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入阿里已近7年,常为新人解答疑问,在诸多答案中,他将最有价值的总结于此。作者说,解答或许不一定都对,但却是真心话。有些事自己也不一定实践得好,他也在学习中,但要先具备这种意识才行。 先做事再做人新同学常有这些困惑,到底是做技术还是做业务?是每天加班加点写代码还是空点时间来看书学习?是先追求广度还是先钻研一门技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做事还是和同事打成一片参加各种活动?这些问题也曾困扰着我。 我觉得新人到一个团队最关键的是在前3年建立个人品牌,为什么?当别人对你完全不了解,你做的第一件事非常重要。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蔓延到整个公司,所以第一件事一定要做好。怎么才叫做好?在职场中,并不需要时刻比拼智商,大部分情下,做事认真一点、考虑更深入一点、积极主动一点,已经好于70%的同学了,这样的同学我们都称之为“靠谱”。 获得了合作伙伴包括主管的认可,自然获得的机会就会更多,做的事也会更复杂,合作伙伴也会越来越强,这样就会形成正循环,成长就会比较快。所以前3年需要通过做事形成自己的影响力,积累人脉,锻炼自己的对未知事物的判断能力,因为随着你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专业知识能覆盖的范围会越来越小,遇到越来越多自己不懂的领域。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因此培养判断力非常重要。包括对事物未知发展方向的判断、事情产生价值的判断,以及对人的判断等。 所谓后3年做人,是更多发挥出人的价值,不仅仅把事做好就行,包括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在公司里做先烈的情况有很多,找到多个团队的共同价值点把事情一起做好,其实这个最难,因为越有价值的事情,涉及到的利益方也会越多,平衡好各方的诉求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事情做好后还要有人帮你宣传等,这当中可能会涉及人的性格、交际能力、向上管理等综合能力。 善于发现兴奋点刚入职时,一般所做事情的难度都不大,这时很容易形成落差,阿里目前招的都尖子生,但有时候到岗位才发现每天做的都是琐事,因而感到失望。如果长期不调整好心态,很难发挥出工作激情,人也慢慢平庸下去。当初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也是从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开始做起,在做这些事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代码层面不出Bug,注释写清楚,按时发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做好几件事。
善于从工作中找到源动力非常重要,做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发现其中的价值可以始终保持做事的激情,如果事情做好,可以得到感谢、称赞和认可,获得更多知识。找到正向的反馈,附带获得知识和影响力,然后促使自己持续把事情做好。 写文章和总结有多种好处:
与人协作在与人协作上,这几年我的感触也很深,从最初的想一个人完成所有事,到现在尽量让别人完成所有事,这种转变真是很特别。公司中的大部分事都是团队协作,以公司中常用的项目运作模式为例,一般会有一个项目经理(PM)、一个或者多个架构师,若干个不同功能的开发,其他就是不同的岗位分工,如PD、UED、测试、PE等。PM和架构师两个角色刚好给两个同质的团队利益分配提供了很好的选择,PM一般会拿到业务结果,而架构师能体现这个项目中的技术成果,典型的场景是一个很好的技术通过PM来落地而达到双赢。与人协助上有几个阶段需要经历。
与人协作时,我觉得《Choice》课程中介绍的影响力金字塔非常有参考价值,把最大时间花在对合作伙伴能够产生影响的人,建立良好关系最有成效。大家可能会说,不就是那群天天在公司不干事只会拉关系的人吗?其实建立关系只是一个手段,建议关系能产生什么的结果才是最终的目的,影响力是最有效的协作。 老板希望你做的亲身带领团队后,我也算打入了组织内部。总体还是健康的组织。判断一个组织有没有生命力,就看这个组织的Leader是不是最能干的人,而且组织要有能够保证最能干的人能成为Leader的机制。 当然我主要想讲的不是如何给老板拍马屁,如何和老板套近乎,而是介绍主管最希望的做事方式:
“当然有种情况也要避免,就是当你掌握的知识如果大于你的老板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老板不如你,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他的推理范围可能还是远远覆盖你,也就是对事情的判断能力,所以也不要过于自大。” 有句话说“跟对好老板是你一生的福气”,的确如此。以我的观察,好老板就是那种情商很高但是内心真正简单透明的人,职场权术有很多,但仅仅靠权术不可能真正获得长久的成功。 最后想说的话不管你是刚走出校园,还是大咖加入新的环境,前期精力都应该放到具体的小事上。先以事服人,再以德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