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1不竞2,何惮3于病4?’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5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夏,郑杀申侯以说6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7。女专利而不厌8,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9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10以礼11,怀远以德12。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13物14。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君若去之以为成15,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16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17,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18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19礼义20,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21。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译文】七年春,齐国人征伐郑国。孔叔对郑文公说:“谚语有句话说:‘心有法则而不去争竞,何必害怕困难呢?”既然不能强大,又不能柔弱,所以会失败。国家危险了,请向齐国屈下以救国。”郑文公说:“我知晓他们为什么来,姑且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说:“朝不保夕,怎么能等待君主呢?”夏,郑文公杀死申侯以取悦于齐国,同时也由于辕涛涂的诬陷。 当初,申侯是申氏所生,受楚文王宠信。楚文王将死时,将玉璧给予申侯,让他逃走,说:“唯有我才知晓你。你专擅于利益而不会满足,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你都不挑剔。后来的人将会多有求于你,你必然不会免于加罪。我死后,你必须速行。不要去小国,小国不会容纳你。”楚文王安葬后,申侯就逃奔到郑国,又受郑厉公宠信。子文听说申侯死讯后,说:“古人有话说:‘知臣莫如君。’这句话不可改变啊。” 秋,诸侯在宁母结盟,谋划征伐郑国。管仲对齐桓公说:“臣听闻,招抚有背离之心的人有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怀念远方要以规律。有规律的社会行为规范不改变,没有人不怀念你。”齐桓公于是修整社会行为规范于诸侯,诸侯官员都接受有法则的选择。 郑文公派太子华到结盟会上听候命令,太子华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个家族,违背了君主的命令。君主如果去掉他们为之平定,我代表郑国作为你的内臣,这对君主没有什么不利的。”齐桓公打算允许。管仲说:“君主以社会行为规范与诚信会合诸侯,而用奸邪来结束,恐怕不可以吧!儿子父亲不奸邪就称之为社会行为规范,坚守命令共同守时称之为诚信。违背这两样,奸邪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齐桓公说:“诸侯正在讨伐郑国,还没有取胜。如今如果有隙可乘,随从他,不也是可以吗?”管仲回答说:“君主如果以规律安抚,加以训导之言辞,而率领诸侯以讨伐郑国,郑国就会为挽救倾覆灭亡而没有闲暇,且敢不恐惧?如果领着他的罪人而进攻他,郑国就有话说了,还恐惧什么呢?而且会合诸侯以崇尚规律,会合而陈列出奸邪之举,怎么向后代表示?那诸侯的会合,其规律典范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没有哪个国家不记载。记载了奸邪的位置,君主的盟约就要更替了。有作为而不记载,并不是丰盛的规律。君主不要允许,郑国必然会接受结盟。那子华既然作为太子,而要求凭借大国,以削弱他的国家,也免不了灾祸。郑国还有叔詹、堵叔、师叔这三个贤良的人为政,不能去离间他们。”齐桓公于是推辞了子华。子华由此而得罪于郑国人。 冬,郑文公请求与齐国结盟。 闰十二月,周惠王去世。周襄王厌恶太叔带的为难,恐惧而不能立为君王,不发布丧事,而向齐国报告难事。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53年,周惠王二十四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五件事,一是齐国人征伐郑国,郑文公杀死申侯,以取悦于齐国。二是诸侯在宁母结盟,齐桓公修整社会行为规范。三是郑国太子到结盟会场,妄图劝说齐桓公讨伐他们国内的三个家族,齐桓公在听管仲劝说后谢绝了子华的提议。四是郑国人经再三考虑,膺服于诸侯结盟的社会行为规范,最后参加结盟。五是周惠王去世,而周襄王惧怕太叔带的为难,不敢即位称王,而向齐国求助。 —————————————————— 【注释】1.则:(zé责)《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周礼·太史》:“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这里用为准则、法则之意。 2.竞:(jìng镜)《书·立政》:“乃有室大竞。”《诗·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桑柔》:“职竞用力。”《诗·大雅·瞻仰》:“鞫人忮忒,谮始竞背。”《诗·周颂·烈文》:“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韩非子·五蠹》:“竞于道德。”《韩非子·忠孝》:“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淮南子·原道》:“犹不能与罗者竞多。”《说文》:“競,逐也。”这里用为争竞、角逐、比赛之意。 3.惮:(dan旦)《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惮我不暇。”《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左传·僖公七年》:“何惮于病?”《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荀子·荣辱》:“勇而不见惮者,贪也。”《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凑之变。”这里用为畏难,怕麻烦之意。 4.病:(bìng并)《管子·君臣下》:“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国语·鲁语上》:“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韩非子·说林下》:“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史记·商君列传》:“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秦。”《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这里用为困难、不利之意。 5.毙:(bì币)《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里用为垮台、失败之意。 6.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7.女:(nǚ钕)这里用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之意。《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诗·大雅·大明》:“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诗·鲁颂·閟宫》:“上帝临女。”《诗·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管子·戒》:“女焉闻吾有行也?”《论语·公冶长》:“女,器也。”《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荀子·宥坐》:“吾语女其故。”《集韵·语韵》:“女,尔也。通作汝。” 8.厌:(yàn艳)通“餍”。《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管子·势》:“兽厌走,而有伏网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老子·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荀子·儒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集韵·艳韵》:“厌,足也。”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9.适:(shì示)往,到。《书·盘庚》:“民不适攸居。”《诗·小雅·四月》:“爰其适归。”《周礼·小行人》:“使适四方。”《尔雅》:“适,往也。”《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礼记·内则》:“以适父母舅姑之所。”《说文》:“適,之也。” 10.携:(xié斜)通“愶”。《左传·僖公七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如私许复曹,卫以以携之。”《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携贰。”《韩非子·亡征》:“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携。”这里用为离、背离、离散之意。 11.礼:(lǐ李)《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韩非子·显学》:“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12.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3.方:(fāng芳)《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下民之王。”毛传:“方,则也。”《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管子·戒》:“无方而富者,生也。”《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这里用为法度、准则之意。 14.物:(wù雾)《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管子·侈靡》:“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议远迩。”《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淮南子·缪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物其欲。”这里用为选择之意。 15.成:(chéng呈)《书·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左传·成公十一年》:“会于稷,以成宋乱。”《国语·越语》:“遂使之行成于吴。”这里用为平定之意。 16.属:(shǔ暑)使聚集在一起,集合。《左传》:“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墨子·明鬼下》:“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17.衅:(xìn信)《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今人谓瓦裂龟裂皆为衅。”《后汉书·律历志上》:“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这里用为缝隙、裂痕之意。 18.绥:(suí随)《书·汤诰》:“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小雅·楚茨》:“乐具入奏,以绥后禄。”《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周颂·载见》:“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论语·子张》:“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荀子·儒效》:“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这里用为安抚之意。 19.刑:(xíng形)通“型”。《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管子·权修》:“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荀子·臣道》:“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20.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21.崩:(bēng绷)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书·顾命》:“越翼日乙丑,王崩。”《国语·周语下》:“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这里用为帝王去世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