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章说“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绝学”到底是什么意思?“无忧”又是怎么样的境界?两千年来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需要仔细的分辨。 “绝学”,即学习和思考要达到极致之境界,对学问要穷根究底,溯本知源。绝学,就是学到精神实质,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学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学得透彻,行为遵道,则无为而无不为,得大自在,自然无忧也。 “绝学”这个词组属于名词动词的后前结构。“绝”为名词,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学”为动词,为学习,为做学问。“绝学”的本来意义是知识学到精髓,学问做到极致”。学习到知识的穷极之处,获得了学问的真谛,就是“绝学”。 达到了“知不知,上”,也就达到了“绝学”。作为士人,如果达到了“绝学”,起码是“微妙玄通”,做到了“惟道是从”,那么当然也就无忧了。 那些牵涉到人们的内心、本性和行为趋向的问题,如认识“唯之与阿”的差别所在,“善之与恶”的实质所系,“人之所畏”的驱动因素,只有达到“绝学”之人才能办到。肤浅的知识解决不了深刻的问题,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只能把事情弄糟。只有达到“绝学”之境界者,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到料事于机先,才有能力做到六个“独”,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无忧”。 老子“绝学无忧”的本意,不可能是“抛弃所谓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患。”如果要抛弃所谓文化学问,何必还要“知不知,上”?如果抛弃了文化学问,只能是“不知知,病”。如果老子要抛弃所谓文化学问,何苦还要力作五千言? 《道德经》共使用了四个“绝”字,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本章“绝学无忧”,两章所用的“绝”字意义和组词明显不同。“绝圣”“绝仁”“绝巧”之绝为动词,作用于后面的名词,故须采用前后的顺序解读。“绝学”的“学”为动词,为学习;而“绝”为名词,为学习所达到的层次和标准;“绝学”属于名词动词的后前结构,解释为学习和认识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