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海纳百川cl 2016-04-11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佛教与茶有很深的渊源,寺院不仅以茶待客,而且用茶供佛,饮茶在僧侣中盛行和茶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唐代佛教繁荣,是佛经翻译的高峰时期,随着对佛教三藏经、律、论的深入研究,僧人们明确了阻碍修行精进的“五盖”理论,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其中的睡眠盖会使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所以精进者,要减少睡眠。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据记载,茶叶本来是作为祭祀供奉时使用的植物,后来有人尝试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在长期饮茶的实践中,发现茶叶具有提神去困的特殊功效,因而深得禅宗僧人的钟爱。“午茶能散睡”,在午斋后饮茶,成为禅宗寺院丛林的生活规律。寺院有“茶头”僧专事烧水煮茶,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

为满足禅宗佛教用茶的需要,各大小寺院大力种茶、制茶,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名茶大多产自名山寺庙。佛教寺院兴起的种茶、制茶,尤其是饮茶风尚,在盛行佛教的时代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饮茶逐渐由僧及俗,由知识阶层向普通大众普及,饮茶之风从寺院刮到了世间,形成唐人的好茶风尚。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随着茶叶生产的扩大,饮茶习俗逐渐成为唐代平民的日常消费行为。由于人数众多的平民百姓成为茶叶消费的主体,使得饮茶习俗逐渐大众化。这种大众化的趋势推动了饮茶习俗的兴盛,大城市内有茶肆、茶店,民间设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轩、茶社供饮茶之用。茶被视为与盐同等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饮茶习俗已打破了身份、地域的界限。

发展到现代,人们喝茶就更讲究了,讲究的近乎奢靡。茶叶要贵,茶具要好,泡茶人要美,要有悦耳的声音,舒适的环境,复杂的程序,然后命名为“道”,定的功效为“修身养性”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弘一法师在宁波七塔寺时,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淡的开水?”弘一法师笑着说:“淡有淡的味道。”这话很妙,个中滋味需各人去品味。

茶和茶器,本来没有上下之分,不同的是我们的分别心,是我们的分别心给茶和茶具染上了人世的俗气,给他们安上了等级,然后用这些等级来迷惑自己,碰到了高价茶、好器具则喜;看到了便宜茶、粗器具就不屑,这和修行者的“道”相距甚远。

一位在骄阳下劳作半日,坐于田埂,看着青郁麦苗,野风扑面,用粗瓷大碗,大口饮下久泡酽茶;一位酒足饭饱,极品茶叶,精美茶具,高朋满座,谈经伦佛;这两者,到底哪个是真正的“茶道”呢?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佛家茶无味  世间茶有“道”

喜欢红木文玩的可以加我微信号:dthmww

主要生产红木家具 手串 工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