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转帖连载110)

 山乡武侠 2016-04-11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个“值得纪念”的称誉,并不是出于楚宋两国用诚信和智慧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危机处理模式,也不是出于楚国在中原争霸战场上的高歌猛进,而是出于一种相较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更加优越的土地契约从属分割方式得以付诸践行。

  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其根本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从这个角度来说,楚庄王即便最终一统江湖,成功当选中原盟主,一则只不过是齐桓晋文的历史重现,二则其本身也没有对周王室的分封制度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算作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公元前594年,真正有资格被称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一个我们很久未曾论及的东方国度——鲁国,那里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种名为初税亩的田赋制度。

  在前东周时代,中国的田赋制度普遍实行一种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基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学术界指出:井田制是建立在以井田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权供给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结构安排的总体描述;同时也可以解释为微观经济活动如何与宏观价值构造相结合以实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兑现率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我是海棠栖露,我为自己代言。本文唯一授权连载网址为:天涯煮酒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555-1.shtml。朋友们的每一次点击和留言,都是对海棠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窃以为,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述虽然精简凝练,但总是难逃故作高深的嫌疑,不符合大众文艺通俗易懂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妨结合一个具体对象加以阐述,相信会有更佳的演示效果。

  譬如西周,天下的土地以分封的方式被周王室划归各诸侯国的国君所有(也可以视同为划归各诸侯国的中央政府所有),国君再把国土划拨给贵族去采邑,封邑领主再把土地分发给庶民去耕种。

  整个分配过程中,土地的所有权没有遭到分割或改变,任何使用权都没有包括买卖和转让的成分在内,理论上政府拥有的田土面积是固定不变的。

  在这个金字塔型分配路径的底部,封邑领主把大块的田地(称为一井,约900亩)用纵横交错的阡陌和水渠分隔成均匀的九块小田(称为一田,约100亩),形成3×3的方形网格。

  正中间的那块田地(通常也是光照、水分和肥力等条件最好的)称为公田,由8户庶人共同耕种,收成用以供养封邑领主(也就是说,当时的搞务员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周边的八块田地称为私田,分由8户庶人耕种(前提是公田里的农务已劳作完毕),收成用以供养耕户自己(农忙间隙耕户们还要为领主服杂役)。
在这个金字塔型分配路径的底部,封邑领主把大块的田地(称为一井,约900亩)用纵横交错的阡陌和水渠分隔成均匀的九块小田(称为一田,约100亩),形成3×3的方形网格。

  正中间的那块田地(通常也是光照、水分和肥力等条件最好的)称为公田,由8户庶人共同耕种,收成用以供养封邑领主(也就是说,当时的搞务员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周边的八块田地称为私田,分由8户庶人耕种(前提是公田里的农务已劳作完毕),收成用以供养耕户自己(农忙间隙耕户们还要为领主服杂役)。

  作为回馈,封邑领主视掌管的公田面积大小和庶民数量多寡,向国君缴纳一定比例的包括物资、劳动力和兵役等形式在内的贡赋。

  井田制的设置,以法律形式大致划定了中央政府、封邑领主与邑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满足了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时养活尽可能多人口并维持政府运转的要求,在历史上发挥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但是,当生产力水平带动着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它却会因为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耕种公田是应付领主和国家的义务劳动,丰产或歉收与己无关,而耕种私田是踏踏实实的利己行为),导致生产效率不能跟随着生产力水平继续进步,并最终使得井田制因此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果大家读懂了上面这段文字,就能够明确无误地理解并认同老师下面的这个结论,即:在井田制制度下,最初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提高;而当生产力水平达到某个点以后再继续提高时,生产效率不一定会随之提高。

  也就是说,井田制的寿数几何,取决于生产力水平何时达到那个关键点。

  那个生产力关键点的肇始与固化成型的全程,其实就是中国早期牛耕方法和制铁工艺的发展之路。

  牛耕最迟起源于养牛业兴旺的商代,甲骨文中的“犁”字可以作为证据。

  春秋时代,牛耕取代人耕,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农作方式。

  《国语?晋语》上提到,范氏和中行氏将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

  另外,孔子有个弟子姓氏司马,名耕,字子牛。把耕与牛相连,用作人的名称,反映出牛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颇深。 

  冶铁制铁也应该最迟起源于商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荣城县和北京平谷县各出土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经科学鉴定,刃部都是用陨铁加热锻造而成。

  在商代,铁器是不折不扣的稀罕物;但到西周末年,铁器便开始多了起来。

  《诗经?秦风》中有“驷铁孔阜”的诗句,为秦襄公(公元前777年到公元前766年)时代的作品。诗句中用铁色来形容马的颜色,只可能在铁器不再罕见之后才符合逻辑。
冶铁制铁也应该最迟起源于商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荣城县和北京平谷县各出土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经科学鉴定,刃部都是用陨铁加热锻造而成。

  在商代,铁器是不折不扣的稀罕物;但到西周末年,铁器便开始多了起来。

  《诗经?秦风》中有“驷铁孔阜”的诗句,为秦襄公(公元前777年到公元前766年)时代的作品。诗句中用铁色来形容马的颜色,只可能在铁器不再罕见之后才符合逻辑。

  用铁制作农具大约出现在春秋前期。

  管仲拜相后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意思就是说要以“美金”(即青铜)铸造兵器,以“恶金”(即铁)铸造农具。

  再到春秋末期,铁制农具已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必备用品。《管子?海王篇》就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针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

  春秋时期,牛耕方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应用,为人们开辟山林荒野和兴修水利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前文所述那个摧毁井田制的生产力关键点正是肇始于此。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未经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荒地被开垦成田地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了可以偷逃田赋的私有财产;同时,由于礼制崩坏,通过诸侯之间相互侵吞兼并以及诸侯国内部的贵族之间私相转让、封赏等途径转化为私有的田地急剧增加。

  我是海棠栖露,我为自己代言。本文唯一授权连载网址为:天涯煮酒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555-1.shtml。朋友们的每一次点击和留言,都是对海棠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到春秋末期,田地非法私有的状况已经严重到了骇人听闻的境地。

  私有田地的所有者相时而动,不惜采取主动降低剥削程度的种种惠民措施,大肆招徕原本就有限的劳动力去耕作私有田地(相较于需缴纳贡赋的公田来说,封邑领主们更喜欢“免税”的私有田地),而置公田于不管不顾,致使国家财政收入不能分享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成果。中央政府为之恼怒却又一筹莫展。

  总之,春秋末期各诸侯国面临的一个共同经济难题就是:一方面,在国土部门正式备案过的田地能够向中央政府缴纳的贡赋在低位徘徊不前;另一方面,私人新辟的精耕细作的田地又逍遥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外,国家财政因之增长乏力。

  井田制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制约社会发展的短板,变革已势在必行。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的也是井田制,对政府核定的公田征收10%的贡赋。不过因为不断有私有田地加入到偷逃贡赋的行列,所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鲁国实行初税亩,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履亩而税”。中央政府派员奔赴全国各地实地丈量田土,不分公田还是私有田地,凡占有了田地的人均须按照所占田地的总面积缴纳贡赋,税率依然为10%。

  税率虽然不变,但是田土面积的基数壮大了,所以中央财政最终的贡赋收入无疑大大增加了。

  初税亩以向私有田地征收贡赋的方式,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中国后世两千五百多年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发轫之始。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的也是井田制,对政府核定的公田征收10%的贡赋。不过因为不断有私有田地加入到偷逃贡赋的行列,所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鲁国实行初税亩,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履亩而税”。中央政府派员奔赴全国各地实地丈量田土,不分公田还是私有田地,凡占有了田地的人均须按照所占田地的总面积缴纳贡赋,税率依然为10%。

  税率虽然不变,但是田土面积的基数壮大了,所以中央财政最终的贡赋收入无疑大大增加了。

  初税亩以向私有田地征收贡赋的方式,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中国后世两千五百多年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发轫之始。

  在中国历史上,以“千耦其耕”、“十千维耦”为具象的井田制,构成了奴隶社会的制度基石。假如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一直牢牢控制在国君的手里,我们将难以想象奴隶制度会在哪一天寿终正寝。

  自初税亩实行以后,无论公田、私田还是野田,都堂而皇之成为了封邑领主的私有财产,神奇般构筑出一个三赢的局面。

  对庶民而言,田地没有了公私之分,理论上全靠租种领主的土地维持生活,不需服杂役,只需按率上缴田租,多劳即可多得,因此精细化管理田地的愿望增强了。

  对于封邑领主而言,辖区内的所有土地都成为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向租种户收取的田租瞬间翻倍增长,财富积累加速了。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激发了下线的劳动热情,又杜绝了税源的漏征漏管,一方面充实了中央财政的再分配能力,另一方面控制了封邑领主实力的无序扩张,国君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看到鲁国的土地改革取得了这么良好的社会效益,各诸侯国群起而仿效,土地私有制度也在各国共同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

  我是海棠栖露,我为自己代言。本文唯一授权连载网址为:天涯煮酒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555-1.shtml。朋友们的每一次点击和留言,都是对海棠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公元前361年,摧毁井田制的生产力终于发展到了固化成型的地步。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涉及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废井田”和“开阡陌”。

  商鞅建议秦孝公废除贵族食邑的制度,打破封邑自我封闭成小王国的状态,彻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全面实行土地所有者向耕户收租、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收税的经济政策,直接促成了农奴制向雇农制的转变,为秦国一扫六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有的这一切,都起源且得益于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

  “海棠老师,你唧唧歪歪地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因为土地私有化的施行,万恶的封建社会马上就要来临了?”
  “正解!亲爱的唧唧,你怎么不早点站出来说话?你可知道,为了让你们弄懂初税亩引发社会制度大变革的道理,老师一动不动站在这里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小时,开课时就感觉尿意上涌,现在头发都被尿浸湿了。”

  初税亩是中国税制的伟大变革,关于它的专业论述已经瀚如烟海,老师在这里就不雷门布鼓、贻笑大方了。

  我们下节课把视线转向晋国,在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之后,晋国又迎来了转机。
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个“值得纪念”的称誉,并不是出于楚宋两国用诚信和智慧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危机处理模式,也不是出于楚国在中原争霸战场上的高歌猛进,而是出于一种相较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更加优越的土地契约从属分割方式得以付诸践行。

  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其根本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从这个角度来说,楚庄王即便最终一统江湖,成功当选中原盟主,一则只不过是齐桓晋文的历史重现,二则其本身也没有对周王室的分封制度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因此还不能算作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公元前594年,真正有资格被称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一个我们很久未曾论及的东方国度——鲁国,那里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种名为初税亩的田赋制度。

  在前东周时代,中国的田赋制度普遍实行一种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基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学术界指出:井田制是建立在以井田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权供给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结构安排的总体描述;同时也可以解释为微观经济活动如何与宏观价值构造相结合以实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兑现率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我是海棠栖露,我为自己代言。本文唯一授权连载网址为:天涯煮酒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555-1.shtml。朋友们的每一次点击和留言,都是对海棠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窃以为,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述虽然精简凝练,但总是难逃故作高深的嫌疑,不符合大众文艺通俗易懂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妨结合一个具体对象加以阐述,相信会有更佳的演示效果。

  譬如西周,天下的土地以分封的方式被周王室划归各诸侯国的国君所有(也可以视同为划归各诸侯国的中央政府所有),国君再把国土划拨给贵族去采邑,封邑领主再把土地分发给庶民去耕种。

  整个分配过程中,土地的所有权没有遭到分割或改变,任何使用权都没有包括买卖和转让的成分在内,理论上政府拥有的田土面积是固定不变的。

  在这个金字塔型分配路径的底部,封邑领主把大块的田地(称为一井,约900亩)用纵横交错的阡陌和水渠分隔成均匀的九块小田(称为一田,约100亩),形成3×3的方形网格。

  正中间的那块田地(通常也是光照、水分和肥力等条件最好的)称为公田,由8户庶人共同耕种,收成用以供养封邑领主(也就是说,当时的搞务员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周边的八块田地称为私田,分由8户庶人耕种(前提是公田里的农务已劳作完毕),收成用以供养耕户自己(农忙间隙耕户们还要为领主服杂役)。
在这个金字塔型分配路径的底部,封邑领主把大块的田地(称为一井,约900亩)用纵横交错的阡陌和水渠分隔成均匀的九块小田(称为一田,约100亩),形成3×3的方形网格。

  正中间的那块田地(通常也是光照、水分和肥力等条件最好的)称为公田,由8户庶人共同耕种,收成用以供养封邑领主(也就是说,当时的搞务员没有俸禄,只有食邑);周边的八块田地称为私田,分由8户庶人耕种(前提是公田里的农务已劳作完毕),收成用以供养耕户自己(农忙间隙耕户们还要为领主服杂役)。

  作为回馈,封邑领主视掌管的公田面积大小和庶民数量多寡,向国君缴纳一定比例的包括物资、劳动力和兵役等形式在内的贡赋。

  井田制的设置,以法律形式大致划定了中央政府、封邑领主与邑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满足了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时养活尽可能多人口并维持政府运转的要求,在历史上发挥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但是,当生产力水平带动着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它却会因为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耕种公田是应付领主和国家的义务劳动,丰产或歉收与己无关,而耕种私田是踏踏实实的利己行为),导致生产效率不能跟随着生产力水平继续进步,并最终使得井田制因此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果大家读懂了上面这段文字,就能够明确无误地理解并认同老师下面的这个结论,即:在井田制制度下,最初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提高;而当生产力水平达到某个点以后再继续提高时,生产效率不一定会随之提高。

  也就是说,井田制的寿数几何,取决于生产力水平何时达到那个关键点。

  那个生产力关键点的肇始与固化成型的全程,其实就是中国早期牛耕方法和制铁工艺的发展之路。

  牛耕最迟起源于养牛业兴旺的商代,甲骨文中的“犁”字可以作为证据。

  春秋时代,牛耕取代人耕,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农作方式。

  《国语?晋语》上提到,范氏和中行氏将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

  另外,孔子有个弟子姓氏司马,名耕,字子牛。把耕与牛相连,用作人的名称,反映出牛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颇深。 

  冶铁制铁也应该最迟起源于商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荣城县和北京平谷县各出土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经科学鉴定,刃部都是用陨铁加热锻造而成。

  在商代,铁器是不折不扣的稀罕物;但到西周末年,铁器便开始多了起来。

  《诗经?秦风》中有“驷铁孔阜”的诗句,为秦襄公(公元前777年到公元前766年)时代的作品。诗句中用铁色来形容马的颜色,只可能在铁器不再罕见之后才符合逻辑。
冶铁制铁也应该最迟起源于商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荣城县和北京平谷县各出土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经科学鉴定,刃部都是用陨铁加热锻造而成。

  在商代,铁器是不折不扣的稀罕物;但到西周末年,铁器便开始多了起来。

  《诗经?秦风》中有“驷铁孔阜”的诗句,为秦襄公(公元前777年到公元前766年)时代的作品。诗句中用铁色来形容马的颜色,只可能在铁器不再罕见之后才符合逻辑。

  用铁制作农具大约出现在春秋前期。

  管仲拜相后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意思就是说要以“美金”(即青铜)铸造兵器,以“恶金”(即铁)铸造农具。

  再到春秋末期,铁制农具已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必备用品。《管子?海王篇》就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针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

  春秋时期,牛耕方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应用,为人们开辟山林荒野和兴修水利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前文所述那个摧毁井田制的生产力关键点正是肇始于此。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未经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荒地被开垦成田地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了可以偷逃田赋的私有财产;同时,由于礼制崩坏,通过诸侯之间相互侵吞兼并以及诸侯国内部的贵族之间私相转让、封赏等途径转化为私有的田地急剧增加。

  我是海棠栖露,我为自己代言。本文唯一授权连载网址为:天涯煮酒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555-1.shtml。朋友们的每一次点击和留言,都是对海棠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到春秋末期,田地非法私有的状况已经严重到了骇人听闻的境地。

  私有田地的所有者相时而动,不惜采取主动降低剥削程度的种种惠民措施,大肆招徕原本就有限的劳动力去耕作私有田地(相较于需缴纳贡赋的公田来说,封邑领主们更喜欢“免税”的私有田地),而置公田于不管不顾,致使国家财政收入不能分享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成果。中央政府为之恼怒却又一筹莫展。

  总之,春秋末期各诸侯国面临的一个共同经济难题就是:一方面,在国土部门正式备案过的田地能够向中央政府缴纳的贡赋在低位徘徊不前;另一方面,私人新辟的精耕细作的田地又逍遥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外,国家财政因之增长乏力。

  井田制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制约社会发展的短板,变革已势在必行。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的也是井田制,对政府核定的公田征收10%的贡赋。不过因为不断有私有田地加入到偷逃贡赋的行列,所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鲁国实行初税亩,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履亩而税”。中央政府派员奔赴全国各地实地丈量田土,不分公田还是私有田地,凡占有了田地的人均须按照所占田地的总面积缴纳贡赋,税率依然为10%。

  税率虽然不变,但是田土面积的基数壮大了,所以中央财政最终的贡赋收入无疑大大增加了。

  初税亩以向私有田地征收贡赋的方式,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中国后世两千五百多年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发轫之始。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的也是井田制,对政府核定的公田征收10%的贡赋。不过因为不断有私有田地加入到偷逃贡赋的行列,所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鲁国实行初税亩,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履亩而税”。中央政府派员奔赴全国各地实地丈量田土,不分公田还是私有田地,凡占有了田地的人均须按照所占田地的总面积缴纳贡赋,税率依然为10%。

  税率虽然不变,但是田土面积的基数壮大了,所以中央财政最终的贡赋收入无疑大大增加了。

  初税亩以向私有田地征收贡赋的方式,变相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中国后世两千五百多年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发轫之始。

  在中国历史上,以“千耦其耕”、“十千维耦”为具象的井田制,构成了奴隶社会的制度基石。假如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一直牢牢控制在国君的手里,我们将难以想象奴隶制度会在哪一天寿终正寝。

  自初税亩实行以后,无论公田、私田还是野田,都堂而皇之成为了封邑领主的私有财产,神奇般构筑出一个三赢的局面。

  对庶民而言,田地没有了公私之分,理论上全靠租种领主的土地维持生活,不需服杂役,只需按率上缴田租,多劳即可多得,因此精细化管理田地的愿望增强了。

  对于封邑领主而言,辖区内的所有土地都成为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向租种户收取的田租瞬间翻倍增长,财富积累加速了。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激发了下线的劳动热情,又杜绝了税源的漏征漏管,一方面充实了中央财政的再分配能力,另一方面控制了封邑领主实力的无序扩张,国君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看到鲁国的土地改革取得了这么良好的社会效益,各诸侯国群起而仿效,土地私有制度也在各国共同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

  我是海棠栖露,我为自己代言。本文唯一授权连载网址为:天涯煮酒http://bbs.tianya.cn/post-no05-381555-1.shtml。朋友们的每一次点击和留言,都是对海棠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公元前361年,摧毁井田制的生产力终于发展到了固化成型的地步。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涉及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废井田”和“开阡陌”。

  商鞅建议秦孝公废除贵族食邑的制度,打破封邑自我封闭成小王国的状态,彻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全面实行土地所有者向耕户收租、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收税的经济政策,直接促成了农奴制向雇农制的转变,为秦国一扫六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有的这一切,都起源且得益于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

  “海棠老师,你唧唧歪歪地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因为土地私有化的施行,万恶的封建社会马上就要来临了?”
  “正解!亲爱的唧唧,你怎么不早点站出来说话?你可知道,为了让你们弄懂初税亩引发社会制度大变革的道理,老师一动不动站在这里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小时,开课时就感觉尿意上涌,现在头发都被尿浸湿了。”

  初税亩是中国税制的伟大变革,关于它的专业论述已经瀚如烟海,老师在这里就不雷门布鼓、贻笑大方了。

  我们下节课把视线转向晋国,在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之后,晋国又迎来了转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