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浼,元绩次子,义城谱作“中浼”,字宗展。宋乾德四年(为南唐中兴四年)丙寅生(966),任兵马副使。公承祖父宦业,不恋桑梓,飘然远出,择居形胜,创业桐冈,为吉水黄氏太祖。德配刘,世谱作李氏,相夫开辟荆榛,立久大之规,家声所由益振也。没葬吉水十六都富源口飞鹅投水形荄穴丑山未向兼癸丁。子六。配:刘氏,宋开宝元年戊辰生(968),没葬高岐岭象形牙关穴乙辛向(见吉水谱)。生简,余另派。
据民国辛酉年敦伦堂修的《湖南宁乡双观黄氏五修族谱》卷1第14页《吉水黄氏世谱》记载:
桐罔君浼(字宗展,生宋乾德四年为南唐中兴四年,夫人刘氏,生开宝元年为唐中兴十一年),承祖父宦业,不恋桑梓,飘然远出,择居形胜,创业桐冈,为吉水黄氏太祖(见《吉水谱》,桐冈考详释例。案君迁桐冈当在在宋太宗、真宗之世,或犹晦甫先世以占田艰阻而迁,或吏部君以南唐降宋,耻为宋臣,君承父志迁辟地而别籍吉水也。《义城谱》误以为君迁乐安之同福,盖称“吉安”为“乐安”,误“桐冈”为“同福”耳。《吉水谱》葬吉水十六都富源口飞鹅投水形未向兼丁,夫人刘氏葬高岐岭象形辛向,又称夫人辅君开辟荆榛,立久大之规)。子六策、简。
据清同治9年修的《湖南黄氏祠馆记略》卷1《世系提纲 中孚公房世系》第41页记载:
四世:中浼,元绩长子,娶李氏。居抚州之乐安同福。子简、策。
巽,暠公之子,没葬马头岭,子三。配:胡氏,没葬长湖壬山丙向,生仁概、遇和、遘,均另派。
中孚,元绩长子,世谱作次子,子一。配:李氏,生朝奉。义城谱“中孚”二子,济、清。
晏,元绩三子,义城谱作“中晏”,没葬黄家湖头,子一。配:吴氏,生廉。
中理,元吉长子,赠光禄卿。始筑书馆于樱桃、洞芝台两馆,学者常数十百人,诸子多以学问文章知名,黄氏于斯为盛,子五。配:戴氏,世谱作何氏,封仙游县君,合葬双井,生茂宗、滋、湜、淳、涣(均见《山谷和叔墓碣》)。
中顺,元吉次子,世谱作中华,赠少卿,子三。配:何氏,生灏、浃、注。
中雅,元吉三子,官大理寺评事,子二。配:魏氏,生渭、浚。
据清同治9年修的《湖南黄氏祠馆记略》卷1《世系提纲 中孚公房世系》第1页记载:
一世:中孚,唐肃宗至德中为兵马副使,節度军頭官,論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被斥避地吉州,因家焉(见明刘方兴撰《仙居寺墓碑记》)。子文。
据湖南长乐地区光绪2年编修的《湖南黄氏世谱》(2册5卷)卷4之《世系提纲》第8页记载:
一世,黄中孚,唐肃宗至德中为兵马副使,節度军头官。论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被斥避地吉州,因家焉(见明刘方兴撰《仙居寺墓碑记》。子文。
据福建漳州地区民国25年编修的《墨溪黄氏五修族谱》(9册6卷首上中下卷)之《庐陵义城本支齿录》第1页记载:
始祖:中孚公,其先浙人,唐兵马司,正节度使。宝应元年,因劾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谪吉州,因家焉。孚生文,文又生梗、楠、杞、梓。
博主按:《湖南黄氏祠馆记略》、《湖南黄氏世谱》和《墨溪黄氏五修族谱》中关于中孚公的事迹皆不足信,原因如下:
李辅国(704年-762年),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静忠少时为宦官高力士的仆役,四十岁以后开始掌闲厩,后入侍太子李亨。程元振(?—764年),唐肃宗、代宗时宦官。与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是为代宗,官至骠骑将军。宝应元年(762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谋夺辅国权,代宗遂罢免辅国所有官职,以元振代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不久遣人将辅国刺死。
而在元佑八年(1093年)五月为叔父黃廉(字夷仲)撰写的《叔父给事行状》、十二月为叔父黃育(字和叔)撰写的《和叔墓碣》以及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写于衡阳的《赠益阳成之主簿》诗引中,黄庭坚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分宁黄氏的世系关系:
黄玘——黄瞻-—黄元绩——黄中孚
黄元吉——黄中理——黄 湜——黄庶——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与黄中孚仅四代,就算每代均50岁生子,黄中孚最早也是公元850年后出生,显然,是不可能与李辅国、程元振时代有交叉的,也不可能为唐肃宗臣。
经历了晚唐、五代十国的战乱,在政治、经济地位无法长期确保的情况下,宋代不少家族认识到文化教育是保持一个家族立于不败的重要途径。
宋代文学家族的文化教育主要包括图书积累和嗜学、博学风气的培养,以及对后代文学创作才能的发现植护等。拥有丰富的藏书,不仅能为子弟接受教育、饱读诗书提供优越的资源,还有益于培养家族中浓厚的文化气氛和读书意识,使家族成员易于在科第和文学上获得成功,从而保持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据统计,宋代私人藏书万卷以上的超过二百家,可见此风之盛。〔1〕
如此众多的私人藏书,大都是家族成员世代累积而成的,不少藏书家族都是著名的文化或文学家族。一代文宗欧阳修“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文忠集》卷44),其四子--发、奕、棐、辩皆秉承家学,各有建树。
分宁黄氏,元吉(庭坚高祖)“买田聚书,长雄一县”(黄庭坚《叔父和叔墓碣》,《山谷集》卷24),中理(庭坚曾祖)更于樱桃洞、芝台两处修筑书馆,“聚书万卷,山中开两书堂以教子孙”(黄庭坚《叔父给事行状》,《山谷集》别集卷8),于是“一门兄弟(指庭坚祖父辈)共学于修水上芝台书院,道义相磨,才华竞爽,时人谓之十龙”(袁燮《秘阁修撰黄公行状》,《絜斋集》卷14)。黄氏十龙不仅文采风流,且多登科第。
赵州宋绶“家藏书万卷,皆手自校正”,“其文淳丽,尤善赋咏”,杨亿“自以为不及也”(曾巩《隆平集》卷7),其子敏求时藏书增至三万余卷,士大夫喜读书者,为便于借阅,多在春明坊附近赁屋以居,弄得春明坊当时房舍租费比他处常高一倍〔2〕,敏求为文亦有法度,且父子前后继修国史及实录,为士大夫称羡。
新喻刘氏墨庄也很知名,刘式死时惟留诗书数千卷,其妻陈氏指着这些藏书对诸子曰:“此汝父尝谓此为墨庄,今贻汝曹为植学之具。”(黄震《黄氏日抄》卷45)后其子刘敞、刘攽,其孙刘奉世皆以文学闻世。山阴陆氏在绍兴十三年诏求遗书时,一次就献陆宰藏书达一万三千余卷〔3〕,而陆宰正是大诗人陆游之父。
澶州晁氏更是著名的藏书世家,自晁迥起世代聚书,晁公武又得井度平生藏书,合晁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余卷,他还据此著成《郡斋读书志》一书。晁氏人物科举成功率较高,家族中人以文显名,是和拥有如此优越富足的文献资源分不开的,因此喻汝砺才感叹道:“其家世风流,人物之美,渊渟浚深,畜厚而发达。自王文献、李文正、毕文简、赵文定四三公,富有百氏九流之书,而晁氏尤瓌富闳溢,所藏至二万卷。故其子孙焠掌励志,错综而藻缋之,皆以文学显名当世。”〔4〕
苏辙《藏书室记》记载:“(苏洵)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栾城集》第3集卷10)这段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宋人普遍重视图书积累的思想根由。
注:
〔1〕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2〕参朱弁《曲洧旧闻》卷4。
〔3〕参施宿等《会稽志》卷16《求遗书》条。
〔4〕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宛委别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