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请到江山风景区来!(景区二十五咏) 郭奕康 铜城巍峨诉衷情,古堡容貌一派新。历尽沧桑逢盛世,武陵源里度升平。 耸池岩前忆红军,楼上曾住总司令。高举红旗闹革命,工农红军打孤城。 青山有辛作睡床,假借隆誉美人山。雅韵风姿几多情,回首岁月整云鬟。 信国公名永不磨,先贤遗迹江山多。马蹄马尾留清迹,历代传唱正气歌。 丞相率军历苦战,郭公揭干起江山。转战千里闽粤赣,遗恨常记论兴亡。 三月飞花扑面迎,我来庵里吊英灵。当年征战曾记否,百年香火慰丹心。 江山书院已无踪,此处空留文昌阁。峭璧嶙峋屹千古,游客笑迎杜鹃红。 胜境深藏岂易攀,喜迎江山第一关。峰回路转知几许,人间蓬莱倩君看。 人间自信有真情,惩恶扬善石观音。理想境界真善美,斯时再拜普渡人。 倦游几载畏长途,喜登石山兴未辜。仗藜拾阶适闲情,水坝台上望西湖。 石山名园四季青,鸟语花香山有情。竹海绿浪卷千层,无数青山荡回声。 原始森林何处寻?云雾山中虎豹眠。松林万树沸涛声,吹动世人璞玉心。 峭壁如屏映朝霞,紫气阵阵胜似花。是诗是画浑难辩,此情此景莫须夸。 满目青山一片春,青山能却烦噪身。喧嚣闹市由来久,那得清闲看暮云。 山间深处瀑布寒,仰望奔涛百尺长。彩虹飞架山峰间,俯看深潭掀巨澜。 羊肠小道真不虚,神工劈山容足余。望眼苍穹成一线,跻攀前行成次第。 林深百鸟噪不休,山涧流水别样悠。几片落叶信水流,那知人间有忧愁。 山路迂回水溪斜,望遍满山杜鹃花。潺潺涧水几清新,燕子低飞小康家。 石山园景自不凡,山水如画始开函。天下名山各有异,曲径通幽十八盘。 微风习习迎面来,彩蝶翻飞任俳徊。牛羊星散间彩云,小筑柴扉迎峰开。 烟雾飘渺暗溪谷,细雨寒意扑窗台。卷帘放眼弥漫处,多少奇观作意栽。 江山风景旷难收,登高赋闲结伴游。诗咏游兴知千首,笔写青山意悠悠。 江山风月皆留客,热情殷殷是主人。宾至如归俨似春,更因寄住临水滨。 小住山庄过客疏,一林风雨梦回初。人生难得几回闲,阅尽山川胜读书。 世人争说桃花源,石山园景不虚传。数声鸡犬林间里,此生此游已无憾。 2002年3月10日 北京 知秋居 注:此组诗刊于龙岩市“龙”杂志第5期(02年12月)
关于江山风景区的一些景点的说明 一,关于铜城古堡:铜城古堡位于龙岩市新罗区西北二十余里,江山乡境内的铜钵 。该古堡依山就势,西高东低,呈正方形布局,道路规划严谨,城墙用垒石而成,环城约一公里多。由于古堡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好,不愧为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开北门就可退到后山里。古堡中央有古井一口,世称六角井(明正统年间1436年)。六角井水源充沛,流量大,井水甘甜可口,清彻冰凉,该井自开筑几百年来一直延用至今。 古堡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城门现仍保存相当完好,巍为壮观,门上现题有“铜城古迹”四字。北城门还有石拱门框一座,两边城墙高度约为丈余,也依稀可辩。由于历代开田造屋拆除基石等原因,西南城门和城墙基石现已荡然无存。城门古城堡外设有壕沟。东城门至北城门和西北角的城基垒石仍清析可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除怡兴店(郭添福经营)段外,城墙基石保存相当完好,高达丈余。如果根据东城门池塘南端墙基的延长线推算,则南城门似应在土沙坪附近,因为土沙坪的位置明显高于棋盘厝一带。西北面的城墙,尤其在郭上炎厝附近保存的相当完好,而西城门按古城堡的规模推算,似应在新炮楼附近的十字路口处。铜城古堡道路规划合理清析,以六角井为中心十字正交叉的石头路直通古堡的四座城门。古城内多数的房屋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物,现应适当的加以保护。 铜城古堡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堡,文天祥抗元入闽在铜钵的征战,郭公揭干追随文丞相转战闽粤赣,太平天国入闽在铜钵的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毛红军三次攻打龙岩时,在江山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蔡廷锴将军在岩时部分队伍住扎在铜钵遗留下来的遗迹。解放战争期间,闽西地下党在江山活动,凡此等等都在铜钵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若能分门别类加以修整,实为一分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江山风景区应进一步加以深层次的开发,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大力加强宣传活动,准备迎接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二,关于耸池岩:耸池岩素始建于宋,清太平军在此作战而焚毁,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地势高耸有泉而为池(清乾隆三年龙岩州志),池上建有多层石级的雕栏画阁,上有斗拱殿堂。旧为“耸池夜月”名景,后辟为社学,厅内存有古钟,铜锌合金,重76公斤,钟声浑厚悠远,上镌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沙县工匠铸。民国后在其左侧加盖两层的校舍是为江山小学的旧址。耸池岩经修茸,现为江山历史陈列馆。(引自“龙岩文史资料,第30辑,第97页”)。“楼上曾住总司令”是指1929年5月22日,朱德同志亲自带领一支红军从小池来铜钵,住在该校舍最北的一间。所有队伍,则分别住在村里的各农家。当天,朱德同志召见铜钵村共产党负责人郭金满说:“明天(23日)即要围攻龙岩城,你们暴动队要配合。我们队伍要绕到铁石洋一路去围攻。据了解蒋武的木桥已被洪水冲掉,要赶快派人修好,时间限于今晚十二时以前”。金满当即派了十个精壮的骨干并在蒋武找了五,六人配合,用门扇作桥板,如期把木桥修好,供部队通行。拂晓,开始从铁石洋攻打县城,十时左右,便把龙岩城攻占了。(引自“龙岩文史资料,第17辑,第10页”) 三,关于睡美人的传说:南宋末年,朝廷腐败,元军大举入侵。当时民族英雄文天祥领兵抵抗,但因力量悬殊,文天祥军队败走福建龙岩江山乡被元军紧紧追赶。在这危急关头,深明大义的江山姑娘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地把元军引进山谷里迷了路,第二天,等文天祥的军队安全撤走后元军才出来,见村姑和宋兵都不知去向,恼羞成怒,便纵火烧了西山。这姑娘也被烧死在山上长眠在那里。后来,江山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聪明美丽,善良勇敢的姑娘,就将这座山称作睡美人山。(引自“龙”杂志2001年第2期,第32页) 四,关于文天祥的悬岩题诗:丞相岩位于江山村美的湖村峡谷间,宋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文天祥率义军至龙岩月余由一万多人发展至三万多人,曾路经此地题诗悬岩:“怪石岩岩总是窝,当朝丞相此经过,马蹄踏破归来晚,万古流传永不磨。”明万历(1573)连瓒有诗并称:“迄今遥遥数百载,字迹俨然。”后数十年陈表“题丞相岩”称:“千山纵迹寄留题,独怪绿萝封翰墨。”但是,当年修建水库时缺乏环保意识,文天祥的诗刻现已淹没在村美水库之中,甚为可惜。若考虑其历史意义和现实的人文景观,在丞相岩附近选择适当地点,根据历史资料重刻该诗及历代酬诗真迹。此乃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缅怀先贤和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外,在社埔村原石头路上留有传说文天祥率兵路过时,车马劳顿,文天祥的座骑留下的马蹄迹,马跪迹和马尾迹。当然这是一种生物化石,至今保存完好。此类美好的传说是为江山乡民几百年来对文天祥高风亮节的怀念和崇敬,以及对郭公兄弟的追忆。 五,关于郭公寨:郭公寨位于铜钵村东南安若堂对面的面前山下,整个山寨其地势居高临下,十分险要,而且寨内陆势平坦。由于,山寨正好濒于面前溪,所以至解放前山寨已被河水冲去大半。若是将山寨略加修整,栽种一定数量的林木加以全面绿化,郭公寨定能成为一个很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还有,在官林内后山顶上有一块平地约几百平方米,相传为郭公兄弟的练兵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原江山小学校长黄以文先生曾带领学生远足(春游)到过此地,并向小学生讲述了文天祥率兵抗元的故事。有关文天祥率军抗元和郭公兄弟揭干而起,追随文丞相转战闽粤赣的事迹,在江山是可谓家喻户哓,妇孺皆知,历代流传至今。 六,关于郭公庵(现称郭公庙)的迁建:郭公庵始建于明代,位于铜城东门外三十米左右的东北面上,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庵前有一小广场,毁于1958年,80年代迁建于石山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刻180字五言郭公歌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700余字重修碑文均保存完好。碑文记载:文天祥屯兵龙岩,率郭铉,郭练兄弟为左右先锋,兄弟随征闽,粤,赣间,骁勇善战,勒封为惠,济二侯。文天祥被俘后,兄弟俩赴广东护驾,至崖山帝套投海死,7日后尸浮海上,兄弟葬帝于高岸上,归铜城奉宋朔抗战前后八年,后闻文天祥赴柴市,北向泪血而卒,邑人感其忠义,立祠永祀。七八百年来江山数千乡民,每年11月11日必为郭公竖旗,演戏数日,其时天必阴晦落雨。新庵(现称为郭公庙)迁建石山园上,后倚岩顶山,前临千米屏障,苍松修竹翳掩其间,环境秀美,二侯塾像堂上,明,清旧联及今人林忠照将军题词,是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见“龙岩文史资料,第三十辑,第98页”)(另郭注:文革前几百年来,江山历乡民均称“郭公庵”,虽“庵”与“庙”词义有别,但约定俗成似仍称“郭公庵”为好。) 七,关于文昌阁:文昌阁其实是江山书院的配套建筑。江山书院也毁于1958年。江山书院依山就势,形似三层建筑,进院门后,前厅沿天井两边的回廊,经加高十几个台阶才能步至俩层高的正厅及两边的厢房,所以,从外面看上去甚为雄伟壮观。据说始建于明代。书院门前有约十米多长的照壁,两边有石旗杆四五座,随着书院拆毁,现石旗杆也不知去向。整个江山书院建筑群位于铜钵村通往内寨石山园的入口处。文昌阁则处于江山书院左后方二十米左右的山腰上。文昌阁高三层,阁中设有木梯,可拾阶而上。明清建筑风格,清雅别致,檐牙高啄,依山滂水,景色清幽。风和日丽,微风习习,阁铃叮咚,别具韵味。阁下清泉涌动,清澈冰凉。登阁远眺,无限风光。阁的左侧有巨石一方,表面略为平坦,可坐数十人。对面北山则是具有优美神话传说的仙袋山。几百尺高的仙袋山上,怪石嶙峋,上小下大形似仙人挑担迂留下来的米袋子。山下有清彻见底的水潭一口,不失为休闲`垂钓和游泳之理想场所。假如条件许可,能按历史的原貌重建江山书院,则以江山书院,文昌阁,仙袋山至边头桥为中心,其间设置必要亭台,可建成一组很完整的旅游景点。
2002年3月10日 北京 知秋居 注:此组诗刊于龙岩市“龙”杂志第5期(02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