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顶级内镜专家教你如何“破”早癌

 板桥胡同37号 2016-04-12

2016年4月10日,“2016上海国际消化内镜研讨会暨第九届中日ESD高峰论坛”完美落幕,会议中来自日本的四位顶级内镜专家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消化道早癌诊断与ESD切除的饕餮盛宴。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糖糖(河北医科大学)   刘世义


依次为八尾建史教授、小野裕之教授、後藤田卓志教授、丰永高史教授


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已成为当今内镜界的时尚潮流之一,怎样更好的发现早癌呢?此次会议上,来自日本的后藤田卓志教授就如何更好的发现早期胃癌进行了精彩讲解,指出良好的术前准备及评估胃黏膜情况可避免遗漏黏膜细微变化。    


影响我们观察的因素主要有:黏液、气泡及胃的蠕动;对此我们可应用链酶蛋白酶祛除黏液,应用gascon祛除气泡,应用丁溴东莨菪碱或薄荷油抑制胃肠蠕动,以更好的观察黏膜。良好的术前准备后,我们应进行系统的观察(如图):



评估步骤:首先应关注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然后依据内镜下表现推测患者有无HP感染(如RAC及胃底腺息肉等能提示被检查者无HP感染)。对HP阳性者进一步细致观察有无黏膜萎缩、癌变等。


后藤田教授给我们5点建议探寻胃早癌:


1.可根据有无HP感染进行阶梯式的判断;


2.必须进行良好的术前准备及系统的观察;


3.胃黏膜萎缩是发现胃癌的关键指标;


4.颜色改变及黏膜形态不规则是重要线索;


5.时常回顾对比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可大大提高我们的诊断水平。


八尾建史教授对其VS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




而发现消化道早期癌症后,我们往往应用ESD进行切除,那么怎样才能进行一个高质量的ESD操作呢?丰永高史教授指出充分的注射是很有必要的。而沈阳军总的杨卓教授提出,非注射三步法切除消化道黏膜肿物可使视野更清晰,容易判断病变范围;黏膜下层无肿胀,使止血更直接,缝合张力小;保留足够黏膜层,缝合简单。操作熟练的高手可以应用,基础者还是常规操作为好。


肠道病变行ESD治疗较为困难,一来有些病变镜子难以够到,二来肠道病变血供丰富、纤维化严重难以切除。怎样预测病变的操作难度呢?我们可依据病变情况作出评分:病变大小≥4 cm为3分,伸展的皱褶内病变2分,盲肠病变为1分。此外,在ESD操作中,肌肉回缩征(muscle retracting sign,MR sign)阳性的病变较MR征(-)的病变完整切除的难度更高,穿孔及术后出血的风险更大。且结肠的MR征(+)的病变较直肠MR征(+)的病变更难切除。而MR征(下图所示)在无蒂息肉病变中阳性率为41.2%,在LST-G-M病变中为9.6%,而LST-NG及LST-G-H病变均为MR(-)。




那么纤维化严重的病变应如何操作呢?丰永高史教授建议的三个方法:






ESD的主要并发症有哪些又应如何管理呢?小野裕之教授对ESD的并发症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及手术部的狭窄。术中出血可即时观察到,术后出血常发生于术后24h内;穿孔有时可导致致命性气腹,应进行经皮针穿刺减压(如下图)。




对穿孔的修补有单纯闭合和网膜修补,或应用可吸收性聚乙醇酸修补材料——奈维等方法(如下图)。




术后狭窄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以往食管病变范围超过2/3周即为ESD的禁忌症,现在食管环周病变也已成为食管ESD的相对适应症。单宏波教授介绍了2例食管环周病变患者,行ESD切除后,应用了口服类固醇激素治疗,却依旧发生了食管狭窄。虽然单纯应用口服类固醇激素治疗未预防术后狭窄的发生但联合应用术后球囊扩张治疗效果尚可。


研究发现,直肠病变小于环周的90%时,行ESD治疗后并不发生术后的狭窄;大于环周90%的非环周性病变ESD术后狭窄发生率为44%,而环周直肠病变ESD术后狭窄发生率为71%。


最后,为了感谢中山内镜为广大内镜医师呈现了这么好的一场学术盛宴,附上中山内镜的前后两位男神主任在现场的照片,谢谢他们的辛勤与努力,成就了中山内镜也为中国内镜的发展加了一把劲。


现任中山内镜主任周平红教授


前任中山内镜主任姚礼庆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