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珩)某些疾病特别是癌症,能否早期诊断?癌症能不能不化疗?4月9日,记者从在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暨国际超声分子影像和生物效应及治疗学术会议上获悉,比红细胞还小的微泡有望作为载体,将药物或基因随血液运输到病兆,实现精准治疗。目前,该研究正在实验阶段。 超声分子影像学,最早是由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教授王志刚团队提出来的。 “听上去很复杂。”王志刚说,它就像一个“魔法气泡”,通过研制的超声分子探针,注入血液后能追踪病灶发出的“信号”,帮医生确定病兆的准确位置及病变程度。 临床上,对超声分子影像学已经有一定运用,即用于超声分子显像的超声造影剂。“造影剂就是利用微泡的原理。”王志刚解释说,超声“看”不清楚液体,对气泡却一清二楚,将比红细胞还小的微泡打入血管,红细胞能到的地方,微泡都能达到,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无创、安全、实时、清楚地看到患病部位血管的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这些微泡能携带药物或基因。”王志刚说,这就意味着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将能实现精准治疗。他举例称,比如治疗癌症的药物只需要装入微泡中,输入到癌症细胞聚集处,在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药物的动态情况。通过一定能量的低功率超声聚焦触发,能使微泡在靶组织破裂,释放药物。而且它能在细胞上打孔,方便药物进入细胞,精准地杀死癌症细胞。一旦该研究应用于临床,有望避免化疗的副作用,减轻癌症患者痛苦。 在血管外的病变,该怎么对付?王志刚及其研究团队也想到了这一问题,通过反复研究,他们研制出一种液体纳泡,顾名思义,即纳米级的气泡,比微泡更小,能穿过血管内皮,进入组织间隙、细胞。
“纳泡更神奇,它本来包裹的是液体,但进入人体后,温度的变化可以促使液体变成气体,能让超声清楚看到。”王志刚说,这一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将能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研究也获得2015年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