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 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唐代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突出表现在城市中茶肆、茶 馆、茶坊林立,茶汤品种繁多。宋代饮茶内容丰富于前朝,“点茶”广为流行,“斗茶”时 尚兴起。 镇江处于长江与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自六朝以来,即为长江下游商品中转港口。东南茶叶,南北各窑茶器经长江和运河抵运镇江,向东入海运往各地。镇江出土的唐宋茶器分为银质与陶瓷两类,现借助文献资料及其他地方出土的唐宋茶器,作一比较与研究。 1982年元旦,镇江市丁卯桥发现一处唐代银器窖藏,出土银器共计九百五十余件,出土器有酒瓮、盆、“论语玉烛”龟形酒令筹筒、酒令筹、托、碗、盒、蝴蝶形小盒、鱼形小 盒、镯、钗等,其中一部分为茶器。 1)茶釜(鍑) 共出土2件。宽沿,深腹,圜底,一件沿面设一对护耳及环状提梁,沿外刻“力士”二 字。高10厘米,口径25.6厘米(图1)。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一件与此相似的提梁银 锅。 此类器物在唐时称为鍑。《茶经》云:“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 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鍑是煮茶器,唐代盛 行煮茶,茶鍑是重要的茶器之一,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鍑中煎煮。 2)火箸(火筴) 圆杆状,上粗下细。上部刻“力士”二字。长32厘米(图2)。 火箸唐时称火筴。唐代煮茶使用炭火风炉,不可缺少夹木炭的火筴。《茶经》云:“火 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鎏金茶器中就有火箸,为上粗下细,通体素面,上端为宝珠顶,顶下有半厘米宽的凹槽,以系扣环,银箸以银丝编结的链子连接。地宫出土的衣物帐上有“火箸一对”的记载。诗人刘兼《从弟舍人惠茶》的“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之句,可验证其功用。 3)茶盒 鎏金双凤纹带盖大银盒,出土2件。四出莲瓣形。直腹,腹下内收,喇叭形圈足;盖面弧凸,以子母口扣合。盖面锤刻凸花,以衔草双凤纹为主体,边缘刻八对相向的飞雁,间以缠枝莲及鱼子纹; 腹下刻一圈牡丹花, 圈足上刻有鸿雁, 足边沿饰有莲瓣纹。外底刻 “ 力士” 、“ 伍拾肆两壹钱贰字” 。高26厘米,口径31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25.6厘 米( 图3-1)。银盒造型端庄, 刻花处鎏金,显得富丽堂皇,是唐代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 佳品。 鎏金鹦鹉纹银盒,圆顶盖,子母口,直腹下折成平底,矮圈足。盖面中心锤刻一对衔草鹦鹉,周围装饰飞雁十只,两者之间为一圈变体莲瓣纹带,以缠枝莲花相间,鱼子纹衬底,腹部以菱形连续纹样装饰,圈足沿饰变体莲瓣纹带。高8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9厘米(图3-2)。鎏金莲瓣形银盒,四出莲瓣形。盒顶圆弧,盒盖和盒身部子母口相接,直腹,腹部下收,四曲喇叭形圈足。顶部锤刻一对衔草鹦鹉,相间缠枝莲花,顶部以鱼子纹衬底,盖底腹部装饰一周缠枝菊花连续纹样。高7.5厘米, 腹径9.5厘米, 足径6.5厘米(图3-3)。 “ 贮之玉合才半饼, 寄与阿连题数行”,这首唐诗提及的玉合就是装茶饼的容器。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饼茶需碾成茶末煮饮,无论饼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存放。唐代茶盒分两类,大的盒装茶饼,小的则用于装茶粉末。 4)茶则(茶匙) 则面作铲形,近椭圆,长扁柄稍曲。柄背面刻“ 力士” 二字。长33厘米( 图4)。 茶则, 名曰茶匙, 为量器, 茶末入釜, 要用茶则来量取。《茶经· 四之器》: “ 则, 以海贝、蛎蛤之属, 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 减之, 嗜浓者, 增之。故云则也。”清楚地说明了茶则的用途,茶则不仅是量器,而且在点茶时还用以击拂、搅拌汤花使茶末溶于汤中。蔡襄《茶录·茶匙》: “ 茶匙要重, 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主。竹者轻,建茶不取。” 5)茶勺 勺面作半球形,长扁柄稍曲。柄背面刻“力士”二字。长26厘米(图5)。 陆羽《茶经· 四之器》中没有专门提及茶勺,《茶经· 五之煮》中有“ 凡酌, 置诸碗, 令沫饽均”,说明是用勺从茶釜中将茶汤舀出,再入茶碗中饮用。 6)荷叶形盐台盖 卷边荷叶形。顶饰柿蒂饰及曲状钮,盖面錾刻双曲线, 边口悬鱼四尾。内边刻“ 力士” 二字。通高7.3厘米,口径20.6厘米(图6-1)。该器写实风格较强, 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 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细密。 唐代煮茶要放适量的盐,《茶经》中提到放盐的容器“鹾簋”。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雷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图6-2),由盖、台盘、三足架组成,台盘支架上有錾文“ 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其盖与此件相似,因唐代饮茶加盐,此器可能为贮盐之器盖。 7)茶托 变体莲瓣形,凹底,喇叭形圈足,圈足内刻“力士”二字。高8-8.5厘米,口径8.8厘米(图7)。 西安和平门外出土7件唐代银鎏金莲花形茶托,其中一件在圈足内刻“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拓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字”。茶拓子即为茶托。 8)茶瓶 塔形盖,盖钮呈宝珠形,侈口,束颈,弧腹,矮圈足, 肩部设长流及把。底部有“ 力士” 二字。通高25.4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8.4厘米(图8)。 晚唐时,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兴起,即以茶瓶中煮沸的水,冲点放在碗中的茶末,称为点茶。点茶最重要的器具是茶瓶,即执壶,此壶既用于煮汤,又用于点茶。蔡襄《茶录》载:“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9)熏炉 出土时已残损。从现存部分看,分上、中、下三层,可以拆卸。圈足四面有对称的镂空如意云纹,两侧各刻一禽鸟,间饰卷草,外围各以联珠纹带作束腰形抱合。基座二层面上各刻以破式菱形、蔓草及变体莲瓣纹带。中间为承盘,宽沿,折边,平底。沿面刻一圈缠枝花卉,折边饰破式菱形纹一周,以鱼子纹为地。上部是炉盖,直壁,弧顶,葫芦形钮。钮饰重瓣覆莲纹。圈足内刻“ 力士” 二字。残高16厘米,底径23厘米,如图9所示。 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银熏炉,出土时盖面的封签墨书“ 大银熏炉, 臣杨复恭” 。熏炉是辅助茶器,唐人注重品茗的环境,室内熏香可以保持空气清新,为品茗增添意蕴。(文:刘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