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玫瑰之名》的作者 Umberto Eco 曾拿车轮来比喻书本,他问:「这东西还有可能做得更好吗?」 墨迹忽浓忽淡,图书馆里淡淡的书本味道,手指触摸纸张的粗糙感,可以配上喜欢的书签,可以涂涂画画,可以随意翻起一页就看下去。纸质书本给我们这样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但似乎,渐渐要被替代了。 数字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消失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人,还有那山里的树。 百年后,还会有纸质书籍吗? 2014 年,苏格兰艺术家 Katie Paterson 发起了一个公共艺术项目「Future Library 未来图书馆」计划。 「未来图书馆计划」的核心信念是:
这个计划的时间维度是 100 年。即在整整一个世纪之后的 2114 年,「未来图书馆」计划才能完成。 「未来图书馆」的信托委员会每年将会邀请一名作家创作,交稿时间为一年后,文体及字数不限。随后把手稿作品封存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德奇曼斯克公共图书馆,100 年后才出版。 鉴于未来纸张可能会绝迹,2014 年「未来图书馆」也在挪威奥斯陆栽种下了一千棵云杉树幼苗,以确保百年后有充足的原料印制这些文学作品。 以小说《盲刺客》《使女的故事》和《末世男女》闻名的 Margaret Atwood 是「未来图书馆」计划选中的首位作家。 计划的签约作家必须承诺所写题材和内容不得透露给任何人,Atwood 目前能透露的,仅仅是她那部作品的名字叫《Scribbler Moon》。 这也意味着,Atwood 的书迷们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她的这部作品了;她本人也无法知道书籍出版后大众对它的评论。 Atwood 从一开始便心知肚明,她的「未来图书馆」会活得比她长久。她说:
「未来图书馆」计划的第二位邀稿对象,是发表过知名小说《云图》的英国作家 David Mitchell。 「未来图书馆」计划的发起者 Katie Paterson,是位擅长在其作品中表现自然界或宇宙中那些难以想象的大或是难以想象的遥远的艺术家。 她1981 年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2000 年在爱丁堡艺术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凭借作品《给冰川的电话》,她在英国艺术界一鸣惊人。 《Vatnajokull (the sound of)》 展厅里,Paterson 用白色霓虹灯管显示了一个电话号码。 观众拨打这个号码就可以给冰岛的 Vatnaj?kull 冰川打电话,英国一家通信公司已将通信设备连接到它下面,并通过扩音设备放大冰川融化、冰裂的声音。 因此,打通给冰川的电话便可听见冰川消融的声音。 《Dying Star Letters》 在另一作品《写给死去星星的信》中,Paterson 则通过寄出信件以告知人们一颗恒星的「死亡」。 恒星爆炸的消息均来自天文研究所,这些信既有手写的,也有印刷在不同类型的纸张上的。 每封信都代表一颗恒星甚至一个星系的消亡。 正是因为见识过太多宏伟的消亡,才想要尽量避免发生在眼前的灾难吧。 Katie Paterson 说: 有些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眼前的事物却让我们看见了它的存在。 这次「Future Library 未来图书馆」的构思,也源于其对时间的距离感知和想象。 她认为,如果我们不相信百年后仍然有「书本」,这个计划也就不成立了。 书或许会产生我们目前无法想像的巨大变化,不论是数码化或非数码化,但是,「这东西还有可能做得更好吗?」 所以我愿意相信书本仍将存在,而这个「未来图书馆」计划也是普通人类尽一己之力保存纸本书的一种方法。 有书在,是好的;没有书,这些树在,也是好的。 或许这个计划中的大部分书籍,作为当代读者的我们此生都无缘阅读。 创作一部给百年后读者的作品是什么感觉?第一位获邀作者 Margaret Atwood 写道: 想到自己的声音将在沉睡百年之后被突然唤醒,是非常奇妙的感觉。 届时那双尚未出世的手将稿子从箱中取出时,我传达出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想像这样的接触,就像我第一次看到三个世纪前遗留在墨西哥洞穴里的红色壁画一样。有人能解读出真正的含义吗?但它传达出的大意每个人类都能接收: 它说:「你好,我曾存在。」 你好,我曾存在 希望人类将一直一直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