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梦欣|我读闰九重阳诗(一)

 湘角散人 2016-04-11

我读闰九重阳诗(一)

梦欣


  马年闰九,百年一遇。上次出现在1832年,距今182年,而下回出现须等95年,即2109年。

  这等珍稀,自然诱发文人骚客争先赋诗,中镇诗社更以“一年兩度遇重陽”为首尾句征集诗词作品,一时间大有“诗笼重阳”之风潮卷起。

  梦欣素日里喜欢关注传统诗词的动向,一遇好诗便如获珍宝,这里将读到的一些润九重阳诗佳作简要介绍一下。

  古人写下大量的重阳诗词,但恕梦欣孤陋寡闻,似乎尚未读到有咏一年兩度遇重陽之诗。这有二种可能,一种是没有人写过(许多著名的诗人没有经历过双重阳之年份),一种是写过但没有佳作是以没能流传。我们这一代人碰上了,但能为子孙传下几首精彩的润九重阳诗吗?

  先读杨启宇先生的一首:

《甲午閏九日》

一年两度遇重阳,懒插茱萸懒举觞。

霾厚已无天可问,蟹肥岂止菊能黄。

涉江哀郢人何在,解珮还珠梦久荒。

只恐虫沙猿鹤尽,但生荆棘不生桑。

  杨先生这首七律,估计有人读了会皱眉头,其沉郁悲凉的腔调直透纸背,似与盛世氛围不大协调。大抵时人写重阳诗,必与登山、插茱萸、赏菊、喝酒、怀人、做梦之类的情节相关,尽管是久客在外或身世欠佳,发点思乡心绪或吐露人生潦倒流落无家可归之苦楚在所难免,但节日的一点欢乐、醉酒的几分乐趣、牢骚借题发挥的些许痛快,那还是有的。如今适逢盛世,正是享福、娱乐、以堕落换眼球的时代,平时尚且花天酒地,节日自当添乐不已,这节日诗应当趾高气扬才符合常理。然而,只会歌功颂德的诗人决不是好诗人。好的诗人要有家国情怀和悲悯意识。个人低层次的那点儿皮毛哀乐,玩成文字也不见得就比无病呻吟好到那里去。盛世画欢乐易,家国察隐患难。能在举世浸染于欢乐中敏锐察觉社会弊端捕捉世俗祸害从而抒发一丝忧虑、一丝愤慨,纵使色彩有些灰暗,意蕴有些沉郁,也比春风得意马蹄疾之类的诗强,更不用说与那些把玩文字游戏的相比了。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此诗用了两个“懒”字巧置悬念。正是这“懒插茱萸懒举觞”的颓废举动,让这首诗立马从众多重阳诗中别树一帜。读者一下会被这“两懒”吊足胃口,想搞清楚诗人到底遭遇了什么。可是读下去,这才明白,诗人是被霾雾、被腐败、被道德的流失、被生态的破坏、被有脊梁骨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的社会潜在危机所闹的(作者学问相当广博,这首诗化用了大量的典故,你必须了解这些典故才能读懂作者到底在说什么。限于篇幅,这里无法一一说明,想了解的读者自己去百度一下好了)。

  原来,作者在“懒”字的背后藏的是一股忧患意识。结句“但生荆棘不生桑”和余介绍过的赵迪生的“只种楼房不种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社会不良趋势的忧虑和愤慨。据说杨先生好写这类带点愤慨色彩的诗词,竟被人告发为写“反诗”。如果从告发人的眼光来看,这诗或许也可归入“反诗”:抹黑现实。其实,政治就是政治,文学就是文学,把文学装入政治的框子,只是一种易于收拾、便于打压的需要罢了。

  这里有个疑问,诗人有忧患意识,不妨在写其他题目的诗词中表露,何必一定要在润九重阳的诗中发泄呢?这问题涉及作者的写作动机,大抵和诗人因为敢于直言而身世坎坷的遭遇有关。但撇开这一层推测,更好的解释是:重阳是登高节,这不也是一种登高之望远么?

  余一向认为,好的诗,一定是有时代气息的、有个人情性的、有民族大义的、有艺术含量的。上举杨启宇之诗,符合这一定义,可以判为好诗。天山诗人邓世广先生的这一首也是(《七律·甲午闰九月两度重阳因赋辘轳体》之一)

一年两度遇重阳,调节平衡我有方。

祸不单行须谨记,福无双至待商量。

未忧运蹇阮囊涩,不羡名红血气刚。

已信和谐真大道,姑从冷眼看炎凉。

  作者自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此诗初读,还以为作者在谈个人的生活经验。后来读懂了明白,那只不过是一种行文的铺垫。作者借黄帝内经“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论断,强调“调节平衡”方能实现“和谐”梦想的道理。道理是讲了,但有没有真正实行那是另一回事,所以作者对中国梦的能否实现,还持有几分怀疑,这才需要“姑从冷眼看炎凉”。首联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切入,尾联以世态国情的忧虑结出,诗作于是便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显得意蕴深远广大。

  有意思的是作者此诗有意连犯两大忌:搬用成语和对偶合掌。“祸不单行”与“福无双至”都是成语,且是同一事态的两头表达。写诗忌用成语,因为一要避熟,二怕浪费空间,是以通常非要用时,或变形、或点化,否则直接搬用便会被人诟病。此诗作者却有意闯雷池,但却有较高明的艺术手法。一者两成语同时并用,正符合“调节平衡”之涵义,二者用“须谨记”和“待商量”串成一联营造出一种诙谐气氛,三者此联深埋愤慨,寓有对权力腐败及道德堕落的讽刺和抨击,看似呆滞,实则暗藏风雷。正因为有此妙用,作者方敢犯忌而落笔。

  浙江诗人赵迪生先生的这一首也是好诗(《甲午闰九月重阳,中镇诗社以“一年二度遇重阳”为社课,作辘轳体交卷》):

甲子轮回谁主张?一年两度遇重阳。????????????????

知时红叶萧萧落,得露黄花淡淡香。???????????????

且上名山看景致,好凭佳节赋诗章。??????????????????

牢骚不入高人眼,拙作难登大雅堂。

  这诗也是辘轳体五首中的一首(其二),因为第一首中有“冷热饱经知世味,共朋尽兴话炎凉”之句,所以这里的“牢骚不入高人眼”之“牢骚”是指世态方面的“话炎凉”之类。赵先生的诗常有惊人之语,这“牢骚不入高人眼”算得一句,与“诗到当今风气改,主旋律不写民忧”及“年来到处强征地,只种楼房不种禾”等等,都是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的愤慨语。???????????????

  此首的妙处在于,以红叶的凋落与黄花的得势,注解“甲子轮回”的季节转换,并由此推演到对社会的观照上。然而红叶与黄花的对举,正是作者上名山所看到的“景致”,因此这二物之象征或隐喻便十分含蓄,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你可以认为作者描述的就是自然风物,但能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深藏于自然风物之中,这诗就有厚味了。

  有厚味的还有白樵苏的这一首(《七律四首》其一):

一年两度遇重阳,惹我劳人感喟长。

微命初啼逢战乱,凡心曾惧是饥肠。

旌旗依旧山河改,特色经营权贵狂。

前后回眸三十载,尘寰正道费思量。

  诗人经历过太多社会动荡,因此到了盛世欣逢润九双重阳佳节时,竟有太多感慨。这感慨,既有个人色彩的(惊战乱、惧饥肠),也有社会变迁的(战乱、山河改、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权贵腐败),但让诗人耿耿于怀、忧虑不已的是“尘寰正道”还在探索之中。毕竟前后“三十载”走的不是同一条道,但二者又都不能否定,那么,会有第三条来兼顾这二者、趋利弃弊而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吗?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正雄心勃勃地绘制一幅中国梦的蓝图,只是许多身有傲骨(请留意,是傲骨而不是反骨)的知识分子还心存疑窦,却是为何?一者文人骚客毕竟是杞人忧天的多,二者社会腐败与精神堕落及信仰缺失成为最深层的民族危机,这才是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处盛世而思忧患、于极乐之中生出的“哀郢”之音。

  广东诗人古求能先生的这一首同样有忧患意识,但诗作的心境则比以上诸诗显得豁达一些:

一年两度遇重阳,前值高温后值霜。

但以平心观世态,好将劲骨对炎凉。

崔嵬中镇传诗课,寥廓秋空起雁行。

识得佳缘天赐我,未妨放诞且疏狂。

  说古先生的这诗,心境豁达,不仅仅因了诗中有“但以平心观世态”及“未妨放诞且疏狂”之语,而且于诗文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洒脱爽朗的气息。细品之,原来诗人有较多的感恩意识。尽管也从“前值高温后值霜”的季节变换和人生经历中嗅到几分忧患、几分不和谐、几分冷热极端,但诗人处世不惊,能以平常心观察和处置万事万物,在此立稳脚跟的基础上去应付各种人情世故,自然就可以“悠然见南山”了。以平常心观世态,宠辱无惊,才有“劲骨对炎凉”的人格尊严。作者在这一组辘轳体的最后一首中有“是非早已归谈笑,宠辱于今俱淡忘”之句,正是闲观世态、笑对炎凉的好心境。一介诗人能做到这样的份上,也算是很有修养的了。

  抱朴堂主的下面这一首,次句与古先生近乎相同,但张力与意蕴便略为逊色:

一年两度遇重阳,前值秋分后降霜。

禹甸依然酣大梦,吴江早已入深凉。

何辜落叶惊如散?忽变流风卷欲狂。

陌上黄花怜白发,同乘暮色立苍茫。

  秋分与霜降,都是深秋时节,只是季节语,没有弦外之音。而高温与霜,却是酷夏与寒秋之两种不同气象,可以用来象征两种极端,喻于政事,喻于人情,皆有深意。正是有此象征意味,古先生的颌联引出便极为顺畅和到位。再看抱朴的颌联,下句由“降霜”导出,上一句却有无处生根之感。抱朴此诗的妙处只在颈联,看似描述“深凉”时节的自然气象,实则融入了诗人对时下政事的敏锐观察和感受。“忽变流风”可以有更多品味的空间,就看读者用何种眼光去读懂它、解释它。而正是有了颈联的铺垫,尾联的苍凉和怅惘就可以落到实处。但诗人怅惘的是什么?时代变革的不确定性?人生遭际的不知所终?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为了写诗而虚张声势故作深沉罢了。如果真是后者,这诗便没了真情实感,而没有真情实感的诗是没有传承价值的。

  下面这一首,余倒是相信有真情实感的,因为诗作写得朴实,让人读了容易折服。不信可读一读:

蔡淑萍《感 事》

一年两度遇重阳,不耐天威逐日凉。

腿疾曾惊山路险,鬓疏每负菊花香。

心牵风露孤飞雁,身在寂寥零雨窗。

百事细思关己少,偶然回首总情怆。

  这诗,没有惊人之句,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造作粉饰,贯穿在字里行间的是许多生活细节的描述,是许多生活经历的浓缩,是许多生活片段的联想,是以读起来便与各人的遭遇、各人的经历、各人的心绪发生碰撞、兼容及理解。诗人说因为习惯跑得快,所以闯过了一段险路回头才知道害怕,说因为岁数大了,登山、赏菊没那么多激情和体力了,说看到大雁在清冷的高空离群独飞,就生出怜惜之情,可是每回自己在潇潇秋雨的日子里守着寒窗寂寞,又有谁来关照呢?最后检点世间发生的事、周围变化的事、尤其是那些引人注目的事,到底都有那一些是自己参与的呢,少啊,太少了,难道自己不能为这个世界多做点什么吗,怎么好多日子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溜走了呢,这么一想起来就让人惆怅不已。你看,诗人唠唠叨叨,但咏出来的,是一丝淡淡的忧伤,实在而意远。这种诗,朴实无华,犹如真水无香。

  今天先读到这里吧,中镇诗社过几天会推出更多佳作出来,届时再选读几首好了。

2014.10.31.于广州品艺茶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