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争锋录 ——宋辽夏金元 序言 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在代表着当时世界最高文明的太平洋西岸的华夏大地上,上演了一出五国争锋的历史大戏。 这场大戏里英雄辈出,元昊宋祖,完颜兀术。 这场大戏里角色众多,女真党项,蒙古契丹。 这场大戏里战乱连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这场大戏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岳母刺字,杯撒释兵权。 这场大戏里的话题令人津津乐道,烛影斧声,狸猫换太子。 汴京城里的繁华街道,西湖前的黄莺垂柳,贺兰山顶的皑皑白雪,采石矶下的滔滔江水,陈桥驿里的凌空双日,零丁洋上的寥落晨星,都见证了这场凭金戈铁马起家,驿灰飞烟灭告终的历史大戏。 从宋辽金夏元的混战争锋到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这场大戏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大的疆域,更杂的人种,更丰富的文化,更复杂的政府。 可再怎么去评说也还是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细细回味这场大戏,你也会发现皇帝老儿和平民百姓的最高理想和最低要求有时竟出奇的一致,无非是:能“酣睡于卧榻”而已。 前奏:帝国的碎片(上) 让我们把视角转向唐末。 这时的大唐帝国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昌盛,安史之乱让其元气大伤的同时更留下了藩镇割据的大毒瘤,朝廷上大臣们朋比为奸,结党私营,提拔的干部能力再好也得先看他站队时站哪边,几个已是“非常男女”的大臣官时不时跳出来闹事,再加上黄巢起义军的沉重一击,中央政府已是名存实亡。 各地藩镇趁机扩充实力竞相开展军备大竞赛。你招兵,我买马。你积粮,我筑墙。你拜将,我封王。你打我,我打你。谁也不把长安的那个傀儡放在眼里。这年头皇帝的巴巴它不好使,有枪杆子才是爷。 到了公元907年,控制中原地区的四镇节度使朱温看见唐哀帝李祝心里就咯歪的慌,于是一脚把他踹开,都汴京,国号梁,自己当了皇上。 自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彻底不复存在,留下的是破碎的山河,是崩溃的财政,是饥荒、战乱、赤地千里…… 面对这个烂摊子,来自于宋州的朱三(朱温)却没什么作为,当上皇帝钻了女人们的温柔乡,荒淫无度,连自己的儿媳们也不放过,五年后就被自己的三儿子朱友珪用大刀咔嚓了,这朱友珪皇帝宝座还没坐稳也被弟弟朱友贞咔嚓了。 古代像这种为争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现象并不少,但这个时期尤其多。手握重兵的武将弑君自立更是家常便饭。于是乎,短短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先后更替,历经八姓一十四君,南方更是先后或并行出现了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加上今山西一带的北汉,共计十国,史称“五代十国”。华夏的大版图被人为地割成了数十个碎片。 各方军阀势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谁也不甘示弱,然而就在中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北方的一个民族已经悄然兴起…… 前奏:帝国的碎片(中) 公元389年,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为鲜卑拓拔氏北魏所败,北柔然退至外兴安岭,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流域,逐渐形成契丹族(这柔然部可真不简单,竟是蒙古人与契丹人共同的祖先,柔然这一退也使得北方的草原有了真正的主人)。 契丹在唐初形成部落联盟,其对唐屡叛屡归,朝贡、入仕、做买卖、掳掠不定。是个让大唐想起来脑瓜仁都疼的刺头儿。后来唐玄宗为防范契丹专门设立了范阳、平卢两节度使,重用胡人安禄山(没想到,让大唐一蹶不振的安史之乱竟由此而起,晕.......)。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衰落。自顾尚且不暇,更不要说管周边的少数民族了,契丹得以迅速发展。唐朝末年,契丹的联盟盟主是痕德堇可汗,这是个典型的软蛋。在跟独霸幽州的刘守光父子争夺中一点骨气都没有。有一次痕德堇可汗的儿子被刘氏俘虏,他马上向刘氏贡献马匹希望能将他儿子赎回来,在遭到拒绝后,又送了大量财物乞求刘氏与他结盟。刘氏父子也甚为猖狂,每年在秋霜过后就把契丹的牧地草场烧个精光,契丹的牲畜大部分都被活活地饿死。痕德堇可汗反而又贡献了大批良马企求刘认恭给新的牧地(晕,真不知道他是否明白“契丹”二字的意思,枉是契丹可汗)。 这样的软蛋自然引起了民愤,更何况依照契丹风俗,必须要有“德行功业”的人才能担当联盟盟主。(时代已经在召唤,已经成形的契丹民族需要有一位英雄站出来领导他们) 公元907年,经部落选举,被认为有“德行功业”的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八部首领。这耶律阿保机可真不同凡响,刚出生时,体大如三岁小儿,才出母胎就会爬行。三个月后就能站立行走,开口说话,自称有神人护佑,具有未卜先知的特殊功能。成人后,身高九尺,力大过人,能拉开三百斤的强弓。痕德堇可汗当政时便崭露头角,内安契丹各部,外御室韦于蹶,为族人敬重。在当选最高领袖后,他更是如鱼得水,大展雄图。 公元916年,辽太祖建立契丹国,自称天皇帝。废氏族选举,确皇权世袭。兴皇都,创文字,掠汉地,征突厥,败回鹘,灭渤海,最后病死在了征战途中。耶律阿保机一生文治武功,为辽国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奏:帝国的碎片(下) 耶律阿保机平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耶律李胡。 大儿子耶律倍聪明好学,知礼懂制,多才多艺,作诗绘画、医道阴阳、音乐书法无不精通,被立为太子。次子耶律德光,为人勇武,战功显著,是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三子耶律李胡,性情暴躁,喜好杀人,然最为皇后溺爱。 三个儿子各有各自的优势,阿保机虽立耶律倍为太子,但对耶律德光也甚为喜爱。 为了积累太子的执政经验,公元926年,阿保机在攻灭渤海后改其地为东丹国,立太子为东丹王。阿保机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客观上使太子僻处一隅,给耶律德光提供了掌握全国权力的机会。果不其然,在阿保机死后,天下兵马大元帅 耶律德光由于握有军事实权,无人能与之抗衡。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无力改变大局,虽宠三子也只好声明想让耶律德光继承皇位。 太子见大势已去,也做了个人情表示支持耶律德光。于是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 扫清东西方敌人的大辽国早把目光投向了混战中的中原大地,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正当耶律德光苦思冥想而不得入主中原之法时,肥羊却自动地送到了嘴边。 后唐刚夺得帝位的李从珂怎么看镇守晋阳手握重兵的石敬瑭都不顺眼,怕石敬瑭有一天会起兵反叛自己,想把他除掉。石敬瑭走投无路便决定反叛(这李从珂也是够呛,他自己是反叛起家别人谁也不信这可倒好,石敬瑭不想反也没法了)。 石敬瑭反是反了可怎么对付前来围剿的国军又成了大问题了,这时洛阳人桑唯翰给他出主意说让他奉契丹国主为主,万一有事向契丹求救就好了。石敬瑭一想这主意不错,既省力又保险。可能是他盼救兵的心情太迫切了,在他给契丹的奏章中声明要以儿子的身份侍奉耶律德光。事实上,这时的石敬瑭四十七岁,而耶律德光只有三十七岁。还承诺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我想石敬瑭低头称儿可能是因为这孩子缺少父爱吧.......石敬瑭肯定深深的理解了有奶便是娘这句话的含义。) 耶律德光收到奏折后乐了,收个大儿子,还能占土地何乐而不为啊。于是马上挥军南下,不仅帮石敬瑭解了围,还把后唐军包围了,然后又让石敬瑭当了皇帝(契丹公司办事真是周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石敬瑭也没含糊,马上将幽云十六州献给了“父皇”,并允诺每年给契丹进贡绸缎三十万匹。 这笔看似皆大欢喜的买卖却让后世的中原王朝叫苦不迭,中原王朝因为失去了对幽云十六州的控制,北方屏障皆失,契丹铁骑得以长驱直入,以至于宋太祖连做梦都想收复这块失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