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荡四百年修订版(350)风云突变(附音频)

 沉映香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点击此处,边看边听
公元512年正月二十五,元恪以车骑大将军尚书令高肇为司徒,清河王元怿为司空,广平王元怀进号骠骑大将军,加仪同三司。
高肇虽然位登三司,但因为失去了尚书令的要职,心里很不痛快,郁闷之情溢于言表,见者无不嗤笑。
元怿和元怀都是元恪的弟弟,属于新一代宗室,都非常年轻。
元怿颇有才学,朝野声望也不错,有鉴于元勰无罪而被杀,借侍宴机会对高肇道:“天子兄弟能有几人,差不多被翦除殆尽了!过去王莽是个秃头,凭借国舅的地位篡夺汉室天下。你也是个驼背,恐怕也会成为祸乱之端。”高肇敢怒不敢言。
不久,天下大旱,高肇擅自重新审理囚徒,想以此收买人心。
元怿忍不住向元恪进言道:“季氏超越名分在泰山祭祀,孔子对此非常愤慨。减少膳食之费,重新审理囚徙,这都是陛下的事,现在却让司徒去做了,这哪里是为人臣的本分呢?明君失之于上,奸臣窃之于下,祸根就在这里。”元恪笑而不应,对高肇信任不减。
十月十八,元恪立皇子元诩为太子,生母胡充华升为贵嫔,开了不杀其母的先例,又让尚书右仆射郭祚兼任太子少师。
不杀太子生母,本是一大善举,却在无意中给北魏带来无尽灾难。
郭祚出身官宦世家,是曹魏名将郭淮之弟郭亮的七世孙,他为官清正,忠心侍君,做事勤勉,深得元宏赏识,授官黄门侍郎,成为元宏汉化改革的得力干将。
郭祚晚年愈加谨慎练达,且能审时度势,因此深得元恪宠信,迁尚书左仆射,参与朝中大事。能被选为太子少师,足见元恪对他的信任。
公元513年,元恪临幸东宫,以中书监崔光为太子少傅,命元诩向他下拜。崔光辞不敢当,元恪不许,坚持让元诩下拜。
元诩面向南拜了两次后,詹事王显请求允许他跟随太子一起拜,于是东宫僚属一起下拜。崔光北向而立,不敢答礼。
元恪为何要如此礼遇崔光呢?一来因他出身清河崔氏,顶级门第,二来因他是北魏的文坛领袖,文采和学识都是当世一流。
是年五月,寿阳久雨成灾,大水入城,房舍全被淹没。北魏扬州刺史李崇指挥军队在城墙上抗洪,水继续往上涨,又命士兵乘船爬到女墙上,城墙只差两板宽没有被淹。
将佐们劝李崇放弃寿阳而保北山,李崇道:“我受朝廷之命镇守一方,由于仁德不足而使天降大灾。淮南万里之地,安危系于我一身,我若离开,百姓就会瓦解奔散,扬州恐怕就不复我国所有了。我岂能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有愧于不顾一已之安危而宿于堤上的前贤王尊呢!我只是怜悯这里的士民要与我同死,所以让他们扎筏子去求一条生路,我一定要与这座城同生共死,请各位不要再说了!”
扬州治中裴绚带领城南民众数千家划船往南逃跑,到高地上避水,他以为李崇一定回北方去了,便自称豫州刺史,同别驾郑祖起等人送人质到南梁请求投降,马仙琕派兵前去接应。
听说裴绚叛变,但不测虚实,李崇便派封国侍郎韩方兴单人乘船去召裴绚,裴绚知道李崇还在此地,怅然悔恨,但木已成舟无可挽回,对韩方兴道:“日前因大水引起颠沛流离,我受众人推举方有此举。现在大计已成,无可追回,恐怕这里的百姓已经不是大人治下的百姓了,官吏也不是大人手下的官吏了,希望大人早日回去,不要冒犯我的将士。”
李崇派堂弟宁朔将军李神等人率领水军讨伐裴绚,裴绚战败,李神追击,占领了他的营盘。
裴绚逃跑后被村民抓获,押送至尉升湖时,裴绚道:“我有何脸面见李公呢!”于是投水而死,郑祖起等人都伏法被诛。
洪水退后,李崇上表朝廷请求解除自己刺史的职位,元恪不准。
李崇为人深沉宽厚,有谋略,深得士庶之心,他在寿春十年,经常养着几千壮士,外敌来犯无不被摧破,南梁人称其为卧虎。
为了夺回寿阳,萧衍曾多次设反间计使北魏朝廷对李崇产生怀疑,又授予他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儿子都封为县侯。
然而,元恪深知李崇忠诚不二,对他没有丝毫怀疑。
如果将张稷、沈约和李崇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出人才对一个政权,特别是边境的重要性,但李崇毕竟只能守卫一方,不能统领全局,北魏如今的颓势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力挽狂澜的。
这一年,北魏恒、肆二州接连发生地震,山发出鸣啸之声,持续了一年多,民众被埋压死伤的特别多。
按照古代天人感应的说法,天地有异常,预示着人事将发生巨变。很快,北魏将迎来一场风暴,彻底动摇这个已经强盛一百多年的王朝。
王足入侵南梁时,萧衍命宁州刺史李略抵抗,许诺事平之后以他为益州刺史。王足撤退后,萧衍却没有遵守承诺,李略颇有怨念,生出反叛之心,萧衍杀了他。李略的侄子李苗愤而投奔北魏,步兵校尉淳于诞曾任益州主簿,也从汉中投奔北魏,两人一起游说元恪攻取蜀地,并献计献策,元恪深信不疑。
公元514年冬,元恪以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统率步骑十五万入侵益州,又命益州刺史傅竖眼出巴郡之北,梁州刺史羊祉兵发涪城,安西将军奚康生兵发绵竹,抚军将军甄琛兵发剑阁,以中护军元遥为征南将军,让他镇遏梁、楚,牵制南梁主力。
游肇劝谏道:“我国连年水涝旱灾,百姓不宜再劳役。过去开拓疆域都因城主归降,所以有征而无战。现在出谋划策的人真伪难辨,或者是因为他们对梁朝有怨气,借我们出气,所以不可全信。蜀地险隘,镇戍没有疏漏,怎能听信他人的一番浮言就轻易地出动大军呢?”
元恪不听,又以淳于诞为骁骑将军,李苗代理龙骧将军,两人都兼任向导统军,继续进犯益州。
对于高肇来说,这是他第一次领兵出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他能一举拿下益州,朝中威望将无以复加。然而,老天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他前脚刚离开,靠山元恪后脚轰然倒塌。
公元515年正月初十,元恪突患重病。正月十三,元恪在式乾殿驾崩,年仅三十二岁。
当天夜里,崔光、王显和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中庶子侯刚等人从东宫迎接太子元诩来到显阳殿。
侯刚本出身寒微,因善于烹调受到元恪的宠信,历任游击将军、城门校尉、武卫将军、右卫大将军,领太子中庶子。
此时的局面非常微妙,元诩并非高皇后所生,一旦他顺利继位,高皇后以及高肇的地位难免会出现动摇,作为高肇的盟友,王显必须为高皇后争取更大权力,最好是能够临朝称制。
所以,王显想等天亮后再为元诩举行登基仪式,崔光反对道:“国家不可一日无主,为何要等到天亮呢?”王显道:“必须报告皇后。”
崔光义正辞严道:“皇帝驾崩,太子即位,国之常典,为何要等皇后旨令!”王显无言以对。
于是,崔光等人请求元诩停止哭泣,由他捧着策书献上印玺和绶带,元诩跪接,然后穿上礼服,走上太极殿,即皇帝位。
得知元恪已死,高皇后想以旧制之名杀掉元诩的生母胡贵嫔,中给事刘腾连忙把件事告诉了侯刚,侯刚又告诉了于忠。
于忠向崔光请教计策,崔光让他将胡贵嫔搬到别的住所,严加守卫。因为这件事,胡贵嫔对他们深怀感激之情,尤其是刘腾,备受宠信。
刘腾因幼时受到株连受刑入宫,起家小黄门,转中黄门,因揭发元恂谋反的冯废后的奸情,迁冗从仆射,拜大长秋。当高皇后和胡贵嫔宫斗之时,他站在了胡贵嫔一边,还拉拢了于忠和侯刚。
高肇大权独揽时,特别忌恨宗室中有名望者,太子太傅任城王元澄多次被他诋毁陷害,为了自保,他被迫整天纵酒装疯,不参与朝政。
此时,高肇统兵在外,于忠和门下省的官员商议,由于元诩年幼,不能亲自执政,建议让太保高阳王元雍住进西柏堂处理政务,并以元澄为尚书令,总百揆,上奏高皇后,请她用手书授职。
元雍是元宏的弟弟,元诩的叔祖父,地位虽尊贵,才能却相当平庸。
王显一向受元恪宠信,凭借权势滥施淫威,遭众人忌恨,他担心不被元澄等人所容,就和中常侍孙伏连等人密谋停止门下省的奏议,伪造高皇后的命令,让高肇录尚书事,以王显和勃海公高猛等人同为侍中。
于忠等人听说后,当机立断,以服侍元恪治疗无效的罪名,将王显抓入监牢,剥夺他的爵位和官职。被抓时,王显大声喊冤,直阁用刀环猛击他的腋下,然后送到右卫府,当夜伤重而死。
正月十六,北魏朝廷下令批准门下省的奏议,百官各安其职,听命于元雍和元澄,朝野内外都心悦诚服。
如今,最大的变数全在高肇身上,他坐拥十五万强兵,甘愿接受如今之局面吗?没有人敢给出明确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