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供给主体。着力推动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对前后科技等领军企业的支持,做好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动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加快推动餐饮、住宿等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帮助企业运用和融入“互联网+”,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倒逼工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积极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带动资阳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拥有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企业,推动产生源源不断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供给。 (二)着力打造资阳品牌,提升市场供给质量。保护和传承中华老字号,健全特色商品推进和流通渠道,做大做强品质消费。统筹开展“资阳产品全国行”、“资阳企业丝路行”活动,全力搭建国际国内两大平台,不断拓宽资阳产品流通市场,为繁荣资阳消费、促进产品销售、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现代流通体系,提升市场供给效率。引导全市商业业态合理设置,规范业态发展。继续推进城区农贸市场等基础商贸设施改造升级,着力推动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业态,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整合社区商业资源,建设社区便民店,扩大“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辐射半径。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电商服务、物流配送、产品支撑、人才培养4大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畅通畅优城乡流通渠道。落实物流发展规划,实施省级现代物流试点示范项目,推进物流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大进大出、大集大散”的现代物流格局。 (四)维护改善市场秩序,优化社会供给环境。加强特许经营、典当、拍卖、单用途预付卡等领域监管,着力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推进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等,维护和形成好的市场秩序。稳定猪肉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完善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等市场预警体系,并定期会商,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生产。推进建设资阳商务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