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设计者名袁龙,同里画家。退思园主要特点:一是布局小巧玲珑,而不露富。占地面积仅有9亩8分,建造时园主不讲究园 林的气势与气魄,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与诗意,各类建筑布局力求精致与玲珑,品味清淡与素朴。

【叁】

古 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其实在中国园林里,石舫是一种很常见的建筑,有水就有舟,因为舟是石头做的,所以不用担心会象木船一样顺水漂走,不用缆绳去 系着。因此,这些石舫往往有一个“不系舟”的题字。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想一想,不像西方人那么直白。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 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

石舫对于园林,不仅仅是一个精致秀丽的景色,更重要 的是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心理追求都有关系。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人生在世比作水中行船:顺水推舟、逆水行舟、风雨同舟……从这里,也可以想 象到过去园主人设置石舫所追求的理想与审美情趣,他们是借石舫寓意希求,祝愿自己一帆风顺,平安康和,尽管石舫并不能起锚出航,更不能乘风破浪。

其实,说起石舫,不得不提集苏州园林精华之大观的拙政园,因为,这里有中国园林中最美观的一座石舫。

从 拙政园廊桥“小飞虹”西行,循河再向北一拐,绕过湖石假山,眼前顿会一亮,一所秀丽静美的建筑出现在面前,它,就是香洲。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轩、 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典型的 “舫”式的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它的身姿倒映在水中,越发显得纤丽雅洁。

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楚辞》)。屈原笔下的芳洲上长满了香气四溢的杜若。而在古时候,香草通常用力啊比喻道德高尚的人,而在香洲边,荷香四溢,

石 舫一般都位于水边,香洲也不例外,它处在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三块石条拼成了登船的跳板,站在船头,满园的秀色常常会让你忘记了 时光的流动。前眺倚玉轩,左望见山楼,右顾小沧浪。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天寒地冻,这里照样是鸟飞鱼翔,胜似春光。

香洲寄托了文人太多的理想情操。在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额,后人还专门题了跋。船尾,有小门通往玉兰堂后,门楣题额“野航”两字,取杜甫“野航恰受二三人”诗意,点出了景观主题,倒是和“野渡无人舟自横”,有异曲同工之妙。

【肆】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用一种鉴赏的目光在审视苏州园林,有的时候偏要说出个什么道道来,而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苏州园林,其实就是一个家的概念,而对于家里的布置,其实和现代人没有差别,无非就是喜欢,如果能在搞点腔调情趣,那就更好了。

退思园的闹红一舸无疑是最富情趣的。

闹 红一舸是艘静泊于退思园碧池中的石舫,船头船身半浸碧水,船尾隐于回廊,船周傍以太湖石,似翻卷起的浪花。加之舫下太湖石中空,每当风起水涌,水流漩越湖 石孔窍,便响起拍浪之声,人立船头,风吹不动,浪打不摇,颇有小舟荡湖之感。荷池中游鱼无数且通人性,稍稍击掌,便成群结队而来,上下翻腾,妙趣无比。导 游说,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

据说,“闹红一舸”可能源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念奴娇·闹红一舸”,词的大意是:正是荷花盛开的 时候,词人与二三友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从那 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

如果退思园闹红一舸的设计理念真的源于姜夔的词意,那么,闹红的“红”就不是红鱼,而是“那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的荷花”。据考证,退思园的池塘原来是植有荷花及菰蒲的。

这就要说说退思园的园主人任兰生了。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好官。

任兰生不但在寿州大面积的治理水患,建筑一些民生工程,他对学校建设也倾心尽力。光绪五年(1879年)42岁的任兰生正式担任凤(阳)颍(州)六(安)泗(州)兵备道。此时的任兰生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候。就在他满怀激情地在任上施展才华的当口,他遭到弹劾。

光绪十年,任兰生被革职时47岁,正是一个行政干部最成熟的年龄。任兰生被革职后回到同里,请画家袁龙为之设计建造了退思园。

我猜想,任兰生是借姜夔咏荷而明志。在我国文学中,荷花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他通过对荷花的钟爱,寄托他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尽管贬谪回乡,但还是洁身自爱、超凡脱俗。

不过,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闹红一舸是一直只有船头没有船尾的石舫,取的意思是仕途有头无尾,对于当时被贬回乡的任兰生来说,大概还有一种东山再起的期待吧。

果 然,就在他建好园子准备退而思过的时候,又被复职。这一年黄河决堤,任兰生即被派往皖北抗洪救灾,他骑着马顶风冒雪“周历灾区千百余里”,视察灾情,问民 疾苦。光绪十四年,皖北又突发大水,下流腾涌,任兰生在江岸飞马巡视,大概是咆哮的洪水使马受惊,任兰生被掀翻,摔伤尾闾,伤口不幸染了毒疮,“竟以四月 十九日卒”,死时年仅五十。

其实在退思园,并不止闹红一舸一艘石舫,还有一艘旱船,船两侧有高大的白玉兰和广玉兰各一棵。据说这树是任兰生 当年造园时亲手所植,其意园主名有“兰”字,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异曲同工。再者是园主当时心境所至,身为朝廷三品重臣,无数次奔走于黄河水患堤岸、解 囊赈灾,遭人弹劾返乡“退思”,为证明自己做官的清白和心地无私的广博,“白”和“广”就不失是园主向朝廷、向世人隐喻的一种呐喊。

只可惜,斯人已逝,只凭得这白玉兰和广玉兰开得繁茂。

据说:他的后人迁居美国,曾来同里探过退思园。一砖一瓦完好无损,儿女泪落,甚为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