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海纳百川cl 2016-04-09

吴青

女,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

1990年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同年进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主要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检测技术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主讲“食品分析”和“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主攻食品安全的仪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控制、食品感官品鉴和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体会。

1. 香槟是什么酒?

提到香槟(Champagne),大家都知道是会冒泡的酒。啤酒也会冒泡,香槟当然不是啤酒,那它究竟是何种酒呢?其实,香槟是葡萄酒,更确切地说,香槟是起泡葡萄酒(sparking wine)。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2. 什么是起泡葡萄酒?

起泡葡萄酒顾名思义就是会冒泡的葡萄酒,即当打开酒瓶时,有明显的气泡溢出。起泡葡萄酒的科学定义是“在20°C时,瓶内二氧化碳压力超过0.05兆帕(0.5个大气压)的葡萄酒”。最为经典的起泡葡萄酒当然非香槟莫属,尽管香槟不过占全世界起泡葡萄酒总量的8%。

3. 起泡葡萄酒都可称作香槟吗?

香槟属于起泡葡萄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起泡葡萄酒都可以被称作香槟,只有产自法国东北部的香槟区的、且采用“瓶内二次发酵”酿造的起泡葡萄酒才能冠以“香槟”的名字。

4. 香槟中的气泡是人工打入酒中的吗?

非也,香槟中的气泡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确切地说,是在第二次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与普通葡萄酒不同,香槟需要经历两次发酵。酿酒商按照珍藏的配方秘笈将多种葡萄酒(通常为30~50种)调配混合,将其装入坚固的酒瓶中,添加酵母和糖,然后用木塞封堵酒瓶口,进行二次发酵,期间酵母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与第一次开放式发酵不同的是,二次发酵是封闭发酵,因此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被保留在酒中,就形成了开瓶时的气泡。

5. 重要场合不能缺少的香槟

香槟已成为了一种在重要仪式或庆典上不可或缺的特别酒类。比如,在世界F1方程式拉力赛的颁奖仪式上,人们用互相喷撒气泡的“香槟大战”方式来表示庆祝。而如今,在新人举办婚礼或公司开业等重大喜庆场合,为了烘托气氛,祝福新人爱情源远流长或事业节节高升,常使用“香槟塔”。两位新人打开香槟,缓缓将香槟倒入摆好的多层杯塔内,如珠串般不停冒升涌起的气泡,令婚礼气氛和欢饮时刻的幸福心情一起达到最高点。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6.香槟的独特

1)来自于混合

香槟一般是用不同葡萄园、不同品种和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混合酿造而成的。正因为香槟是由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葡萄酒混合而成,所以说,它能反映酿造者的品性也不为过。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款香槟,感觉就像邂逅期待已久的梦中情人一样妙不可言。

2)来自于气泡

最能展现香槟特点的就是它的气泡。当打开软木塞的一瞬间,欢欣雀跃的感觉便迎面扑来,如宝石般耀眼的气泡迫不及待地向上升腾,并且在杯壁间奏出清脆的乐声。

7. 用五官品味香槟

或许很多人认为,香槟就是一种酒,只管尽情饮用,陶醉其中即可。但是,如果能充分利用我们的五官去品味香槟,就能得到更深层次的享受,对香槟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1)用视觉品鉴

a、气泡

与其他葡萄酒不同,香槟具有细腻而美丽的气泡。当气泡从杯底不断向上升腾,在缤纷的灯光或烛光下欣赏这种美景会令人陶醉;此时气泡还会在杯壁形成一个圆圈,被浪漫地称作“珍珠项链”。

b、颜色

香槟因颜色多为金黄色而有“黄金香槟”之美誉。实际上,香槟的颜色、质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新鲜型香槟的颜色为浅金黄色,陈年型香槟的颜色为深金黄色。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2)用嗅觉品味

香槟的香味会根据陈酿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3)用听觉品鉴

a、开启瓶塞的声音

在开启瓶塞的一瞬间,“砰!”,这就是香槟的魅力所在;此外,二氧化碳溢出时发出“咻”的轻微声音,有人将这种美妙的感觉称为“淑女的叹息”或“天使的叹息”。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b、气泡弹动的声音

将耳朵贴近倒入香槟的酒杯杯壁,就能听到气泡弹动、让人心潮澎湃的“啪嘁啪嘁”的声音,有人将这种气泡弹动的声音称为“天使在拍手”。

4)用触觉品鉴

喝入香槟,酒体中细腻有力的气泡在舌尖轻快地跳动,这种快感和刺激让非起泡葡萄酒甘拜下风。

5)用味觉品味

从口感来说,香槟的生产者将香槟大致分为4种类型,掌握这些类型的特征对于品味香槟非常有用。

名家专栏 | 吴青教您品香槟

参考文献:

【1】株式会社鳄鱼图书. 香槟品鉴大全. 崔柳译. 辽宁科学基础出版社,2009

【2】简希斯·罗宾逊 (Jancis Robinson). 品酒:罗宾逊品酒练习册. 吕杨,吴岳宣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1

【3】李德美. 深度品鉴葡萄酒.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吴书仙. 葡萄酒一本通.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们出版社,2012

审核:王 丽

解答:吴 青

美编:奔跑的小蜗牛

大话食品公益科普团坚持更新原创科普文章,为您阐释美食背后健康科学。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您转发让更多的朋友获益。您的打赏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欢迎点击本文最后的“赏”,帮助推进食品科普事业的发展,谢谢。

转载时请遵循 “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 的创作共用协议。不欢迎商业网站擅自复制内容,并且保留所有权利。授权、投稿、合作请联系:

邮箱:bluecipher@sina.com 微信号:bluecipher 微信公众号ID:readfoo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