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氓》中的“则”

 江山携手 2016-04-10

《氓》中的“则”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氓》中有这样一句: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这一句中的“则”该如何理解呢?

查有关资料,有人认为应该讲为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有人认为应该讲为副词,起强调突出判断的作用;有人认为是连词,起连接作用。

关于这一句话的翻译主要有两种,一是译为:

淇水之盛尚有岸涯为障,湿地之广尚有边缘为域。

一是译为:

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总有个边。

如果按第一种讲解,句子就成了“淇有岸,隰有泮”,“则”忽略不计。这样讲似乎没有问题,只不过查古汉语字典,“则”没有讲为语助词的情况。作虚词,只有这样几种:

其一,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就是”;

其二,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就,便、那么”;

其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例句是“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其四,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假若”。

其五,副词,讲为“立即”。

显然这些用法,无法还原到原句中,翻译讲不通。

第二种讲解,是从词语位位置角度来说的,“则”出现在“有”之前,修饰、限制“有”,所以有强调、突出作用。就像“载笑载言”中的“载”,出现在动词前面,就成为动词词头,助词无义。

第三种讲解,是从句子内部关系来讲,“淇水再宽”与“总有岸”之间发生关系,如翻译中处理为“尚有”“总有”,都讲得通。就如“载笑载言”中的“载”,似乎可以讲为“一边……一边”“又……又”。

由此,笔者就有些困惑了,虚词虚化,但用法却飘忽,似乎这样行,那样也可。

从出处来说,有字典义,有语境义;从类别来说,有常用义,有临时义。

本文抛出问题,敬请方家指点迷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