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大院

 杏坛归客 2016-04-11

     王家大院

           洪文旭

                  王家大院

        “人说山西好风光”。2006年深秋,我们从南到北沿中轴线旅游,领略了三晋代表性的民居名胜,确实感触到这一点。晋中盆地南部有一灵石县,得名于隋开皇10年(590)文帝北巡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据传乃从天而降的陨石,以为灵瑞而立县名。王家大院位于县以东之静升镇静升村,东挽绵山,西望汾河,此处文物丰富,古迹颇多。王家乃太原王氏之后裔,其始祖先在本县沟营村,后于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迁此,农商起家,耕读入仕,门庭渐显,人丁兴旺。王氏家族开户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有600余年历史,传承28世。第7世始有第一个生员,至清代方显繁荣,曾出过举人9名,进士4名走入仕途的七品以上至二品官员43名,以农商仕、德学勤治家而闻达于朝廷,显耀于乡梓,可谓财源茂盛,官运亨通。

                  王家大院

       现存院落最早为康熙3年(1664),最晚为嘉庆16年(1811),有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之称,分为高家崖和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通,为瓦房与窑洞结合的全封闭村落,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基本上为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

高家崖东门有高大的门楼,上书“寅宾”二字,有迎宾之意,两旁悬挂王府红灯笼,建于嘉庆年间,有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为三进式四合院,分敦厚宅和凝瑞居。院内有祭祖堂、绣楼、厨院、家塾院及共同的书院、花园、家丁院等,既独立成院,又左右相通,布局合理,创意独特。而家塾内墙框上的王氏祖训:“心无妄想,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侮,恕则不怨”。则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王家大院

        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总体造型隐含一个“王”字,布局酷似一条龙,堡门为头,左右两眼水井为目,“王”字一竖为身,路面卵石为鳞,小巷为爪,墙后柏树为尾,暗寓龙盘虎踞之意。堡墙高达 28米,有院落88座,房屋776间。从下到上,当地人将院落以底甲、二甲、三甲、顶甲惯称,多为二进三进、厅堂楼阁的四合院。而尤以富丽堂皇的绿门院引人注目,据传当初听信阴阳先生之说,将大门油漆成红色,后被人告发为不合礼制,得悉后立即改涂绿色,方免去一场祸患。红门堡顶甲有花园4座,与通常人家后花园有别,每年春夏,此处绿草红花,飞鸟游鱼,树荫蔽天,消暑怡神。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以实用、坚固、美观为建筑原则,融装饰艺术于一体,其砖、木、石三雕更是异彩纷呈:砖雕多见于屋脊、望兽和瓦当,大型如敦厚宅照壁,为三头“狮子滚绣球”,喻好事不断头,凝瑞居大门两侧之“鹿鹤同春”,喻“六合”即天地上下春光同浴。木雕品类繁多,有浮、圆、阴、阳和镂空等,如绿门院之通廊木雕“满床笏”,借唐代郭子仪六十寿辰时,七子八婿皆为官员而笏堆满床之故事,寄托其富贵昌达的愿望;还有“吉庆如意”“事事如意”之图案等。石雕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有大小、俯仰、独处、群居的石狮,还有灯笼、圆鼓、宝瓶形的柱础,以及渔樵耕读“四逸图”“五子登科”“指日高升”“吴牛喘月”“乳姑奉亲”墙基石,饱含对后辈的教诲和期冀;养正书斋的四块青石雕成的竹节门框,底为“寿石盘根”,顶为“喜上眉梢”,据说有一商人以一辆汽车换取而未果,说明其艺术价值极高。

                   王家大院

这里既有明清时傅山、刘墉、郑板桥、翁方纲等名家书法,还有文征明、唐伯虎等名家绘画,而“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更是稀世珍品。至于孝义祠文庙,则是忠孝仁义的充分见证。建筑学家郑孝燮题词:“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预祝更上一层楼!”可谓道出了广大游客的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