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的作用是什么? 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 乙肝疫苗如何接种? 我国目前的接种策略是要求出生后 24 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尽早的使人体产生抵御乙肝侵袭的能力。 乙肝疫苗共分为 3 剂,接种完第 1 剂后,满 1 个月接种第 2 剂,满 6 个月接种第 3 剂。 什么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1)新生儿 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乙肝携带者母亲传给新生儿,因此 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已经成为共识。 (2)高危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以下人群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高度风险,强列建议接种乙肝疫苗: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中度风险,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医务人员、 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较低风险,可考虑接种乙肝疫苗: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易发生外伤者。 为什么接种乙肝疫苗时还需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只有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才需要考虑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人血制品,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如果不是收益大过风险,应尽量避免使用。 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如果只能选择接种 5ug 乙肝疫苗,应该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独接种 5ug 乙肝疫苗,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在 85%-90% 左右,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将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提高 5-10 个百分点,1 个月后接种第 2 剂乙肝疫苗时可以不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果可以选择接种 10ug 乙肝疫苗,则可以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打了乙肝疫苗后就一直有抗体了吗? 不会。 有极少一部分人反复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会出现抗体,对于这部分人群,在按标准程序接种 3 剂乙肝疫苗也没有出现抗体,可以再按标准程序接种 3 剂,如果还是没有抗体就没有必要再接种。 另外,很多人接种后 3~5 年后,发现抗体检测为阴性。但目前研究表明,如果既往有接种过乙肝疫苗,即使抗体检查为阴性也可以不再接种。 不能以抗体的阴性或阳性来衡量乙肝免疫力的有无。 打了乙肝疫苗,是不是就不会得乙肝了? 答:一般小时候打过乙肝疫苗,成年后感染乙肝的风险就会非常的低。 绝大部分人接种疫苗后都会产生保护性的乙肝病毒抗体,这样就能大大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的几率,而且免疫效果非常好。 从理论上讲,乙肝疫苗接种后其保护作用可以维持非常久的时间,一般情况下 10~15 年还有保护作用,有些人甚至是终生的。 但有一些例外,比如,和乙肝「大三阳」患者结婚,或意外输入有带有大量乙肝病毒的血制品,均会让感染风险大大提高。还有极少数不会产生抗体的人,感染风险也较一般有抗体的人高。 上述朋友,可按标准程序再打 3 剂乙肝疫苗,若不产生抗体,可以再按标准程序再打 3 针。 另外,为了判断疫苗是否有效,接种前先查「乙肝两对半」也是很重要的。 点击链接,一张图片告诉你,乙肝有哪些必须知道的真相。 责任编辑:海棠、BruceL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