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高才:程朱理学鼻祖程颢、程颐之少年本事(视频)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上:裴高才与旅美学者、程颐后裔程德祥在双凤亭;下为电视访谈节选


下:著名翻译家、诗人绿原为裴高才《程颢程颐传》题词

上:裴高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周易学会理事、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在宋学国际论坛上介绍《程颢程颐传》;下:冯天瑜(左)在王国维书赠条幅前与裴高才谈二程。

上图为裴高才在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

     编者按:丙申阳春,受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荆楚文库》总编辑冯天瑜先生,以及编辑部主任周百义兄之命,作为首部二程传记文学——《程颢程颐传》(裴高才著,2007初版,2014再版),笔者拟就《程颢、程颐与黄陂本事考》一文,交由《荆楚文库》编委会专家讨论,形成共识:将程颢、程颐(世称“二程”或“二程夫子”)的相关文献与方志史料,收入湖北的“四库全书”——《荆楚文库》,实现了二程“回家”的夙愿。丁酉夏日,笔者赴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度假,又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老社长程步涛与宁夏、山东老作家慕岳、宋曰家诸公,谈及程氏图腾与“程”姓的来历,不禁思绪万千,特自即日起,首次《荆楚文库》刊发之电子版陆续连载,以飨诸君。

上:2017首批中国作家聚首北戴河创作之家;下为作者与慕岳、宋曰家二公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陪世界程氏宗亲会名誉会长程一恒博士,一边

诵先哲程颢名传千古的哲理诗《春日偶成》(《千家诗》卷首),一边观瞻纪念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的“中国名亭”——双凤亭的清代石碑,不禁浮想联翩。我介绍说,原籍河南的旅美学者、程颐直系二十九世孙程德祥,亦数次来此拜谒。而且德祥先生在赠其主译的英国汉学家葛瑞汉之《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及《二程遗书》时,以中肯的口吻对我说:“黄陂为二程第一故里,毋庸置疑!”

祖孙三代,深耕黄陂

二程兄弟的先祖生活于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二程又为何生长于长江流域的湖北黄陂呢?

二程的四传弟子、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作了明确回答:“齐安,在江淮间,最为穷僻。……河南两程夫子,则亦生于此邦……。盖天圣中,洛人大中大夫公程珦,初任为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1]上文中的“齐安”即指黄州府,辖黄陂、黄冈、麻城三县。因在唐天宝元年(724年),黄州曾改为齐安郡,宋朝又恢复黄州建制,先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西路。而文中的“河南”并非现在的行政区划河南省,而是指河南府之府治洛阳。这就是说,二程之所以生于黄州府黄陂县,是因为其父程珦曾在黄陂担任过县尉,因此在陂安家落户。

那么,程珦又是怎样来到黄陂的呢?这得从二程的高祖程羽(字冲远)说起。程羽原居中山(今河北定州)博野(今河北蠡县),在京师开封做官后,不久便把家小接到此。据元代丞相脱脱帖木儿等著述的《宋史》记载,五代后晋时期,程羽少年聪明好学,能属文。于后晋天福年间(936年),擢进士第,授山东阳谷县主簿。此后,他携家眷走南闯北,历任(山西)虞乡县、(陕西)醴泉县、(成都)新都县县令,政绩显著。赵匡胤称帝后,程羽成为宋太祖手下的一员将领,随赵氏南征北战。开宝元年(968年),程羽被遴选为两使判官。当他应召进宫回答赵匡胤提问时,对答如流,语惊四座,甚得赵匡胤赏识,即被擢升为主管天下文章与著作的官吏——著作郎。复外放到陕西一带主持地方大计,出任兴州与兴元知州。接着,程羽奉命回京师开封任职,以知州官衔行使开封府判官职责。二程的曾祖父程希振因此从深州陆泽迁往开封,在十年寒窗取得功名之后,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逝世。程希振死后,葬于河南府治洛阳,全家因此再迁洛阳。程希振配崔氏,生育了三个儿子程适、程遹和程道。长子程适,后赐同学究出身,生育了程琳姊弟。

明嘉靖三十五年至清代同治十年的《黄陂县志》中均记载,在宋太平兴国年中期(约980年),程希振次子程遹,被朝廷任命为黄陂县令。在着知黄陂县事期间,程遹不仅勤政为民,还佳偶天成,娶毗邻黄陂的孝感县凤凰台女子张氏为妻。只是,他们夫妇在黄陂生儿育女后,程遹不幸在任上殉职,被朝廷追赠为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膝下有四个儿子程珦、程璠、程琉、程瑜,年幼不能还洛,均留住黄陂县城生活。《中国通史》是这样描述的: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两人相差一岁。世称颢为‘大程’,颐为‘小程’,合称‘二程’。祖籍为安徽徽县,五世祖居中山博野,高祖程羽在宋初,官至兵部侍郎,太宗朝为三司使。曾祖程希振为尚书虞部员外郎等,死后葬河南伊川,并迁家河南(今洛阳),遂为河南人。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以世家的荫庇为官,为黄州黄陂尉……”[2]

程珦(1006-1090),原名程温,字君玉,后更字为伯温。于其父治黄陂县时生于黄陂。成人后,他先以世家的荫庇,谋得一份闲差——主管祭天地的“郊社斋郎”。宋仁宗赵祯录用旧臣后裔时,才授以黄州府黄陂县主管军事与治安的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副县级公安局长。程珦由此得到了晋升机会,此后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吏,官至大中大夫。有元代官方正史——《宋史》为证: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高祖羽,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录旧臣后,以为黄陂尉。……珦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唯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左右使令之人,无日不察其饥饱寒燠。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之子孙。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得奉禄,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寡居,奉养甚至。从女兄既适人而丧其夫,珦迎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时官小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文彦博、苏颂等九人表其清节,诏赐帛二百,官给其葬。”[3]

上文的意思是说,程珦祖父程羽、父亲程遹和堂兄程琳等曾经都是朝廷高官,再加上程珦秉承祖训,忠孝传家,颇有口碑,朝廷先后五次颁发《任子令》,保举程珦的儿子做官。在黄陂赋闲的程珦看到几个弟弟、伯父与叔父的儿孙赋闲在家,便以自己的儿子年幼为由,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弟弟和堂兄弟及其侄儿。程珦的弟弟程璠、程瑜就是因堂兄程琳的荫庇而当官的,程璠自16岁走马上任,后官至比部郎中,赐五品服。程瑜则先后任荆南监利尉、知汝州龙兴县事、殿中丞等职。

古时候,受男尊女卑的影响,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嫁出去的姑娘,如泼出去的水”。但程珦却不以为然,不论男女他都平等对待。哪怕是家族中失去了父亲的外甥女或外孙女,他也要竭尽全力加以抚养,为县民所称颂。程珦有一个堂姐,出嫁后刚刚生育了外甥,哪知一场疾病却突然夺去了堂姐夫年轻的生命。鉴于堂姐家境贫寒,生活难以为继,程珦在征求对方家长意见后,便把她接回黄陂,视外甥如同自己的子侄一样,把外甥教育成人。

与此同时,程珦扶困济贫,在县城颇有美名。他不仅将自己的俸禄,接济一些穷亲戚,而且对于那些惨遭天灾人祸的百姓,他也竭尽全力地帮助,被当地百姓称为大善人。程珦虽然官居县尉,系全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由于他要养活程氏家族数十口人,而他的俸禄只相当于程遹追认官职的十分之一,仅是一县之长的五分之三,如此杯水车薪,使他不免债台高筑。正值此时,程珦克己为义的事迹不胫而走,竟被到南方视察水灾的两任宰相文彦博知道了,他一回到京师,便联合官至刑部尚书与吏部尚书的著名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等九名高官,上表皇上,赞其清节。皇帝得奏后,立即颁诏,赐帛二百,并责令官府补助了一笔葬事费用。程珦这才还清了债务,一时传为佳话。

二程兄弟是程珦任黄陂县尉时生长于黄陂的。即程颢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公元1032年)正月十五日子时,生于淮南西路黄州府黄陂县城西草庙巷(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文教巷)程乡坊思贤堂,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次年八月中秋节程颐于程乡坊出生,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4]

注释:

[1](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校注.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二十七之列传第一百八十六之道学。

[4]《山东东阿程氏家谱》;(清)《黄陂县志》[Z]卷七之《二程志》,同治十年:131。

相关链接

裴高才:双凤亭前话二程(图文、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