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旅游中的乡愁味的建设

 阳光普照一生 2016-04-11
 乡愁,是一代人灵魂深处的记忆,也是一种源于乡村,长于心底的印记。乡村旅游将乡愁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现有的项目中找寻旧时的记忆。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等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合型旅游活动,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使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而且乡村社区“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得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开发乡村旅游,提升乡村体验很重要,而乡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目前,很多乡村发展的过于商业化,千篇一律的模式也让乡村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在这样的乡村中寻找乡愁,无疑是难以达成。因此,铸就乡愁,乡村原味不可少,今天就从乡村乡土味的建设出发,看看如何让乡村体验更加有滋有味!



1

取精去糟,留乡村“土味”

       从传统的村落向旅游转型,则必须对原来的村落进行改造。而改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融入新时代的元素,更要保留老村的精华。古树、古屋、古井、古晒场,这些地方是乡村文化的精髓,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保留乡村的乡土味,营造新村意象,同时留住乡愁。




2

回归淳朴,造浓浓“情味”

       乡村就是乡村,乡村的氛围应该是淳朴、清新的。在乡村的建设中,要尽量减少商业化气息,多增加旅游环境的伦理道德建设。培养当地从业者以及居民的服务意识,扩充志愿者团体,并从基础设施开始注重细节,以人为本,让游客到达乡村能够体验出浓浓的“人情味”。




3

体验为先,融山水“人味”

        乡村的文化,包括人们的劳作及生活方式等,在自小生活在城里的人们的眼中,是十分独特的。将乡村的“人味”开掘出来,通过农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让游客和居民间发生文化互动,保证村居、村民、村景的统一,实现游客的体验与参与。并在这种参与中,激发游客兴趣,增加体验感,同时达到传扬文化的目的。




4

注重格调,做书香“雅味”

        在人们精神诉求日益丰富的今天,即使是乡村,也不能失了“雅味”。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对村居环境的设计愈加用心,增加一份书香,一份清雅的格调。同时提高村民的素养,保持村庄的清洁,将乡村打造成一个有格调的乡村休闲目的地。




5

氛围营造,铸景观“村味”

        自然村落有自然村落的特征,在乡村的改造中,万不可将这些特征磨灭。乡村首先要是个村,之后才是归乡的感情。要让其拥有相对封闭的村域环境,打造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村庄图景,营造“心远地自偏”的心境与意境。让乡村增加原真的滋味,富于神秘而又古老的气息。



       乡村旅游,游的是源于土地、源于历史、源于乡野田园的那种清新、鲜活、湿润、淳朴的味道。一旦这些味道缺失,乡村也便不再是乡村,至少不再是我们记忆里的乡村。当下,很多人过多的看中乡村开发中的商业价值,忽略了乡村最基本的氛围的营造,让村民变成了商人,游客变成了过客。注重乡村乡土味的营造,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乡村中蕴含的独特滋味,才能给游客提供一个“家”,让他们产生想要经常回“家”的欲望,去寻找那种“归乡”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