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沩山警策文》唐·大圆灵佑禅师

 nqj0108 2016-04-10


《沩山警策文》

唐·大圆灵佑禅师


    沩山灵佑(771-853),唐代高僧。 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人,俗姓赵。年十五岁礼本州建善寺法常(《宋高僧传》作法恒)律师出家。他非常发心地为常住工作着,"执劳每倍于役"(《宋高僧传》)。三年后,即十八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并参究大小乘经律,尤其着力地精研大乘佛法。 
    宪宗元和(806-820)末年,奉怀海之命,至沩山弘扬禅风,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建同庆寺。其后,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佑。大中七年示寂,世寿八十三。敕 谥"大圆禅师"。著有《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一卷、《沩山警策》一卷等。法嗣有仰山慧寂、径山洪諲、香严智闲等,其中,慧寂于仰山宣扬师风。灵佑与慧寂之法脉,世称为沩仰宗。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缅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迥脱尘世,冀期出离。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曩劫徇尘,未尝返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
  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弊。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谙法律,戢敛全无,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忄+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不觉龙钟老朽,触事面墙。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瞋心忿起,言语骇人。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若不如此,滥厕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
  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说乃傍于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
  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遮边那边,应用不阙。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亏逾,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辜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乃为铭曰: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浅释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

 

    我们这个业报之身,是没有办法可以免除形体上之累赘的。这个身体禀受了父亲所遗留下来的精子,和母亲所遗留下来的卵子,再假借众因缘而形成。虽然有地水火风四大的扶持,但此四大又经常的互相不调。死亡、衰老及病痛,又往往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很可能早上还活着,而晚上却已经死亡了,刹那之间就离开了人世。
    犹如春天的霜寒,破晓时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也和岸边的树木及井中的枯藤一样,岂是能长久存在的呢?就和我们迅速而过的念头般,一刹那之间停止了呼吸,就是另外的一生了。因此我们怎么能够就这样,很安逸的空过了?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绝嗣。缅离乡党。剃发禀师。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回脱尘世冀期出离。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

 

    出家之后,父母就不再供养我们甘美的饮食,而我们也舍弃离开了六亲。从此之后,不再从事安定国家、治理邦邑之业。家里的一切事务,也都顿然捐舍,也不再繁衍后代。远离家乡及朋友乡党,剃除须发,跟从老师。对内要勤力修行克制情念的功夫,对外要弘扬无有诤执的佛法功德。这么做,就是为了希望能够脱离尘世,获得解脱。
    因此如何能够才刚受戒,就自称自己是比丘。施主檀越供养日常所需,吃用的都是常住供给。不好好想这一切的来处,却说本来就应该得到这些供养。吃足喝饱之后,就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讲的都是人世间的闲杂之语。这辈子就这么快乐的过了,而不知道现在的快乐,正是将来受苦报之因。

 

【曩劫徇尘未尝返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敕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
    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弊。】

 

    长久以来都不曾反省,时光就如此流逝,岁月就如此蹉跎。由于受到很丰盛的供养,因此经年累月都不想舍弃,保养身体的物质就越积越多。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敕比丘,勉励比丘要守戒律。要比丘以修道来庄严此身,经常要注意身语意的缺失。而人们就是多沉迷于身语意的过失之中而不觉,就这样日月如梭,形体衰弱,头发转白。
    后学的比丘若是不知戒律的宗旨趣向,应该要广泛的向已经知道的行者请教。否则会误以为,出家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寻求衣食。佛陀制定戒律,以启发开导初学行人。戒律的轨范规则及威仪,是要行人清净如冰雪般。所有规定不该作之事,都是为了要束缚收敛初学者的心。所有的微细戒条篇章,都是为了要革除下流的弊病。

 

【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谙法律戢敛全无。
    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

 

    若是戒律不懂的话,又如何能分别上乘了义之法?可惜一生就这么空过,后悔也来不及了。对佛教的义理一点都不用心,因此玄妙之道体,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契合开悟的。等到年纪大了,出家的年岁长了,却是心怀傲慢而肚子空空。既不肯亲近善知识,只知道一味的贡高我慢。又不熟知戒律,以致于行止完全不知收敛。
    或是大声讲话,或是言语失礼。不懂得尊敬上中下座,和外道的聚会没有什么两样。吃饭时碗钵声频频作响,自己一吃完,就立刻起身先走。做任何事情都没个法度,完全没有出家人的威仪。禅修时不管是上坐或下坐,总是动个不停,以致骚扰到其他行人的心念。自己连一点点的戒律威仪都没有,又如何能使后来的学人知所收敛,新出家的人有所效法呢?

 

【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不觉龙踵老朽。触事面墙。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或被轻言,便责后生无礼。嗔心忿起言语骇人。一朝卧疾在床。众苦萦缠逼迫。晓夕思忖心里恛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从兹始知悔过。临渴掘井奚为。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对自己的心念才有些微的发觉,就自称是住山之僧。也不去学习佛教的义理及修行持戒等法门,一向粗心大意。具有这类知见的人,大多是一开始就懒惰懈怠又贪吃之辈。由于因循苟且而在人间虚耗光阴,最后形成疏懒而粗野的习气。不知不觉就老态龙钟,面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
    晚辈来请教时没有话好接引,纵然有话好说,却都与佛经教典不相干。因此有时被后生轻视批评,就责备对方不懂礼貌。于是嗔心忿怒起来,就在言辞上刻薄人。
    等到有朝一日卧病在床,苦痛缠身的时候,就会日思夜想心里彷徨,不知道自己将投胎到何处。这时才知道懊悔以往的过失,临渴才掘井又有什么用呢?事到如今才悔恨早年没有预先修行,以致晚年有如此多的罪咎。

 

【临行挥霍,怕怖慞惶。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见,以晓后来。若不蠲矜。诚难轮逭。】

 

    临终时怕得要命,生命就犹如麻雀飞出有漏洞的鸟网一般。意识心是随着业力去投胎的,好比负债之人,会被大债主先带走。心绪虽然万端,然而一定是向最重之处下坠。无常的到来是念念不停留的结果,死期一到寿命是不可能延长,而时间也不会等待的。想要免除人间天上及三恶道的报应是不可能的。在六道中受身的时间劫数是算不尽的。
    对于这种现象,我实在很感伤叹息,觉得既哀痛又关心,因此怎么能够不说话来互相警惕策励呢?实在很遗憾大家都同样生在像法的末期,离开佛陀出生的时代实在是太遥远了。因此对佛法既陌生又疏远,人的根器又大多懈怠懒惰。所以我就略微表达有限的知见,以告诉后来的行人,若是傲慢不去除的话,轮回之报是很难逃得脱的。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若不如此,滥厕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乃能少分相应。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说乃傍于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

 

    所谓出家人,就是起步超脱束缚的人,他的身形和心态都和世俗之人有所不同。他能继绍兴隆圣人的种族,能够威震慑伏天魔之军。他能报答父母、众生、国王及三宝的四种恩德,并能救拔济助三界的众生。若是不能够做到的话,就是僧团中滥芋充数之人。这种人的言语行为荒唐疏懒,白白浪费了信众的布施。修行一点都没有长进,一生就如此糊涂而过,没有任何功德可作为依靠。
    要知道出家僧相,是堂堂大丈夫的行为,都是由于宿世培植了善根,今生才能获得如此殊胜的报应。难道就打算如此端坐拱手吗?要是不珍惜光阴,不勤力修行的话,功德果报是不会成就的。岂能就这样空过一生,对来生一点也没有帮助呢?
    辞别了亲人决心出家,这种心怀是何等的超脱。朝暮都息心冥想,岂能浪费时间?内心期许自己能成为佛法的栋梁,以作为后学的榜样。常能如此存心的话,才能与佛法有些许的相应。言说一定讲经典内容,谈话一定谈古德行持。外形威仪要挺拔而特别,味道气质要高超而安闲。

 

【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妙。决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

 

    出远门一定要和善友结伴同行,如此才能常常耳目清醒。生活起居最好要和善知识作伴,如此才能时时增广见闻。所以古大德说:“生养我的是父母,而成就我的是朋友。”和善知识亲近,犹如在雾气和露水中行走般,虽然衣服不湿,但也时时感到润泽。若是和恶知识亲近的话,就会增长邪恶的知见,早晚都在造恶。等到两眼一闭,就堕落下界。一旦失去了人身,就很难再有成人的机会了。
    这些逆耳的忠言,怎能不铭记于心呢?做得到的话,就能把心洗干净而长养功德。隐居而埋名,集中精神修行,则能停止吵闹的情形。若是想要参禅学道,修行顿超的方便法门,心能契合玄妙,领悟深奥真性的话,就要广博的去请问已证得的前辈,并亲近善知识。

 

【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阙。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禅宗是很难能证得其中之妙的,因此必须要很仔细用心去修。若是能修到顿然了悟佛性,那就是出离尘沙无明的开始。如此一来就能破除三界二十五有的生死束缚,知道界内界外的诸法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从心所变现的,都只是假有之名而已。不须要用心去造作,只要情识不执著诸物,则诸物又岂能妨碍人呢?只要任法性周遍流行,不阻断它也不续接它,听闻任何声音或见到任何形色,也都只是寻常之事,这时处处都能产生妙用。
    到此地步才真是不枉费披上袈裟,也才能够报答四恩,救三界众生。此后每一生都能够不退步的话,证佛果是可以期待的。于是就有能力成为三界的宾客,在三界中出出没没,成为众生的榜样。禅学最妙最玄,只要肯下决心去修,绝不会吃亏。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亏逾。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负四恩。
    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屈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若是中等根器的人,没有办法顿然超脱,那就可以在经教法门上用心。仔细的阅读经论,精心的搜寻义理,传扬敷衍佛法,以接引后来的学人,报答佛陀的恩德,时光也没有虚过。同时还要以经论上的义理,来扶持行住坐卧的威仪,这才是僧人中的法器。
    难道没有见到倚在松树上的葛藤,可以因此而向上耸立千寻之上吗?由于有这种附托的殊胜因缘,才能获得广大的利益。所以要很恳切的修持斋戒,千万不要有亏戒律,如此世世生生,才能获得殊妙的因果。不要闲散度日,昏昏度时。不求高升进步,可惜了光阴。徙然消耗十方信徒的布施,也辜负了四恩。
    日日昏沉空过,时间累积久后,心中的尘垢就日益壅塞,事事无成,而被人轻视欺负。古德说:“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因此不应该自我屈服而退屈人下。”若不如此的话,就是徒然出家而浪费一生,没有什么益处。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乃为铭曰: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 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 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 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 光阴可惜,刹那不测。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六道往还,三界葡匐;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希望诸君能够兴起刚烈的心志,打开特别广达的胸怀,心志行为都要向上流的圣人学习,不要专门跟随平庸鄙陋之流。要这辈子就能决断生死,要出乎别人的想像之中。要止息心意,要忘记所缘。不要与诸尘起能所的作用,自然能心念空无而境界寂然。如此修行,以去除长久停滞而不通畅的情形。
    诸君要熟读此文,时时自我警惕。要勉力做自己的主宰,而不要人云亦云。业力果报的牵引力量,是很难逃避的。声音柔和,回响一定是柔顺的。形状正直,影子一定是端正的。因果是如此的分明,怎能不忧心惧怕呢?所以经典上说:“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光,所作的业仍是不会亡失,当因缘际会的时刻到来,自己还是会受到果报的。”
    所以我们知道,三界就是刑罚,就是牵绊,就是杀人的利器。因此要努力勤修,莫要空白度日。由于我深知不修行的过失与祸患,所以才劝大家要修行。愿百劫千生,和大家在各处都是修法的伴侣。这是我送给诸君的座右铭:
  虚幻色身,如梦中屋宅,如空中物色;
  前生既无有边际,后世又岂有涯畔;
  在此界出生,在彼界没落,疲倦已极;
  在三界中轮回,不知何时得以休息;
  由于贪恋世间,以致投胎,变成人形;
  从出生一直到老死,全都一无所得;
  因此而使得根本无明,被迷惑困住;
  可惜光阴空过,而刹那即面临死亡;
  今生白白浪费,来世当然窒碍闭塞;
  世世之迷惑,皆因为色声香味触法;
  以致于在六道三界之中,奔波往来;
  最好早点拜访明师,亲近高僧大德;
  下定决心,去除荆棘,选择修心法门;
  世间自现虚浮现象,众缘岂能逼迫;
  研究穷尽诸法理,体以悟道为原则;
  心念与境界均捐弃,莫记挂莫忆想;
  六根怡然,自得动静,皆住于寂默中;
  此时无有一念之生,万法因而俱息。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NQJ0108-欢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