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风筝的诗

 雲泉 2016-04-09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生动形象的风筝诗令人赏趣。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那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激情,但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孔尚任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诗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周作人对风筝亦很有研究。他在《儿童杂事诗》中说:“鲇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诗句讲述的是放风筝时最怕的就是遇上风向不定的乱头风,真可谓是经验之谈了。

更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提到:“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句话独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

郭沫若对风筝也十分爱好,并颇有研究。他在《断线风筝》诗中云:“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姮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诗句意境优美,借物喻人,读后回味无穷。

(据360图书馆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