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东湖

 赵东华 2016-04-12

城东湖,位于淮河右岸支流汲河的下游,安徽省六安霍邱县城东部,故名。亦称(氵戎)湖或荣湖。是淮河中游重要的湖泊洼地区和蓄洪区,也是国家级调蓄洪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由南北向不均匀升降运动,经淮河泛滥淤积,洼地积水形成。由于湖深,湖水不易排除,建国后,未进行围垦,只作蓄洪治理,1951年,城东湖即被列为淮河中下游蓄洪区。湖区有鱼类40余种,盛产虾蟹、银鱼,是安徽省重点发展养殖基地之一,具有蓄洪、灌溉、水产等效能。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城区湖

  • 平均面积

    约180平方公里

  • 地理位置

    安徽省霍邱县城东

  • 流域面积

    2170平方公里

 
  • 最大蓄水

    15.98亿立方米

  • 最大面积

    376.4平方公里

  • 最高水位

    25.5米

  • 所属水系

    淮河支流汲河下游

折叠编辑本段位置境域

城东湖,古称氵戌湖,也作溶湖、荣湖,由汲河河水向两岸漫溢城东湖湿地景观城东湖湿地景观而成。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东。湖区范围:东起罗家岗,向南经汪咀子、黄泊渡、胡家埠、孟集,然后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经曹墩子、滕桥、茅桥、赵咀子至唐家冲。地形狭长,东西平均宽度5~6公里,南北平均长度30公里,面积平均约18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

建国后,城东湖多年平均水位为海拔20米,相应面积139.2平方公里,蓄水2.86亿立方米;蓄洪水位达25.5米时,相应面积376.4平方公里,蓄水15.98亿立方米。经20世纪末实测东西宽(陈郢子至龙泉寺)5公里,南北长(砖洪集至唐老庄)38.5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水源

城东湖主要来水为汲河。

汲河,古称泄水,又名氵戌河或氵戌水,发源于金寨县、六安县交界处的黄石埂,上源名黄家河,出灌口集至姚李镇长岗村入霍邱县境,是霍邱县六安县的界水。再经邵高楼、舒店子,在大湖村王老庄汇石婆店、骆家巷、吴家岸来水,北流穿六(安)叶(集)公路桥,在石佛寺汇头道河。再北流至洪集乡鲁大圩子汇二道河后北流出境。至六安县储渡口汇油坊桥水,折东北流至固镇汇东汲河(六安县境),流至砖洪乡松墩子复入县境。北流至老三流集南大桥汇洪城河和花果园、中心店等地来水,北流至曹墩子谢家行入城东湖。经泥泊渡、城东湖闸,在溜子口入淮河,其经城东湖一段河道,已被湖水淹没。

全长133公里(县境约75公里),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县境1304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区占10.1%,丘岗区占63.2%,平原区占12.6%,湖泊洼地占14.1%。一般河宽20~30米。总落差254米,平均比降为1.91‰。汲河自六叶公路桥至城东湖关庄一段,河道曲折,砖洪以下,两岸堤渠大小不到100米,城东湖底过高,洪水宣泄不易,涝灾严重。汲河支流有头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

折叠编辑本段防洪工程

城东湖由于湖深,湖水不易排除,建国后,未进行围垦,只作蓄洪治理,1951年,城东湖即被列为淮河中下游蓄洪区。原来西岸的三流集、砖洪集和东岸的孟集、中心、刘李、花园等老圩约8万亩耕地常受涝灾,后又还湖约7000亩。

1951年城东湖列为淮河中游蓄洪区,从东起罗家岗穿越泥泊渡至新店乡李庄筑堤建闸,坝上游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城东湖计划蓄洪水位为25.5米,相应总蓄洪量15.8亿立方米,水面积384平方公里;当蓄水位达到26.0米时,总蓄洪量为17.9亿立方米,水面积430平方公里。非汛期一般控制水位为19.5米,容积2.1亿立方米,湖泊面积120平方公里。

主要设施有:

拦河坝

城东湖蓄洪临时性控制工程由东湖坝、拦洪堤组成。东湖坝从罗岗至卜村为填湖部分,草坝口门位于泥泊渡。拦洪堤从卜村经唐家冲至李庄,全长5.14公里,堤顶高25.5米,顶宽8.0米,内外坡1∶5,最高蓄洪水位24.5米,相应蓄洪量12.5亿立方米。

东湖坝拦洪堤由寿县总队施工,民工11219人,1951年3月9日开工,同年5月21日完工,完成土方434759立方米。其中填湖部分占总土方68%,草坝口门60.0米,用柴土捆箱法堵口合龙,草坝顶高24.5米,一年后草坝沉陷0.2~0.4米。

1952年春,为排泄内水,在唐家冲开挖宽41.0米缺口放水,按1952年防汛要求保证淮河水位25.0米不破堤。同年7月东湖坝拦洪堤堤顶普遍加高到26.0米,草坝堤顶加高到25.0米,堵复唐家冲放水口门。1952年11月,城东湖闸开工,拆除草坝,筑成与城东湖拦洪堤同样断面的堤身,5月份完成。围绕城东湖闸闸址,拦洪堤两端改线延长堤线5.4公里。1954年汛期水位26.57米,汛后复堤,将堤顶高程加到27.0米,断面不变。1956、1958年又先后两次加大断面。1987年顶宽8米,顶高28.0米,内外坡1∶50。

城东湖闸

位于唐家冲,5孔,中孔宽8.0米,高8.0米,边孔4孔,孔宽8.0米,孔城东湖防洪闸门城东湖防洪闸门高6米,总宽44.0米,采用无桩基础,全部载重由基土负荷。闸底板高程17.14米,设计流量1074立方米/秒。中孔闸门顶高程25.35米,无胸墙,边孔23.34米,有胸墙。

1954年大水后,控制水位由1951年的24.5米提高到25.5米,相应蓄洪库容15.9亿立方米。1970年加做中孔胸墙,1979年增做检修插板闸门和吊装板闸门的滑轮行车。

由治淮委员会工程部设计,闸门及启闭机由华东局工业部所属设计公司及机械局制造,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组成施工指挥所负责施工,指挥所下设技工、土工两个大队,技工大队310人承担建筑物施工。施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师三团一营军工318人到工地参加施工。土工由霍邱县民工队担任,最高出勤人数7000人。

折叠编辑本段渔业生产

霍邱县的东、西两大湖泊,历来是霍邱县产鱼区,品种多,资源丰富。建国城东湖渔业生产城东湖渔业生产前,两湖少坝无闸,与淮河通连。鱼种一是来源于淮河流窜的鱼苗,二是湖泊周围沟塘堰坝随水流入的鱼种鱼苗,三是自然繁殖的鱼苗。渔民虽未放养,但鱼、虾产量仍很可观。其中尤以沣虾、银鱼著称于世。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霍邱县志》记载:《尔雅》鰝,大虾,产沣河桥者佳。土人云:"同腐煮食,则虾自人腐中,味鲜美。其虾背有一缕红线可别"。在历代封建王朝时期,选为贡品,年年向皇帝进贡。1957年,国家宴请外宾,选用沣虾、银鱼做成佳肴,以飨盛馔。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两湖的开发。1949年底,建立东、西湖渔民协会。1953年10月,经过民主改革,建立东、西湖水上乡。1955年11月,渔民自愿联合组织起初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分别组织起东、西湖两个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春,成立东、西湖水产养殖场,下设养殖、捕捞大队。从1959年开始,向湖内投放大规格的鱼种、鱼苗。到1987年,连续投放了9年,共投放鱼苗3123.8万尾,平均年投放347万尾。最多的1976年,投放了1570万尾。但是,成鱼产量波动性较大,水大、鱼多、产量高;水少、鱼少、产量低。1950年,两湖产鲜鱼、虾432万斤,其中成鱼82.3万斤,鲜银鱼77.7万斤,鲜毛鱼107.4万斤,鲜杂鱼81.5万斤,鲜虾83.1万斤。最高的1963年,两湖产鲜鱼、虾739.1万斤,其中成鱼108.3万斤,鲜银鱼114万斤。鲜杂鱼154.8万斤,鲜毛鱼207万斤,鲜虾155万斤。

1969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将东、西湖渔场撤销,渔民下放到沿湖社队务农,湖泊无人管理,沿湖农村社员和县内外渔船进入湖内乱捕乱捞,水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两湖成鱼产量逐年下降,而且渔获物日趋小型化,毛鱼、小杂鱼和小虾比重上升,大型的鲤科鱼类很少。1974年,两湖的鱼、虾产量再度下降到32.5万斤,比1950年减少13.3倍,比高产的1963年减少22.7倍。其中成鱼产量3.2万斤,占总产的9.8%;平均每亩水面产成鱼0.16市斤,有些鱼类已濒临绝迹。

1974年7月,根据六安地区水产部门建议,经中共霍邱县委批准,成立渔业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水上乡),收回下放的渔民,建立养殖、捕捞专业组织,并成立湖泊管理委员会,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的规定。同时,每年培育大规格的鱼苗投放东湖。从此,成鱼产量开始回升。1984年,两湖产鱼、虾108.3万斤,较1974年上升2.3倍,但仍比1963年低4.8倍。

1987年,水上乡的渔民利用东湖的湖汊,围网养鱼300多亩,亩产成鱼166斤。

折叠编辑本段城乡供水

城东湖湖区周边涉及我县11个乡镇,1个渔业村,1个国营农场,为周边各乡镇城乡群众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也是霍邱城区近18万居民唯一的生活饮用水源地。同时,孟集、花园、潘集、三流等乡镇也把城东湖作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规划中的长集自来水厂也是取城东湖水,供给长集、夏店、宋店、岔路等乡镇,被称为霍邱县的"大水缸"。


百科专题更多

词条信息

创建者:lxp19870714

创建时间:2015-06-24

最近更新:2015-06-24

编辑次数:1

历史版本

贡献排名

1vidii73085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