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河南程氏与伊川程林--程有为--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程耀华寻根修谱收集资料

 程耀华图书馆 2021-12-06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程耀华寻根修谱收集资料

北宋河南程氏与伊川程林(上)

河南省二程文化研究院 2021-11-30 10:57文章来源:《文化河南》

      作者:程有为

周氏的程国在汉魏时期的洛阳上程聚。洛阳汉魏故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区与偃师、孟津交界处,上程聚就在其附近。程姓“以国为氏”,因此,河南洛阳是程姓的“得氏”地, 即程姓的起源地。后来程氏不断繁衍,播迁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西晋末发生永嘉之乱,中原程氏为避难而南渡江淮。隋唐时期国家再度统一,原居徽州(今安徽黄山一带)程氏族人有北方做官者, 遂定居于河朔,形成中山博野(今属河北)程氏家族,即北宋河南程氏家族的前身。北宋河南程氏家族即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家族。程颢自“五世而上,居中山之博野。高祖赠太子少师,讳羽,太宗朝以辅翊功显, 赐第于京师,居再世。曾祖而下,葬河南,今为河南人。”①此言“河南”,即指北宋时期的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程颢、程颐曾祖以下的葬地在今河南伊川县城西,先后称“河南程氏三夫子墓祠”“程园”“程林”,近年以程林为基础,扩建为“二程文化园”。本文分别对河南程氏家族与伊川程林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并就教于方家。

河南程氏家族

河南程氏家族的前身是中山府博野县(今属河北)程氏,唐代曾居定州安嘉县(今河北定州市东南三十里),北宋时该县为中山府治所。博野县在五代周时属定州,北宋属中山府,雍熙四年(987)为宁边军治,景德元年(1004)为永宁军治。北宋河南程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五代时中山博野程氏中的程秀。程秀,字景思,唐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少府少监,配高氏,生二子程諲和程俶。南宋人程大昌言:“五代祖秀,生二子:长即吾之高祖也;次俶,赠少府少监,生公讳羽,字冲远。”②程大昌的高祖即程諲,他与弟程俶的后裔不断繁衍,各形成一个支系,于是河南程氏家族可分成两个支系。由于程諲的玄孙程琳官至使相,程俶之子程羽亦官位显赫,裔孙程颢、程颐又以理学驰名遐迩,影响深远,于是《宋史》有《程羽传》与《程琳传》;《道学传》中又有《程颢传》与《程颐传》。我们姑且将河南程氏分为程琳家族和二程(程颢、程颐)家族予以阐述。

一、二程家族关于二程家族的情况,《宋史·程颢传》言:“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徒河南。高祖羽,太中朝三司使。父珦……”。③程珦自撰墓志记述其身世较详。程姓,珦名,伯温字。姓源世系,详于家牒,故不复书。曾王父,尚书兵部侍郎,赠太子少师讳羽。曾王母,清河太君贾氏。王父, 尚书虞部员外郎,讳希振。王母,高密县君崔氏。考,赠司空,讳遹。妣,追封赵国太夫人张氏,冀国太夫人张氏。予……娶侯氏,赠尚书比部员外郎道济之长女,封寿安县君,先三十八年卒,追封上谷郡君。据此可知,程珦的曾祖程羽,官至兵部尚书,卒后赠官太子少师;曾祖母有二:一是清河张氏,另一是襄陵贾氏。祖父程希振,官虞部员外郎;祖母为高密崔氏。父亲程遹,赠官司空;母亲有二,均为张氏。程珦之妻侯氏, 早卒。上述为程珦自身以上的直系亲属。程珦自撰墓志又述其子孙后代道:男六人:长应昌,次天锡,皆幼亡;次颢,承议郎宗正寺丞,先卒;次颐,今为通直郎;次韩奴、蛮奴,皆夭。女四人:长婆矫,幼亡;次适奉礼郎席延年;次冯儿,幼亡;次适都官郎中李正臣。孙男五人:端懿,蔡州汝阳县主簿,监西京酒;次端中,治进士业;次端辅,早亡;次端本,治进士业;次端彦,郊社斋郎。孙女八人:长适宣义郎李偲,次适假承务郎朱纯之,次适安定席彦正,次未嫁而卒,次为李偲继室,次适清河张敷,次幼亡。曾孙六人:昂,昪,昺,易,旻,晔。曾孙女一人。据此可知,程珦与妻侯氏生子六人:其中四人幼亡夭折,成人者仅二人,即第三子程颢,官至承议郎、宗正寺丞,时已亡故;第四子程颐,时为通直郎。程珦与侯氏生女四人:长女与三女皆幼亡,第二女嫁奉礼郎冯延年, 第四女嫁都官郎中李正臣。程颢、程颐共生子五人,以长幼之序为:程端懿,官汝阳县主簿、监西京洛阳酒税;程端中,治进士业;程端辅,早亡;程端本,治进士业;程端彦,官郊社斋郎。此外,还有早亡的程端悫。程颢、程颐兄弟生女八人,出嫁者五人,一幼亡,一未嫁而卒。此言孙女八人,具体言及七人。端懿、端中、端本、端彦有子六人,女一人。六子依次为程昂,程昪,程昺,程易,程旻和程晔。此志为程珦70岁时所写,“事未至者, 皆阙字,使后人加之。”程珦卒于元祐五年(1090)正月十三日,时年85岁。程颐“惟就其阙处,加所迁官爵,晚生诸孙即享年之数, 终葬时日而已。”②故所述程珦曾孙辈为元祐五年的情况,距北宋灭亡尚有20多年。此外,二程兄弟的旁系亲属,还有二位叔父程璠、程珫以及堂叔程瑜。程颢:《程郎中墓志》言:公讳璠,字仲韫,姓程氏, ……。公即尚书(讳遹)之仲子,母曰孝感太君,长安太君,皆张氏。……始娶倪氏,事故不谨,公以义罢遣。继以曹氏,魏襄悼公利用之孙,封仁寿县君。二子,曰顾,曰頢,皆太庙斋郎。四女:长适国子博士张昭立,次早亡,其二未嫁。”③由此可知,二程的大叔父程璠,先后娶妻倪氏、贾氏,生有二子:长程顾,次程頢,皆官太庙斋郎;四女:惟长女嫁人,一早亡,而未嫁。程颐:《叔父朝奉墓志铭》言:叔父名珫,字季聪, ……赠开府仪同三司讳遹、荣国太夫人张氏、崇国太夫人张氏之子,先公太中之季弟。……娶贾氏,追封宜兴县君。继室张氏,封寿光县君。子二人:长曰頔,郊社斋郎,出继从伯父后;次曰顒,太庙斋郎。女二人:长适承议郎刘立之,次适进士王霖。”④由此可知,二程的二叔父程珫,先后娶妻贾氏、张氏,生子二人:长子程頔,官郊社斋郎,出继从伯父;次子程顒,太庙斋郎;二女,均出嫁。此外,二程还有堂叔程瑜。程颢:《程殿丞墓志铭》云:叔讳瑜,字叔宝:少师讯羽、清河太君张氏、襄陵太君贾氏之曾孙,尚书虞部员外郎讳希振、高密县君崔氏之孙,赠大理寺丞讳道、天水赵氏、长寿县太君任氏之子。……公娶张氏,封福昌县君,和睦慈孝,族人推其贤。三子曰预,以疾废;曰顗,曰颛,皆为儒学。三女:长适前常州军事推官王师古,次适襄陵贾芮,季适汝南周纯明。”①由此可知,程瑜之父程道乃程珦之叔父。程道先后娶妻天水赵氏、任氏,生子程瑜。程瑜与妻张氏生三子:长子程预有废疾,次子程顗、少子程颛,皆研习儒学;三女,皆嫁人。总之,二程家族中的程俶,推恩赠少府少监,配段氏,封京兆太君。其子程羽,字沖远,后晋天福年间举进士,曾任京兆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令,举家西迁醴泉。入北宋,程羽成为宋太宗赵光义的谋僚,历任礼部侍郎、文明殿大学士、兵部侍郎,宋太宗赐予泰宁坊第宅一区,子孙遂迁居于此。程羽的儿子程希振,官至虞部员外郎。程希振有三个儿子,长子程适,官至右班殿直。次子程遹,官至黄州黄陂县(今湖北武汉黄陂区)令,赠司空。三子程道,无禄而卒。程遹有三子,长子程珦, 字伯温,补郊社斋郎,历黄州黄陂、吉州庐陵(治今江西吉安市)二县尉,润州观察支使, 改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今属江西),又知徐州沛县(今属江苏)。后知凤、磁、汉三州事,迁太中大夫。任殿中丞,勋上柱国,爵永年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赠尚书比部员外郎。程珦有六个儿子,长子程应昌;次子程天锡,幼年早亡;三子程颢,为承议郎,宗正寺丞;四子程颐,为通直郎;五子程韩奴,六子程蛮奴,皆早亡。程珦有孙六人,长子程端懿,蔡州汝阳县主簿,兼西京酒务;次孙程端中,治进士业;三孙程端辅,早亡。四孙程端本,治进士业。五孙程端彦,郊社斋郎;孙程端悫,早亡。程珦有曾孙六人,分别是程昂、程昪、程昺、程易、程旻、程晔。程遹次子程璠,任赞善大夫,其二子为太庙斋郎。程遹三子程珫,官至朝奉郎,其二子一为郊社斋郎,一为太庙斋郎。程道有子程瑜,任汝州龙兴县令,兼解州安邑盐池。他有三子,一子废疾,二子攻读儒学。

二、程琳家族关于程琳父亲程元白的身世,欧阳修:《程元白神道碑》写道:公世为中山博野人。曾祖讳諲,祖讳新,赠太师;祖妣齐氏,吴国夫人。考讳赞明, 赠太师中书令,妣吴氏,秦国夫人。当唐末五代,天下乱於兵。程氏再世不仕。后唐长兴三年,公之皇考以神童举官,至太子赞善大夫……太平兴国五年,(公)遂以明经中第,为虔州赣县尉,蔡州上蔡主簿,袁州宜春令,所至皆有惠爱。……即罢宜春,遂不复仕,退居于蔡州,淳化三年七月甲子疾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九,以天圣十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管城县马亭级之北田村,夫人楚氏追封晋国夫人。子男五人:长曰瓘,官至太常博士;次曰媛,曰琬,皆早卒;次曰琳,相国太师也;次曰琰,国子博士。女一人,适某人。诸孙九人。②由此可知,此家族在程琳以上的四代:程琳的高祖程諲,高祖母不祥;曾祖程新,曾祖母齐氏,由二代不曾入仕。程琳的祖父程赞明,五代后唐时举神童,官至太子赞善大夫;祖母吴氏。程琳之父程元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参加科举考试中明经,历任赣县尉、上蔡主簿、宜春县令,晚年家居蔡州。程元白与妻楚氏生子五人:长子程瓘,官至太常博士;次子程瑗、三子程琬皆早卒,四子即程琳,官至相国、太师;五子程琰,官国子博士。生一女,出嫁。孙辈有九人。此外,文中言及程赞明有弟程象明,以《春秋》学举明经,余不祥。欧阳修:《文简程公(琳)神道碑》又云:惟遗传漂变天球,姓程氏,……娶陈氏,封卫国夫人。子男四人:曰嗣隆,太常博士;嗣弼,殿中丞;嗣恭,太常博士,嗣先,大理寺丞。女五人,皆适良族。③由此可知,程琳与妻陈氏,生四子,依次为和嗣隆,官太常博士;程嗣弼,官殿中丞;程嗣恭,官太常博士;程嗣先,官大理寺丞。家族可谓显赫。总之,程琳家族中,高祖程諲与曾祖程新,隐居不仕。祖程赞明,官至太子右赞善大夫。父程元白,明经出身,官袁州宜春县(治令江西宜春市)令,卒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葬于郑州管城县马亭乡的北田村(今河南郑州南曹)。程元白有子五人,长子程瓘,太常博士。次子程瑗,三子程琬,皆早卒。五子程琰,官国子博士。四子程琳,字天球,举服勤辞学科,仁宗时历任参知政事,拜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判大名府。在任持重不扰,守魏地达10年之久,位至使相。程琳有子四人,长子程嗣隆,官太常博士,妻为宰相庞籍之三女;次子程嗣弼为殿中丞,妻杨氏,大将杨崇勋之女,续娶贾昌朝之长子;三子程思恭,官太常博士,先后娶忠武节度王德用次女、参知政事赵 次女和学士吕公绰之次女;四子程嗣先,为大理寺丞,其妻不祥。程元白有弟程怡,因孝顺父母,为乡里所称。三、河南程氏的由来与兴衰北宋河南程氏,尊程羽为始祖。史称:“程羽,字沖远,深州陆泽人。少好学,能属文。”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历虞乡、醴泉、新都三县令。宋太祖开宝年间,擢著作郎,出知兴州、兴元府。开宝八年(975),领开封府判官,府尹赵光义以长者侍之。次年赵光义即帝位,是为宋太宗,拜程羽给事中,知开封府, 又出知成都府。后入朝,拜礼部侍郎,文明殿学士,位居枢密副使之下,以备顾问,在开封泰宁坊为其建第宅赐之。“雍熙元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子希振,以荫至尚书虞部员外郎,大中祥符元年卒。其子遹,赐同学究出身。从孙琳,别有传。”①可见程氏家族在五代,已迁居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程羽生于后梁乾化三年(913),卒于北宋雍熙元年(984)。五代后期他任京兆醴泉县令时,将家族迁至醴泉居住。他晚年在东京开封任文明殿学士时,又将其家族部分成员带到开封居住。及至北宋中期,使程琳赐葬河南府伊阙县神阴乡张留里,后来程珦等又将其父祖遗骸迁葬于左近的蔡家沟,子孙卜居河南府城,成为河南人,这一家族遂成为河南程氏。程秀家族在宋代的显官,主要是第三代的程羽和第六代的程琳,其他程氏子弟多以荫补为官。这一家族主要以儒学传家,多人担任博士,家学深厚。程颢程颐兄弟能成为著名理学家,除了自身原因外,也与受家学熏陶不无关系。这一家族得以扬名后世,也并非成为显官的程羽和程琳,而是第七代的程颢和程颐兄弟。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历任县主簿、县令。宋神宗时入京师,任权监察御史里行,晚年在洛阳家居讲学。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授生徒。他们兄弟二人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们所创立的学派号称“洛学”,其学为南宋名儒朱熹继承和发展,又称程朱理学,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程颢、程颐兄弟被追封为豫国公和洛国公,被看作是孔孟的直接继承者, 受到历代皇帝的尊礼,无上荣耀。河南程氏遂被视为程姓正宗。北宋灭亡以后,其西京洛阳被金兵占领,河南程氏被迫南迁,遭受深重的苦难。程琳的曾孙程礼问和程孚问,程颐的儿子程端中和程端彦随高宗南渡,分别居住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和池州(今安徽贵池),其他族人避乱四出,不知去向。程端中知六安(今属安徽) 军,英勇抵抗金兵,壮烈牺牲。程颢之长孙程端懿之子程昂,辗转迁至岭南,成为广东南海程氏始祖。其他程氏子弟多位居下僚,难有所为。南宋时期程颢和程颐兄弟所创立的理学呈现兴盛之势,这一程氏家族却逐渐衰落下去。(程有为,1944年10月生,河南洛宁人。研究员,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或与他人合著书籍1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委、省、院级课题11项,获得全国或省内奖励16项。参与并主持撰写《简明河南史》《河南 考试史》;其中,《河南通史》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总第54期)

北宋河南程氏与伊川程林(下)

河南省二程文化研究院 2021-12-02 09:44文章来源:《文化河南》

作者:程有为

伊川程林

一、伊川程林的由来及墓主
伊川程林是北宋河南程氏家族的墓地园林。它分为蔡家沟与府店两个墓区。蔡家沟墓区埋葬着河南程氏始祖程羽,其子程希振,其孙程适、程遹、程道五人的骸骨,系由京兆郡兴平县(今属陕西)迁葬于此地。程颐说:“始少师厌五代河北之多乱,徙葬少监于京兆之兴平,将谋居醴泉;及贵, 赐第于泰宁坊,遂再世居京师。嘉祐初,公卜葬祖考于伊川,始居河南。”①少师即太子少师,是程羽的赠官。少监即少府少监,是程俶的赠官。嘉祐初年(1056),程珦将其父祖迁葬伊川。此“伊川”指伊河川地,而非县名。程颐又说:明道“先生五世而上,居中山之博野。高祖赠太子少师,讳羽,太宗朝以辅翊功显,赐第于京师,居再世。曾祖而下,葬河南,今为河南人。”②此言“葬河南”即“葬河南府”,就是在葬在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市)境内,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由此可知,程氏家族祖茔原在定州博野(今属河北),五代时程羽曾任京兆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令, 鉴于河北战乱不已,将其父程俶迁葬于醴泉县南的京兆兴平。雍熙元年(984)程羽卒,大中祥符元年(1008)其子程希振卒,后来其孙程适、程遹、程道卒,均葬于此。北宋仁宗嘉祐初(1056),程珦等将其曾祖程羽、祖程希振、诸父程适、程遹、程道迁葬于伊川(今河南伊川县蔡家沟),遂居河南(今河南洛阳)。程颢曾说:程璠任洪州丰城县令秩满, “以谋葬其先世,求知河南伊阙县。秩满…… 知永安县,兼陵台令。”③迁葬应在程璠任伊阙县令时,伊阙县治所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古城村。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省洛阳县入河南,颖阳县为镇入登封,伊阙县为镇入伊阳。”④伊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四十八里旧县。可见程璠任伊阙县令应在熙宁三年(1070)以前。因此,迁葬发生在嘉祐初年(1056)也不无可能。

然程颐《改葬告少监文》又说:
惟元祐六年辛未二月癸卯,玄孙右承议郎权司管勾西京国子监轻车都尉赐绯鱼袋珫,谨遣侄颐就坟所,以酒肴之具,祭告于高祖少监,高祖母京兆太君段氏之灵。秦人之俗,以开发冢墓为事。近年以来,大评事、四评事墓继遭盗劫。少师墓亦尝有穴,固不知完否。苟不完矣,理当改厝。幸而尚完,异日之祸,不得不虑。今将改葬少师,而迁公丘封,使后人不知墓之所在,以图永安。谨具昭告,伏惟鉴飨!⑤由此可知,因北宋时关中地区兴起盗墓之风,程珦兄弟图谋将父祖坟墓迁至安全之地。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程珫派其侄程颐告祭于高祖程俶之墓茔,为坟墓安全,将曾祖程羽改葬伊川,而将高祖、高祖母之墓丘封迁移别处,使后人不知墓葬所在。关于迁葬的具体时间,前言宋仁宗嘉祐初年(1056),此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二者前后相距35年。究竟何年迁葬,仍待考。总之,程珦等曾祖程羽、祖程希振、父辈程適、程遹、程道五人骸骨迁至伊川蔡家沟茔地当在嘉祐初年(1056)或者元祐六年(1091)。文献记载的北宋河南府伊阙县神阴乡张留里,或河南府伊阳县神荫乡,或伊川先茔,都是指今河南伊川县城西府店的程氏祖茔。此茔地肇始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为文简公程琳卒后朝廷赐予的葬地。但文简公后裔后来并未埋葬于此,所葬者均为程颢、程颐的父辈和子女。府店祖茔的墓主入葬时间依次为:  1、程琳“以至和三年(1056)闰三月七日己丑薨于陈州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九。天子辍视朝二日,赠中书令,谥曰文简,以嘉祐二年(1057)九月十八日葬河南府伊阙县神阴乡张留里。”⑥其妻陈氏死后,“祔于河南伊阙县神阴乡定公之墓。”⑦2、程端悫,幼名邵公,程颢次子。“生于治平始元(1064)仲秋之四日,卒于熙宁首祀(1068)仲夏之四日,越三日,藏(葬)之于伊阳县神阴乡祖茔之东。”①3、程瑜,字叔宝,“暴疾终于京师,实嘉祐七年(1062)三月十八日也。”“熙宁二年(1069)八月丙申,公之从兄司农,葬公于河南府伊阳神阴乡先茔之次。”②4、程颢幼女澶娘“生于熙宁四年(1071) 季秋之丁未, 死于十年( 1077 ) 季夏之壬午。……澶娘既死七十五日,而葬于河南伊阳县神阴乡先茔之东,与其姊娇儿同兆。”③5、程璠,字仲韫。“公没,家人奉以从事。熙宁十年(1077)仲秋丙申,公兄司农葬公河南府伊阳县神阴乡,袝于先茔。”④6、程氏孝女(程颢之女),“其生以嘉祐辛丑(1061)九月庚戌,其卒以元丰乙丑(1085)二月丙寅,葬于伊川先茔之东,是年十月乙酉也。”⑤7 、程颢,字伯淳,“以疾终,元丰八年(1085)六月十五日也,享年五十有四。”“卜以今年十月乙酉,葬于伊川先茔。”⑥8、程珦,字伯温,“元祐五年(1090) 正月十三日,以疾终于西京国子监公舍。…… 享年八十有五。太师文彦博、西京留守韩公镇,今左丞苏公颂等九人,相继以共清节言于朝。诏赐帛二百匹,仍命有司供其葬事。以四月十五日葬于伊川先茔之次。”⑦又云:“元祐五年正月十三日己卯,以疾终于正寝,享年八十五。越三月孟夏庚戌望,葬于伊川先茔之次,上谷郡君袝焉。”⑧此墓为程珦与其妻侯氏合葬墓。9、程珫,字季聪,“公生于天圣元年(1023)四月壬寅,终于绍圣四年(1097)六月乙酉,历年七十有五。是年十月某日,葬于伊川,袝于茔。”⑨10、程颐,字正叔,“大观元年(1107) 九月庚午,卒于家,年七十有五。”⑩是时程颐被列入党人名单,无人敢来送葬,仅其弟子数人送葬。总之,府店墓区先后埋葬二程家族祖孙三代人,即程琳与陈氏、程珦与侯氏、程璠、程瑜、程珫七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程端悫、程氏孝女、娇儿、澶娘四人,总共13人。自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程颐入葬祖茔后不足20年,金兵攻陷东京开封,中原发生靖康之乱,北宋灭亡,二程家族流亡江南等地,不再有人入葬祖茔。但是范祖禹撰程琳次子程嗣   墓志铭说:“程氏自冀公以上,先葬郑墓,近水当徒。公即辞守郡,求为闲官,力营之。合族人之未葬者,凡十三丧,迁之伊阙,以自督役,寒暑不息。”“其先居中山博野,自文简公葬河南伊阙,今为河南人。” 程嗣将13族人具体迁葬何地,待考。

二、元明清三代程林的变迁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发生“靖康之乱”,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河南程氏子孙随之南渡江淮。女真人入主中原,河南府在金国统治之下。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南宋与蒙古国联兵灭金,中原归蒙元统治。(一)元明二代的三夫子墓祠蒙古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洛阳县令俞灼瞻谒二程墓下,见铭表尚存,而祠墓倾颓,顿生黍离之悲,恻然为文,刻于墓道碑阴。入元,程颐八代孙程德用由池州(今属安徽)复业河南,落户洛阳北乡三十里右故村, 后迁护家庄,守先祖坟墓。及至明代,洛阳县府店保的三程先生遗墓俱存,墓侧有祠。但历时滋久,洊罹兵火,隆起者平夷,壮伟者颓敝,坟园杂草丛生,满目萧然。明宣德六年(1431)春,宣宗诏令:“凡天下郡县有先圣先贤祠墓在者,在司宜以时修葺,母就于废。”是年秋,河南布政司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鉴行郡经洛阳,抵嵩县程氏故居,召见程颐十三代孙程子中,与他同前往洛阳县龙门南府店保的程氏墓所,捐己俸禄,倡议修葺三程夫子墓祠,河南郡守郯城(今属山东)人李骥及僚属无不响应,亦以俸钱共襄盛举。是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兴工,次年秋八月十一日告竣。封筑其兆域,建祠于东南数武。修祠堂、享殿、大门三间。大门题额曰:“三程先生茔”。门前逮旌孝坊。垣墉栋宇皆复旧规,封筑坚厚,树植繁密,凡所供设之器,莫不毕具。宣德九年(1434)十月十八日,荣禄大夫、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建安(今福建建瓯市)人杨荣撰《重修河南程氏三先生墓祠记》,刻于碑石,立于墓祠前。这是奉皇帝旨意而行,也是一次奠定规模的重要修葺。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伊川,崇祯九年(1636)明副总兵汤九州以三千人马与李自成战于九皋山下,全军覆没,三程夫子墓祠受到严重破坏。(二)清代的程氏三先生墓祠自明宣德年间,河南三程夫子祠墓重修之后,到清康熙年间又过二百多年,未闻重修者。于是丘陇荒秽,庙貌倾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六月,直隶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人闫兴邦任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思表章三程先生。但当时河南府守缺,无人可托付此事,其愿望未能实现。次年二月,新安人汪楫出任河南守,闫兴邦遂以重修三程先生墓祠嘱托,且俸以授。汪楫爽快答应,会同洛阳县令佟学翰前往考察规划,审垣墙,植松楸,举废坠,圮者以立,毁者以完。兴建享堂三间,东西厢房六间,大门一座,数月后告竣。汪楫遂向河南巡抚闫兴邦报告,并请撰文记其事。于是闫兴邦撰写《重修河南程氏三先生墓祠记》之文,镌刻于石,于康熙二十九年(1670)七月谷旦立于祠。雍正四年(1726)十一月,河南知府张汉重修程坟,并在墓前树碑。二三十年过去,墓祠多经风雨。呈现瓦垣碎颓、制度卑隘之象。乾隆十四年(1749), 知河南府事陈锡辂以广教化、美风俗,打算修葺明道、伊川两程夫子祠宇坟墓,遂与洛阳县令方有光商议,方有光表示赞同。于是动用公款银四百七十余两作为修缮费用,相其旧制,补其缺略,于当年六月十二日开工,次年六月十八日告竣。凡修缮享堂两楹,东西庑各两楹,大门一座;增建拜殿两楹,二门一东西角门及碑楼各二,八字墙二堵,围墙二百一十余丈。规模气象比以前大为完备。河南知府陈锡辂撰《重修两程夫子祠墓记》,洛阳方有光篆额,洛阳县丞章本仁书丹,刻之贞珉,是年八月上浣谷旦立于墓祠前。此后又数十年过去,祠宇倾颓,墙垣废坏。嘉庆十八年(1813),二程后裔程拟璋向洛阳县报告,请求修葺。县令魏襄一向尊崇二程夫子,态度积极。他得知当地惯例,本乡修理程林供具车辆人工获准优免杂派,以为令本乡自备料物兴修,较为允便,即檄文饬令十四乡指日兴工,限期完成。本乡绅民亦鸠工庀材,踊跃争先。不料当年岁荒民饥,修缮工程中辍,延至嘉祐二十二年(1617)方告竣工。祠墓、围墙革故鼎新,焕然改观。提督河南全省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史致俨撰写《重修三程夫子祠墓记》述其事之始末原由,知洛阳县事魏襄书丹、知洛阳县事王海观篆额,次年三月上浣谷旦立石于祠墓前。(三)民国以来的程园汉代以来,帝王高官的坟墓前多有寝园建筑,故坟地亦称陵寝或墓园。民国以来,程氏三夫子墓祠占地40余亩,人们称之为程园。1982年6月和1983年10月,国家拨款对程园祠墓围墙进行维修加固,划出保护范围树立标志木桩建立保护小组,加以保护。1987年12月30日,程园首期修建工程破士动工。程园山门位于墓园南侧,始建于1987年,是一座飞檐挑角歇山顶仿古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门楼面南居中,楼项有正脊、乘脊和抢脊,脊下梁栋之上雕有五彩缤纷的滚龙、奇兽,姿态各异。门额悬挂“程园”匾额,黑底金字,体态苍劲雄浑,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门前阶下左右安放一对石狮,高2.5米,威风凛凛。墓祠位于园内南侧,始建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987年和2004年进行过两次的重修,迄今较为完好。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地面芳草凄凄。有明清至现代碑刻多通,主要是重修墓祠记碑。后院有祠堂和东西厢房各三间。祠堂门额上悬仿制的清慈禧太后题“希蹤颜孟”匾额,堂内正中有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珦塑像,正襟危坐,形象逼真。塑像上方悬挂清乾隆皇帝题赠的“学达性天”匾额,左右两侧柱上挂木刻楹联一幅,上联为“自古汉唐无双士”,下联为: “于今伊洛第一家”,字体娟秀。次内东西山墙上有关于二程夫子生平、学说的文字简介。程园内神道在墓冢东南方,是条1米多宽的砖铺小道,由幕冢和墓祠呈西北、东南方向连通。1987 年程园建成后,神道显得狭窄,且与墓冢、墓祠不相协调适宜。2003 年县文物主管部门请省市相关专家对神道重新进行规划。次年县政府依照规划对神道进行重新铺筑。新神道在墓冢正南,北与祭拜广场相连,南与祠院西门甬道相通,长40米,宽9米,路面由优质青石板材铺砌。神道两侧对应排列着7对石象生, 由程氏后裔河南西峡县程武超捐赠。祭拜广场在墓冢正南方,北依墓冢,南通神道,为一土坡草地。2004年新建祭拜广场。长25米,宽20米,地面大部分用仿古青石板材铺砌,临近墓冢部分用植草砖硬化绿化,两侧排列古代留存的翁仲、象生。园内宋代栽植翠柏3000多株,现存537 株,纵横成行,苍翠蓊郁。树龄最长者900余年,树干最粗者周围2米以上。2003年,伊川县人民政府斥资100万元修建,修建程园山门外的广场。广场略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由石坊、凉亭、绿地、花带、曲径和广场组成。石坊是程园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风格独特,雄伟壮观。石坊两侧石柱上镶有两副楹联;其内一副是“千载先贤立雪允称传道誉,二程遗韵临风依旧读书声。”其外一副为 “一代宗师承前启后开儒派新境,万物在理道统相传展洛学高风。” 次年又斥资50多万元对程园进行修建。是年10月16日,面貌一新的程园对游人开放。

程林——一个安葬圣贤的地方这时的程园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仍显得局促、简陋,难以与二程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相匹配。(四)新扩建的二程文化园21世纪初,兴亚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二程裔孙程道兴先生决定慷慨解囊,出巨资扩建程氏墓祠。伊川县委、政府大力支持,划拨建设用地300多亩,鼎力相助,配合默契。程道兴先生投入3亿多资金,工程经过规划设计、施工、布展几个阶段,于2011年清明节正式开工,2017年清明节告竣,前后历时十余年。新落成的园林分为兆域、祠庙、书院三区,又有林地、广场,共占地一万多亩,统称二程文化园,其规制、气象远非以前的墓祠所能比拟。墓园神道平直,翁仲夹列,松柏郁葱,安静肃穆;祠庙殿宇宏伟,雕梁画栋,碑碣林立, 繚以垣墉;书院斋舍相峙,经阁高耸,讲堂宽敞,堪讲学育才。新落成的二程文化园建筑美轮美奂,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处不可多见的文化景观,不惟为各地程氏宗亲寻根祭祖之所,亦是广大民众追思先哲、体验理学之地,可为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一定作用。 (程有为,1944年10月生,河南洛宁人。研究员,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独著或与他人合著书籍1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委、省、院级课题11项,获得全国或省内奖励16项。参与并主持撰写《简明河南史》《河南 考试史》;其中,《河南通史》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总第55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