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与论治辨证篇问诊不寐嗜睡

 易周乾 2016-04-09

不   

    不寐,俗称失眠,亦称不得眠,是指不易入睡,或睡而不实,时睡时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的临床表现。不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不寐的临床辨证

    *少寐多梦,恶梦纷纭,兼有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尿黄赤。此是肝火上炎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内扰,神魂不安,故不寐。

    *不寐心悸,胸膈胀满,呕涎,痰多色黄,头重,此是痰热内阻证。胸膈有痰饮,积痰生热,痰火上扰,故失眠心悸。

    *不寐而夜卧不安,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此是食滞胃脘证。饮食停滞,脾胃受伤,胃失和降,浊气上犯,扰动心神而致失眠。此即“胃不和则卧不安

    *夜不得眠或眠而时醒,辗转反侧,或卧不闭目,多梦纷纭,易惊醒。多有情绪不舒史,病程长,属营卫失和,阴阳不济。

    *不寐多梦,睡而易醒,兼有心悸,健忘,纳少乏力。此是心脾两虚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心神,神不守舍,故不寐。

    *患者不易入睡,睡则多梦,心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此是心肾不交证。肾水不足,心火独亢,虚热上扰神明,故不寐。

    *失眠而白昼委靡,心烦意乱,入寐则精神振作,难以入眠,或端坐难卧。属气阴两虚。气虚则白昼精神提不起;阴虚则火旺,晚间虚火支撑精神,则难眠。

    *不寐多梦,兼有易惊,胆怯,不能独自安卧,此是心胆气虚证。心胆气虚,神摇不安,故不寐。

    *失眠而时时惊醒,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者,属胆郁痰扰。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情志郁结,化火生痰,痰热内扰,则胆腑不清,胆气不宁,心神不安,而致失眠。

    *瘀阻脑络,夜不能闭目,闭目若惊,将卧即起,入暮兴奋不已,头胀痛固定不移。

    *不寐,甚至通宵不眠,兼有神志颠倒,欲哭欲笑,语言错乱,舌色隐青,或有瘀斑瘀点。此是癫狂病的血瘀证,气滞血瘀,瘀血扰乱心神,故不寐。

    不寐的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证,多兼有心烦易怒,胸胁胀满,目赤口苦。痰热内阻证,常伴有呕涎,痰多色黄。食滞胃脘证,多与脘闷嗳气,腹胀不舒共见。

    心脾两虚证,多以心悸健忘、神疲体倦、纳少便溏为主,与心肾不交,兼有心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等症迥然不同。心胆气虚者,可见易惊,胆怯,不能独自安卧等症状。胆郁痰扰证则有胸闷、心烦、恶心等痰热证状。

    瘀阻脑络证,彻夜难眠,头痛固定不移。癫狂病的血瘀证,瘀血扰心而致不寐者,伴有神志颠倒,语言错乱,舌隐青或有瘀斑为鉴别要点。

    <伤寒论>条文选录: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71)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8)

    阳明病,……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226)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143)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4)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讨论  不寐《伤寒论》中称不得眠或不得卧,多与热扰心神有关。如71条为胃中干胃火上扰,78条为虚火扰心,226条为温针火气内逼,303条为阴虚火盛,319条为水热互结等等。实邪内结亦能不寐,如143条之邪结心下,244条之胃中燥屎,皆使病人坐卧不安而不寐。又正气极虚阳气欲脱时,病人有烦躁不得眠或烦躁不得卧寐,如61条和300条、344条所述。

    医案选录:

    案一:蔡某  男  52岁(临床心得选集)

    在十年前有过遗精病,素体肾水较亏。此次患失眠症,已有三月。有时彻夜不寐,频觉头眩心悸,面容清瘦,身体日趋衰弱。脉象弦细,舌苔薄腻。拟于柔肝育阴安神之剂。

    处方:大熟地四钱  生白芍三钱  石决明三钱  青龙齿二钱  九节菖蒲钱半制女贞三钱  夜交藤四钱  麦门冬三钱  朱茯神三钱  熟枣仁三钱 远志肉钱半朱灯心五分

    讨论:肾水素亏,见面容清瘦,身体日趋衰弱,脉细。肾水不能上承,心阳独亢,心悸失眠三月;肝阳上亢,频觉头眩脉弦。故治以育阴安神柔肝。

    案二:姚某  女   45岁(程门雪医案)

    不寐胸闷,心悸不安,时噫,纳食不香,苔薄脉濡。和胃安中法治之。

    处方:制半夏二钱  北秫米二钱(包煎)  炙远志一钱  云茯苓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春砂壳八分  紫苏梗一钱半  白蔻壳八分  佛手柑一钱半    炒谷麦芽各三钱

    原按:本例不寐心悸,胸闷噫嗳,纳谷不香,程老断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温胆汤、三仁汤等和胃府、化痰湿而获效。

 

嗜  

    嗜睡又称“多眠”。临床上以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的人睡为其证候特点。多由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所致,亦可见于温病邪人心包的患者。

    嗜睡的临床辨证

    *困倦嗜睡,头蒙如裹、身重胸闷、属痰湿困脾。为外感暑湿之邪,或体内素有痰湿,湿邪困脾,清阳不升,头失充养,而致嗜睡。

    *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者,属脾气虚弱。是因脾胃气虚,运化力弱,清阳不升,头失所养而致多眠。

    *患者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者,属心肾阳衰。是因心阳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机体功能衰减而致多眠。

    *患者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属温病热人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而致昏睡。

    <伤寒论>条文选录: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268)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讨论  268条之但欲眠睡为热盛神昏;281条和282条之但欲寐则是正气虚为邪所抑。

    医案选录:

    案一:王某  女  71岁(临床心得选集)

    沉沉好睡,精神疲乏,已有两月。延致胃不能納,起立行走,恍惚欲倒。苔布白腻,脉濡数。症为湿困清阳。拟清暑化湿通阳法。

     处方:鲜藿香  鲜佩兰各三钱  鲜菖蒲一钱  仙半夏  新会皮各二钱  赤苓焦谷芽  益元散(包)各三钱  制蒼术二钱  鲜荷叶一张  淡竹叶一钱

    原按:七十以上高龄的老人,患好眠症,而且不欲食,精神疲乏,四肢无力,从症似应补虚。但从脉象濡数着眼,濡为湿,数为热,苔布白腻,则是清阳被湿邪所困之病象。舍症从脉,用清暑化湿通阳,故得一剂知,二剂已。

    讨论:本案说明了临床上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