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木石古玉1 2016-04-10


阅读,是学习语文以及一切人文学科的根本,故古文谓学习为“读书”。但是,有很多家长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读书也不少,但是一写作文还是没话说或写不好呢?”“难道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 




对于一些家长的这个疑问,小编想问,您的孩子真的会读书吗?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孩子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孩子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在于孩子在刚开始阅读时接触的是什么水平的文章。


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的那么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古人在幼年的时候,靠“三、百、千”这样的启蒙读物,不仅扎实的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那么熟读《猫武士》呢? 我们给孩子选择食品,都是首先注重食品安全,保证孩子的健康。但现在市面上不乏一些低俗书、盗版书、廉价的“超市书”,人物造型都是一个模板刻下的,它们就像精神食粮中的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不但不会带给孩子营养,长期阅读还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对孩子有害。家长和孩子选书的过程,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



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绝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之所以能够让他感到快乐,是因为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的。


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等等。   


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等等。   


浅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让他想想,读了这本书,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为什么你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啊?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口头语言没有转换成书面语言


众所周知,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按“听—说—读—写”的基本顺序发展的,听说也是形成与发展读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也就谈不上形成书面语言能力。如果孩子说话支离破碎,语无伦次,到了提起笔来才去选词造句,调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写出来再去修改,也十分艰难。


积累书面语言,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


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一到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写下来就残缺错乱,拖沓累赘,为何?没词儿呗!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会受到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如何写好作文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建议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阅读的课外书最低应该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经典名句,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4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与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6素材积累、模仿中创新


人类能借助模仿而飞快地学习。特别是孩子,他们非常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当孩子某作文(比如《登大罗山》)不会写时,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利用百度,可引导孩子搜索5-10篇有关登山的作文,分析它们的结构、研究它们的构思、吸收它们的好词好句。这种寻找相关资料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语文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