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柴旦工行委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工业强区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等重要工作的有利抓手,立足地区实际,突出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风能、太阳能产业规模,全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发展现状。一是产业发展资源富集。大柴旦地区大气稀薄、透光率高、日照时间长、光照覆盖面广,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222.2小时,日照时数日均达8.8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80%以上,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属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带”,为全国第二高值区。年平均风速均在3米/秒以上,年均风功率密度在50瓦/平方米至100瓦/平方米之间,全年风能可用时间达3500小时至5000小时,出现频率50%至70%,风压最大为0.48千牛/平方米,次大区为0.35千牛/平方米至0.44千牛/平方米。二是产业发展电网全覆盖。目前,区内已建成750千伏鱼卡开关站和锡铁山330千伏变电站;锡铁山—柴旦—大煤沟生活和工业用电由35千伏输电线路覆盖;锡铁山—柴旦—鱼卡—滩涧山工业用电由110千伏输电线路覆盖。三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5年9月编制完成《大柴旦行委新能源开发规划报告》,确定规划区域总面积为203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22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16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充分利用“青洽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6个,累计总投资达49.1亿元,总装机容量400.5兆瓦。其中,已投产并网发电的中节能、中广核锡铁山光伏电站及三峡新能源锡铁山风电项目,累计发电量达13.57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3.82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区内新能源企业多数处于建成并网起步、设备安装调试或办理前期手续等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效益。二是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区内无大型电力输出站,造成已落户的新能源发电输出间隔容量小。三是新能源产业基地道路、供排水、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现有技术条件和政策环境下,多数新能源项目开发成本较高,加之企业规模较小、政策性限电多等因素影响,存在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五是由于三峡新能源、省发投牵头建设的330千伏汇集站项目受项目前期核准等因素影响,致使330千伏汇集站项目无法按时推进,导致锡铁山新能源产业基地输出通道不畅。
三、下一步打算。一是强化政府服务,创造利好条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探索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力争天润、华润、大唐、鲁能四家49.5兆瓦风电项目尽早核准建设,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加强与省州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降低风能、太阳能并网上网门槛,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新能源产业效益。二是发挥“政银企”作用,谋划就地消纳。充分发挥“政银企”平台作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新能源企业实际,提供差别化信贷支持,有效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办法,积极组织区内用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开展对接互访,争取新能源产能就地消纳,有效避开区内无大型输出站、新能源发电送出间隔容量小的问题,努力实现“产能就地消纳,促进工业发展”的双赢局面。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充分利用“青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针对区内新能源产业链现状和缺项,围绕新能源系统集成、发电装备等配套产品和关键设备产业链薄弱环节,瞄准招商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上门招商,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四是完善基础设施,确保项目落地。在进一步强化新能源项目招商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帮助新能源企业破解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严格实行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责任领导、部门、时间,积极协助做好项目土地、水、电、路等要素保障,力争已落地的项目及时建成投产、未落地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大柴旦工行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