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江畔张氏大夫第

 天南尘封 2016-04-11

洛阳江畔张氏大夫第


文/贺彦豪

一座两百多年的大夫第坐落于洛阳江畔,英姿勃发,昂首挺立。

站在洛阳桥远眺,遥想昔年大夫第大埕前海滩,杉行商船云集的繁华景象,仿佛一幅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图画,让人越看越美,历久弥新。

走进大夫第,只见宽阔的石埕,孤立的旗杆,敞开的大门,一派庄严肃穆的豪宅,不禁让人想起张氏家族的张宗仪、张碧沧、张仰彬、张棻、张开仪诸多子嗣于仕途为官,造福乡梓以及诚信经商,富甲一方,人丁兴旺的豪门旺族景象。正如11世裔孙开彭所写的诗“丰碑颁立洛江滨,中宪荣光照四邻。优拔双科标甲第,孝廉百里抚威民。典章呵护逢昭代,问气钟灵孕哲人。后起宗英相勖勉,开来继往奋传新”其家族约定俗成的清规,敬慎不败的高风亮节,深受乡里称颂,诗中句句肺腑之言,感人至深。

站在大堂中央,眼观四周,墙上挂满了张氏先人杰出人物肖像,一张张慈颜善目的容貌,令人肃然起敬。

据史载:张氏始于黄帝之子挥公,亦即青阳氏。挥公主祀弧星,以制甲胄、长弓、锐矢、并精艺纲罟,帝命赐姓日张,娶诸葛氏,生四子:味、般、选、盛,繁衍荟萃。历代出将入相,人文鼎盛,为我国数大望族之一。大夫第历代人才辈出,登期公张碧沧生于道光年间,从小聪慧,年十九,补博士弟子,旋饩上庠。官至广东西宁知府。他以清慎自矢,有政声,民以青天颂之。任内期间,当地匪患猖獗,民声沸腾,他曾率兵焚匪巢,擒匪首,为民除害。庚戍年夏大早,水田龟裂,他亲自率民抗旱,一路跪拜请祷,肩挑担水,感天动地,苍天终于普降甘霖,稻菽乐丰盈,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另有嘉靖年间的张志选,授诸暨县令。他闻知当地有溺害女婴陋习,恩威并施,百计劝谕,遂矫正其俗。后迁常州知州,值岁荒年,及时赈济灾民,安置流亡。因其性情耿直,得罪上司罢归。

两百多年来,张氏几十代后人,不论为官为民,不论权高钱重,一样的坦荡尘世,一样的宽容人事,一代代继承传统美德,许身报国。因此,受到世人的尊重,真可谓“家传百忍起翀宵,拔贡优元泰不骄”。

其实,大夫第是镇里久远的古迹,也是目前小村落中间罕见的旧建筑物。在高楼崛起的今天,尤显得瘸脚。整座大宅除了四周的红砖墙之外,高翘的龙脊,斑斓的色彩,在春阳的朗照下,似腾空驾雾一般活龙活现。那些雕刻在瓦前、檐前的花鸟虫鱼,比现在的钢筋混凝土还要坚固。不过,那斑驳的原色,抹不掉这大夫第的历史。

边走边看,你可以看到许多历史遗迹,如闺楼下大门堵墙砖雕、后楼墙西窗、后天井福字墙,都遗留明清闽南建筑装饰特色,砖雕的美,仍飘逸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神采。后天井还有一块镇宅的“灵应石”。虽传自乡野,但奇石显灵,为张家族亲御危化险,却留下一段佳话。

相传,这块奇石兀立大夫第宅地北面,当年张家族亲有人在宅地动土,每每动念挖地弃石,则夜来时闻见一阵又一阵电闪雷鸣,海上风浪狂舞,间或怪声频传,过后有人突发疾患伤痛。值得一说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敌机绕宅三圈(误以为埕中旗杆为无线电台的电线杆)而投下一枚炸弹,所幸未爆炸,免遭罹难。众人议论,夸赞张家平时行善积德,奇石显灵佑护之功。峥嵘岁月,  “灵应”石魂,令鬼神涕泣。于是,这块奇石就自然而然成为镇宅之宝。

一座祠堂有它的传说和故事,一个家族也有它的兴衰更替;洛阳张氏大夫第是张姓家族的荣耀,两百多年来,虽历经宦海风波,商途机阱万端隐伏,凄风苦雨岁月的洗刷,至今仍巍然屹立于洛阳江畔,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