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wunianyi 2016-04-10



导读:

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法国画家、雕塑家,生于法国巴黎,原名为埃德加·依列尔·日耳曼·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很大影响。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7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文/蒋勋


一直很想谈一谈德加。在《蒋勋艺术美学》系列里,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莫奈,后期印象派的梵高。大多是把个别画家放进一个时代或流派里讨论。为方便起见,创作者当然可以做时代分类、派别分类。但也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创作者,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个性特别强的创作者,也常常有不容易分类的特质。例如德加,在艺术史上,刚好就是一个流派分类上的难题。

 

一般的画派归类,都会理所当然地把德加放在印象派。然而,有趣的是,德加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即使为了厘清个人与画派归类的问题,让喜爱美术的读者注意到黑白分明的流派标签,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创作者,也应该谈一谈德加了。

 

许多艺术创作者,只忠实于自己内在的感觉,并不随意趋附一个画派。当然更不会随波逐流,为某种流派的教条服务。



▲调整舞鞋的舞者 


艺术创作里的孤独性,艺术创作里保有的纯粹自我,都异常珍贵。在人云亦云的一窝蜂潮流里,德加始终保持他的孤独,甚至与原来流派里的同伴意见相反,绝不随便妥协。这种个人品格上的孤独,这种美学坚持上的孤独,都异常难能可贵。中国不是一个容易保有个人“孤独”的环境,向读者介绍这位特立独行的创作者德加,或许不只是希望跟大众一起思考他的艺术,其实更是希望我们在繁华热闹之余,可以沉静下来,认识一个生命如此孤寂的意义吧。

 

艺术史的不同时期,分不同流派,有助于了解一个创作者和他的时代环境的背景关系。但是,我们的矛盾是:一旦有了流派的归类,很容易就替一个创作者贴上了固定的标签,例如:莫奈常被称为是印象派的命名者,的确,是因为莫奈一八七四年展出的一张画作《日出印象》,产生了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把莫奈和印象派连接在一起,是一种归类的简便方式。

 
▲剧院大堂排练场地


有许多画家可以归类于印象派。一八七四年前后,也的确有一群年轻创作者,对抗当时的学院美术,对抗官方的主流绘画评审制度,试图为新来临的工业革命、城市文明找到全新的美学价值。

 

印象派的主流画家,莫奈生于一八四○年、雷诺阿生于一八四一年、西斯莱生于一八三九年、莫里索生于一八四一年、塞尚生于一八三九年——这一群大约都出生于一八四○年前后的创作者,在一八七四年前后,三十几岁,正当盛年,他们坐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初的交通工具——火车,走向海滨,走向户外,沿着塞纳河寻找大自然里跳跃明亮的光,寻找自然光线里瞬息万变的色彩。


他们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机械、工业,商业贸易,快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口暴增,城市从传统市镇转变为大都会(Metropolitan),像巴黎,一八五○年前后经过全新的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新的建筑、交通、社交、时尚,娱乐,取代了原有单调而沉重的手工业市镇和简陋的农村生活。

 
▲耶弗的女儿


米勒画《拾穗》《晚祷》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歌颂农村、歌颂劳动、歌颂土地的《拾穗》《晚祷》,是对传统农业信仰最后的致敬。但是,无论如何庄严,无论如何留恋,传统农业劳动,已经是最后的一瞥了。


《晚祷》的夕阳余晖终将褪淡消逝,教堂晚钟飘散。二十年后,大地上亮起来的就是印象派的日出,以全新的璀璨曙光向世界昭告新美学的来临。

 

莫奈是吹响印象派号角的号手,一群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创作者,聚集在一起,要为自己的时代发声高歌了。

 

一八七四年印象派的团体,为了对抗强大的学院保守主流,也刻意强调一种新美术的创作姿态,如:不用黑色,在自然光里观察色彩——凡是美术运动,大抵都会有宣言、有宗旨、有共同创作的理念或目标。为了团结对抗保守派,宣言也容易变成不容置疑的教条。

 

因此印象派成立了,印象派也成了一种标签。

 

凡是和莫奈等人理念相近的创作者都被贴上印象派的标签,凡是参加了一八七四年的第一次印象派大展的画家,也都被贴上了印象派的标签。

 

于是,德加被贴上了印象派画家的标签,因为他参加了一八七四年的印象派的第一次大展,因为他与印象派往来密切,也与印象派许多画家的创作理念近似。

 
▲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所


但是,德加一生,极力否认自己是印象派。他不愿意被贴上标签,他害怕被贴上标签,他一定常常想:一个好的创作者,会轻易被别人贴上标签吗?如果不得已要被贴上标签,德加宁可选择较为平实的写实主义,他说:“我是写实主义。”

 

在艺术史的归类、分期之外,也许德加提醒我们,永远要回到创作的原点,创作的原点永远是“人”,是创作者“自己”,好的创作者,不可能轻易被归类,也不会轻易被归类。

 

所以,对德加的讨论应该从“不是印象派的印象派”开始吧。


本文摘自《蒋勋破解德加之美》


*作者:蒋勋,台湾作家、画家、诗人、美学家,本文是蒋勋美学粉丝团整理编辑,仅供交流学习所用,不作商用!版权归蒋勋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