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璀璨生辉——院藏清宫金银器展”在沈阳故宫开展!

 天宇楼33 2016-04-10


从2016年3月5日开始,“璀璨生辉——院藏清宫金银器展”在沈阳故宫开展,共展出清宫传世金银器123件,展览将持续到4月25日。


在清代,金器制作工艺空前发展,皇家使用的金器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其造型艺术精美绝伦,纹饰则以繁密瑰丽为特征,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再加上与各色宝石的点缀搭配,整件器物更是色彩缤纷,体现了宫廷制金所特有的富丽华贵,堪称金器工艺技术之集大成。


银器在清宫中使用也极为广泛,包括餐饮器皿、生活日用品等。其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而更加绚丽多彩,装饰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同时,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银器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


本次展出的清宫金器中,一件金提炉格外引人注目。金提炉在清代宫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清朝帝后御用“金八件”(金提炉二、金香盒二、金唾盂一、金盥盆一、金水瓶二)中的器物,使用时陈设于庞大的御用卤薄仪仗最前面,是标志清代帝后尊贵身份的代表器物,又是皇帝九五之尊的体现与象征。存世实物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提炉北京故宫有三对,沈阳故宫有一对。


而出现在展览中的“清玉柄铜镀金鞘解食刀”“清银镀金寿字火碗”则是满族饮食习俗的产物。满族先世生活于我国东北地区,为传统的狩猎民族。受到当地物产、气候条件影响,满族的食品颇具少数民族特色,而且影响到整个北方地区。满族人最初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靠捕获山林野兽、飞禽和采摘各种山珍野果为生。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女真人从北方陆续南迁,由辽东汉人那里学会稼穑,开始种植旱地粮食作物。因此,满族人的传统饮食是以特产的肉类和黏性食品为主。


由于满族人经常到山野进行围猎,或是按八旗形式外出征战,要于野外集体进食,所以他们都要随身携带解食刀,用以分割食物。此外,东北地区冬季比较漫长,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变凉,故人们居家之时,喜爱使用火锅,将肉类、蔬菜甚至食品放入锅中煮食。满族人的这种习俗极大影响到清宫饮食,因此在宫内留下大量解食刀、火锅、火碗等饮食器具等。




有趣的是,就在沈阳故宫清代金银器展览的同时,香港两依藏博物馆也在举办另一场关于金银器的展览——“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之英国银器珍藏”。本展览有着另一个标题,即“探索十五世纪至今银器工艺和历史演变”,主题的不同也使展览呈现出与沈阳故宫完全不同的风貌。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为英国著名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装饰艺术设计博物馆,本次展览从这里借出共46件古今银器珍品,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在亚洲展出。展览以“银”这种闪烁但更为内敛的物质为题,探索银的固有价值及银器多个世纪来承担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展览以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著名珍藏——罗莎林德与亚瑟吉尔伯特收藏中,15至19世纪初的7件银器珍品拉开序幕。这些珍品见证了银器工艺的潮流运动、设计方向、制造技术的变化,并为现、当代的银器制作奠定了基础。其中精品包括Edward Feline于1730年代打造的洗礼杯、出自银器大师Paul de Lamerie的银咖啡壶和James Aldridge为清乾隆瓷咖啡壶度身定做的银底座等。


历史作品并非展览的重点。在传统银器之后,展览特别呈现由V&A收藏的39件银器艺术品及其最初的手绘设计草图,这些作品全部由当代蜚声国际的银器工艺大师打造,包括David Clarke、Michael Rowe、Gerald Benney和Michael Lloyd等。大师们风格多样的银器艺术品,从完全抽象到极具代表性、概念化以及实用性作品。这些设计概念既受北欧式简约设计风影响,也有18世纪花俏的洛可可风影响,反映了英国当代银器承载的文化多样性。


同时,展览还将探索银器制作的实践过程和国外银器工艺对英国本土的影响。本次多件展品的设计制作灵感源于不同文化,如韩国设计师Kyosun Jung和Ja-Kyung Shin、日本的铃木洋(Hiroshi Suzuki),克罗地亚的Vladmir Bohm,显示不少国际工艺大师以英国为创作基地,并对英国的银器工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次特展将持续到8月。为了配合展览,两依藏博物馆还将大获好评的展览“晚宴手袋的华丽历史”展期延长,观众可以在近距离欣赏欧洲华丽的晚宴手袋、珠宝粉盒、化妆盒等设计同时,与较大型的银器展品设计互相对比,体验卡地亚、梵克雅宝和宝诗龙等设计的独到之处,了解不同时期设计风潮与社会结构在艺术品上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