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6把紫砂壶对应着16种原矿泥料。制作者为原紫砂一厂、二厂泥料车间的老工艺师以及他们的考取国家级职称的子女。泥料全部为家藏原矿,有些已经绝迹。宜兴紫砂有几大世家,这些紫砂壶均来自吴家和范家,每把均有作者签名证书。吴家与范家后人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各有数百人,有些名气大,有些名气小,较难取舍。我们只选择擅长泥料及手工工艺的人,没考虑作者名气及作品创新性。据查,研究员级国家高级工艺师107人,副研究员级国家高级工艺师181人,国家工艺师725人,国家助理工艺师1285人,国家美术员3466人,这人数实在是大多了。今天的助工或美术员也许二三十年后就是研究员高工或国家高工,按职称收藏肯定是不可取的。而原矿泥料就那么十几种,有些已经绝迹,这倒是有收藏价值的。我们也不考虑拼泥(几种原矿泥料相配以求色彩效果)和调砂(在练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熟砂粒),因为这又变化无穷了,可能会出现比职称者还多的情况。
一、赵庄凝血大红袍

赵庄百年难遇之凝血大红袍,属于上等大红袍,属于地壳运动的机缘巧合的偶尔出现,目前该矿层已经消失,这批凝血大红袍是1930几年偶然巧遇开采出来的,这一层泥是夹在普通大红袍矿层中的很薄的那么一层,都是刮下来的,所以稀有程度可见一斑。

二、大红袍

大红袍产于江苏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三、赵庄朱泥

紫砂众多泥料中,赵庄老朱泥绝对算上乘好泥,赵庄老朱泥,系由赵庄山嫩泥矿的底层"黄石黄"中之精华挑拣提练而成;外观呈咖啡黑色,陶之乃现沉重之红锈色,有饱经沧桑之质感,色调朱红而不妖艳,使用日久益现沉蕴古老气息,故以产地之名命之;为濒临绝灭珍贵之名泥。

四、小煤窑朱泥

原矿小煤窑朱泥产于黄龙山麓红庙小煤矿1000米夹层处,是处于煤块和砂岩之间的夹脂泥块。泥层厚度仅在5公分到20公分之间。且不呈片层,只为点状分布。这就很大程度增加了开采成本和开采难度。从50年代开始便有零星朱泥矿出产,不过产量不大。原本小煤窑朱泥开采出来,极少单独制壶,由于小煤窑朱泥粘性很强,很多都是直接加到普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我们今天很少能看到小煤窑朱泥的老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了。由于政府加强紫砂资源的保护,97年初小煤窑朱泥矿被封闭,采矿原址上进行了覆盖修整,再在上面种树,现在小煤窑的树都已经成林了。

五、梨皮朱泥



六、黄龙山降坡泥

降坡泥原矿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二龙桥矿段,正位于“青龙山”与“黄龙山”之交界处,因採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收藏心得:评价紫砂壶优劣的逻辑
评价紫砂壶优劣的传统逻辑是:“款、形、功、工、泥”。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的,所以“款”排在第一位。名人名壶造型既有创新又赏心悦目,所以“形”排在第二位。紫砂壶是实用器,使用顺手很重要,所以“功(功能)”排在第三位。全手工、半手工、模具做,差别很大,即使全手工,做工粗细也差别很大,所以“工”排在第四位。泥料就自然排在第五了。20年以前,按照这种传统逻辑,是能够收藏到好壶的。但是这条路现在走不通了,20年前价格2000多元的名家紫砂壶现在已经升值到百万元以上。这些炒到天价的名家名壶恐怕只是在做左手倒右手的游戏。我们尊重传统收藏逻辑,早年也从名家本人那里收藏了他们制作的紫砂壶。不过,我们现在绝不会去买这些名家名壶。命中该有已经有,命中没有勿强求,淡泊名利才是收藏紫砂壶的真谛。
就实用性而言,紫砂壶优劣取决于泥料而不是手艺,更不是价格,这是不能本末倒置的。所以我们的新逻辑是:“泥、工、形、功、款”。现在原矿上品泥料存量极少,更别说那些罕见泥料仅陈腐过程就需几十年,所以 “泥”就排在第一位。做工是紫砂壶的年轮,从业三四十年的人的手艺肯定比从业三四年的精,所以“工”排在了第二位。紫砂壶的传统器型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即使大师也做这些器型,只要把“形”锁定在传统器型上,则能解决很多的困惑,这时可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故“形”排在第三位。传统器型的实用功能也是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只是看制作者有没有走样而已,所以“功”排在第四位。至于“款”更不重要了,没有人生下来就有名。一旦有名以后,仿款及代工实在太多了,我们已经没有能力鉴别。无名气的款,无人去仿,也无人代工,所以肯定是本人作品。至于他们今后有没有名气,这就要看谁在收藏他们的作品。所以“款”排在了第五位。
紫砂一厂和紫砂二厂的老员工,分成两拨人,一拨是泥料车间的技术员,他们主要从事紫砂原矿的研究和泥料车间的技术工作。由于知识积累和工作便利,家里存了少量的极品泥料。另一拨是制壶车间的工艺员,其中很多人成为了当代名家。最近20年名家名壶身价快速增长,所以擅长泥料的人就去学习制作紫砂壶,其造型方面较难突破,但做工方面已经不输给名家。
于是我们目标锁定在这样的作者上:(1)年龄50-65岁之间,身上的火气褪净,已经没有浮躁之心。制壶人往往将自己的修养注入进紫砂壶,而宁静淡泊是紫砂壶制作的最高境界。(2)紫砂一厂和紫砂二厂的泥料车间的老员工,手中持有近乎绝迹的极品紫砂原料或存世较少的上品紫砂原料。(3)作品属于传统器型,这类作品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在造型和实用功能上已经获得肯定。(4)做工极为精湛。顺便说一句,“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历来是一对矛盾。缺乏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手工极佳,日本人中有很多这样的典型。(5)从业经历长但几乎无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