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漢字的革命:繁體字通俗演義序(一)再說繁體字

 舟客 2016-04-12

                    漢字的革命

                 繁體字通俗演義

                  

             (繁體字版)

          播客視頻《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    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    意味着   拯救

 

   当我頻頻到某國家又把我們的某某寶貝申請爲自家專利之時,我已經很平静了。我們連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繁體漢字都可以拋棄,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文化遺產不會被別人白白撿走,不會白白流失?

                                         ———— 引子

 

 

 

                     第一部分

              再說繁體字

    當奧運會離我們逐漸遠去,當中國被世界重新認知,當南韓傳來用繁體字統一東亞各國的輿論風暴,當我們還在大張旗鼓,昏天黑地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說三國,講論語,品國學……同胞們,有誰能夠想起,有誰能夠想到,我們與其成天強調京劇,推崇論語,還不如將弘揚傳統文化的重點,核心放到“繁體字”上。

    說到這個問題,恐怕又要炸開鍋了。話說二零零八年三月,因爲文學評論家王平一篇名爲《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的一篇博客引發了一場“繁簡中文”大辯論。又恰逢兩會期間,借此機會,宋祖英、黃宏等一大批文藝界人士在“兩會”中提出“應當在小學推行繁體字教育”,希望繁體字能向京劇一樣進課堂。再次引起軒然大波。但,二零零八年是一個太不平凡的一年了,我們已經數不過來究竟發生了多少具有歷史性的重大事件了。因此,繁體字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麼,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爲什麼今年會有這麼多人提出要弘揚繁體字呢,他們的動機和目和何在?大多人認爲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受這些年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一個討論的影響。這些年我們又是講《論語》又是說《三國》又是唱京劇,所以許多繁體字愛好者也想借此機會推廣繁體字的文化。而這些人呢,我們一般人都評價他們是“復古、荒唐”。對於這樣的評價,首先我們且不討論他們到底荒唐不荒唐,他們提出這個主張,的確是受到如今我們中國弘揚傳統文化的這樣一種熱潮的影響。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今年有人提出弘揚繁體字並非偶然,因爲在中國近代史上,“繁簡”字之爭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了。比方說,清未的陸費逵,民國時期的錢玄同等人都提出了漢字簡化的主張,在當時都引發了強烈的爭論。南京國民政府也曾經想推行簡化漢字,但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最終停止推行。我們現在的很多人仍然帶着那種“破四舊”“階級鬥爭”的老掉牙思想來批判這些反對者,我想,大家真的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反思一下。況且,如今港臺地區的人民仍然以“繁體字”作爲正體,而且他們也卻實瞧不上大陸的簡化字。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就是因爲港臺文化大量涌入到了內地,“繁體字”似乎又找到了家的感覺,當時大陸地區也是掀起了弘揚繁體字的熱潮。比方說我們大家熟知的“八七版紅樓夢”,裏面很多字幕都是繁體字。

    往近一點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未,某學者提出了“識繁寫簡”的口號。認爲中國漢字應該同英文一樣分大小寫,大寫爲繁體,用於正式場合以及書刊雜志的印刷;小寫爲簡體,只用於私人的書信筆記,不登大雅之堂。此觀點一出,立刻引起了一場大辯論。所以很多細心的朋友到書店就會發現,有相當大數量的大陸出版的繁體字書籍都集中在一九九七年或二零零八年左右(包括再版)。而當我們今天走在大街上,或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事物。像什麽書刊雜志啊,影視劇啊,廣告啊等等,繁體字使用的頻率真的是越來越高。我以上所舉這幾個小例子就說明了漢字“繁簡”之爭由來以久,今年三月的那次小爭論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歷史的產物。同時也說明,仍然有很多的中國人希望繁體漢字至少要擁有和簡體字平等的地位,甚至恢復它“正體”的地位。

    所以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支持簡化字以及支持繁體字的這些人他們的理由分別是什麽。

首先我們看支持簡化漢字的理由:

一、(現實層面)筆劃少,寫起來方便。

二、(歷史層面)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

三、(哲學層面)簡單才是美。

四、(社會層面)簡化漢字爲我國掃除文盲做出巨大貢獻。

五、(法律層面)法律規定。

    評價:

    一、簡化字確實筆劃少,寫起來確實方便,速度快。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寫起來容易並不意味着學起來容易啊。我說這話的時候大家可能不以爲然。那是因爲各位一定都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都不是文盲,否則怎麼會上網寫博文,傳視頻呢?可是我們也許忘了自已小的時候學習中文的情景了,反正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因爲寫錯字而被老師罰。我的小表妹也上小學,成績按說還是不錯的,但是仍然常因爲字寫的不對而挨批,反正我覺得她學起漢字來可真夠累的,整天都是沒完沒了的聽寫、默寫、抄寫。大家想想自已小時候是不是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呀!我們中國的小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中文的文化環境中,他們學中文容易嗎?真不容易!中國人學起漢字都不覺得輕鬆,要想讓中文弘揚全世界,讓外國人都去學,談何容易啊!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字恐怕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了,但是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這是爲什麼,爲什麼漢字就這麼難學?可是一定有很多人要說了,你看這簡化字都這麼難學,繁體字可想而知豈不是更加難學?好,這個問題我們暫且放一放,後面細講,看看究竟是簡體字難學,還是繁體字難學。

    二、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的確,漢字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趨向簡化。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從甲古文到繁體楷書(繁體字)是有步驟,有規律自然發展演變。各種字體之間它們的基本結構都是比較接近的(博客視頻中有各種字體的演變過程對照詳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書店去翻閱一下書法之類的書籍,對照一下中國各種字體,大家就會發現,從甲古文到繁體楷書,這些字的基本結構都是比較接近的。它們是有規律的自然地進行演變的。唯獨我們今天的簡化字,很多字由於簡化程度過大,已經看不出它與之前的字體有什麼相通之處了,成了一個完全孤立的字體。

有不少人以“漢字發展總趨勢是趨向簡化”來證明如今的簡化字是順應歷史潮流,這是很不合邏輯的。我們想一想,中國最偉大哲學思想之一就是道家的“物極必反”。繁體楷書已經是很簡化的字體了,它基本保持了之前各種字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的基本形態以及基本的字義,而且也有少量的繁體楷書也出現了一些字形和字義不匹配的現象,訛變了。但這種訛變是在漢字流傳過程中失誤,誤寫造成的。這與我們今天的簡化字故意訛變漢字相比,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可以說,絕大部分繁體字是不能再繼續簡化了。

今天我們走在大街上,經常看見不少餐廳廣告牌上把“雞蛋”寫成“雞旦”就是圖簡單。我們大家平常寫東西的時候,爲了圖快,自已也會造出一些比簡體字還簡單的“簡體字”,甚至用一些符號代替,反正只要快,簡單就行。但這些字能登大雅之堂嗎?按照剛才的那種邏輯,我們的漢字完全可以這樣發展下去呀!但是,一定會有很多人站出來說“不行,這是對漢字的破壞,對文化的踐踏。”回過頭來看看簡體字,難道就不是對漢字的破壞嗎?因此,“漢字發展的總趨勢是趨向簡化”不能成爲簡化字順應歷史潮流的理由,這一理由不成立。

    三、簡單才是美。這種思想決不能成爲定論。我之前看到不少人爲了支持簡體字寫了一篇篇洋洋灑灑辭藻非常華美的散文,來證明“簡單才是美”。結果把“繁簡字”問題變成了“簡單和繁多”的討論,偏離了主題。儘管我非常羡慕這些人的文筆,可我們畢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所謂“過猶不及”呀!你看那個塑料袋,真是簡單方便又實用吧,不照樣被我們廢除了嗎?很多時候,爲了我們的地球,爲了人類的文明,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簡單了事”的。無限的簡單只能使我們的頭腦變簡單。

    四、簡化漢字爲我國掃除文盲做出巨大貢獻。客觀的說,簡化漢字確實在當年推動了我國的掃盲工作,它的功勞和作用確實不能否定。但是,其一,掃除文盲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是教育的發展。舊社會許多人是沒有權利或沒有條件讀書的,所以才會有這那麼多文盲。可是建國以後我們大力開展教育,普及教育,這才是推動掃盲工作的根本原因,而非簡化字。即使是在我們使用簡化字的今天,那些偏遠山區由於教育落後,很多人也是沒有上過學的,簡化字再簡單他們也不認識。其二,即使簡化字曾經功不可沒,但畢竟是過去的事情了,它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它存在的價值也就這些了。我們都學過歷史,許多國家在建立之初,爲了應對和解決各種繁雜事物,鞏固新生政權,都會頒布一些臨時大法,特殊政策。但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政策遲早要改變的。簡化字同樣如此,我們不能總用老眼光來看問題了,要從長遠的角度,從有利於中國漢字繼續發展以及對外傳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不要僅僅考慮“筆畫少”這一個層面。如果總是被這一條束縛住,我看日文筆畫很少,是不是我們要向日文學習呢,是不是要向八十年代末廢除的“二次簡化”學習呢?

    五、最後,終於有人拿起了法律的武器。說簡化漢字是“甲魚的臀部”,法律的規定。當時,政協委員們提出了弘揚繁體字之後,有人就這麼說“請他們先學學法律”。的確,法律上明確規定簡化漢字是中國的法定文字,繁體字是不規範字。但是我們大家稍微有一點腦子就明白,法律是永遠不可改變的嗎?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那一部法律不是經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的呢?我們現在之所以要弘揚繁體字,其眼前目標就是希望其至少能與簡化字擁有平等的地位,摘掉“不規範字”的帽子。因此,這個理由也不能成立。

 

然後我們再看看支持繁體漢字的理由

一、(文化角度)中國文化的根。

二、(政治角度)有利於大陸和臺灣統一。

三、(藝術角度)繁字漢字美觀大方,書法,廣告、影視經常使用繁體字。

四、(現實角度)繁體中文也稱“國際中文”。海外華人華僑大都使用繁體中文,外國人認識繁體漢字的機率大於簡體字。

五、(科學角度)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用手寫字的幾率大大減少,都被電腦打字所代替。而電腦打字繁體和簡體抽入的時間是相同的,大大削弱了簡化字的優勢。

    一、中國文化的根。對這個問題,我今天暫且不討論。因爲我覺得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繁體字缺乏基本的瞭解,許多人不認識繁體字,或者認的很少。如果大家連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能明白它的意義和價值呢。所以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就是幫助大家來認識來來學習我們的繁體字,使大家會認,會寫繁體字。等到大家都能認識很多繁體字之後再去體會,去感受繁體字到底是不是中國文化的根。

    二、有利於大陸和臺灣統一。這種思想恐怕就是一廂情愿了。誰都明白,臺灣問題跟繁體字問題是兩回事。當然,話說還得說回來,我們大陸人只知道港臺地區的流行文化多麼“無厘頭”。可是,大家也應該明白港臺地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很多方面甚至超過了大陸地區。比方說繁體字,比方說中國古典“四大奇書”(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中的《金瓶梅》就有完整版的。而我們大陸恐怕連所謂的“潔本”都難得一見。這就導致了《金瓶梅》和繁體字一樣,作爲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的“雙壁”(紅樓夢,金瓶梅)之一,由於大陸地區基本上沒幾個人看過此書,對其缺乏基本的瞭解,使得“金瓶梅是黃書”的論調如此盛行。當我們大家再想說“金瓶梅是黃書”的時候,請捫心自問——自己看過《金瓶梅》原著嗎?沒看過,有資格說它是“黃書”嗎?所以說,我們評價任何一個事物,首先必須對其有所瞭解(當然,瞭解的深淺是另一回事),然後再去評價。我們現在流行“代溝”一詞。實際上,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間能夠互相瞭解,家長都能弄懂什麽是網絡世界,孩子都能明白父母兒時的艱苦歲月,家長和孩子不要在不知道不瞭解的情況下,憑借主觀想象來反對孩子上網,鄙視父母的“兒時故事”爲“老掉牙”。因此,對繁體字,如果一個人不懂繁體字,不會寫繁體字,就沒有資格說繁體字不好。想一想某小品裏的一句臺詞吧——凡是我不認識的字都不是字。

    三、繁字漢字美觀大方。這個問題我想不用多解釋。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爲繁體字的藝術性遠遠高於簡體。我們學書法的人幾乎都是寫繁體字。我們來看一看繁體字“三國演義”和簡化字“三国演义”。明顯繁體字美觀大氣,可簡化字卻骨瘦如柴,實在對不起觀眾。

    四、外國人認識繁體漢字的機率大於簡體字。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很多國際網站和國際上的一些書刊雜志大都用繁體。我們的海外華人華僑也大都寫繁體字。兩年前我就親眼看見一個韓國的留學生來中國學中文,它的中文老師教他簡體的“中华”二字。可是這個留學生不認識,他給老師寫了一個繁體的“中華”,說我在韓國的時候看見的“中華”就是這麼寫的。而且前不久韓國學者也提出要用繁體漢字作爲東亞地區的通行文字。雖然我們說,東亞地區的通行文字不能由韓國一家說了算,但是請大家想一想,恐怕再也找不出任何一種文字比繁體漢字更適合作爲東亞地區的通行文字了。因爲在歷史上,東亞各國都是以繁體漢字作爲文字的。只是到了近代因爲西方列強的入侵,打亂了東亞各國文字的統一性。何況今天,中國港臺地區使用繁體字,韓日兩國如今也開始“重溫”繁體字漢字。因此,我個人敢在此下一個定論,東亞各國未來一定會重新以繁體漢字作爲通行文字,而且一定找不出比繁體漢字更合適的。想一想也真覺得悲哀,當我們的鄰國都已經意識到繁體漢字的重要意義,甚至有“扶正”的傾向。而中國,繁體漢字的故鄉,廣大的中國人居然對繁體字一無所知,甚至極端排斥。所以,當我頻頻聽到某國家又把我們的某某寶貝申請爲自家專利之時,我已經很平靜了。我們連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繁體漢字都可以拋棄,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文化遺產不會被人白白撿走,不會白白流失?

    五、科學技術的發展。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我認爲他們確實有眼光。大家可以試一試搜狗,輸入一個繁體字與輸入一個簡體字所花的時間完全相同。如今我們現在大量的文字工作基本上都是用電腦代替手寫。比方說我這篇文章,繁體簡體,從時間上已經沒有什麽區別了。不會因爲文章是繁體字,花的時間就多。這也就意味着,簡化字的唯一優勢——筆畫少,寫得快在若干年後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將不復存在。那麼這個簡化字又有何價值可言?焉能不廢止?

    面對繁簡漢字的種種爭論,許多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公民投票,那種字體得票多,就選誰作為規範字。

    這種想乍聽起來很有道理,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完全沒有必要。我已經可以知道結果,簡體字必然以絕對優勢獲勝。因爲簡體字已經深深影響了三代中國人,可以說,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沒有受過繁體字教育的,對繁體缺乏基本的瞭解,認不全,認的少甚至完全不認識。我們連繁體字都不認識,又怎麼會明白繁體的價值和意義?這就好比我們大家選班幹部一樣,如果一位新同學參加競選,即使他再有本事,再有才能。可是我們大家不瞭解他,不認識他。又有誰會投他的票呢?必然會投我們大家熟悉的老同學老幹部的票。因此,我個人認爲,如今我們很多學者希望弘揚繁體字文化,但是通過他們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因爲繁體字是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應該繼承”。僅僅把繁體字的價值停留在“傳統文化”的層面上。但是“傳統文化”除了具有“展覽”的價值之外,它究竟有什麼實用價值呢?它對我們中國人仍至外國人學習漢字,以及漢字的傳承和推廣有什麼實際意義呢?要從實際的角度來講啊!這是我們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也恰恰是很多弘揚繁字人士所沒強調和注重的關鍵問題。這個問題不解釋,我們廣大的中國人能接受繁體字嗎?決不可能。因此,我要在此說明,我的整個繁體字通俗演義的系列講座所圍饒的中心就是“繁體漢字”與“簡體漢字”相比,究竟哪一種字更有實用價值,更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以及漢字的對內傳承和對外傳播。同時破除我們大家對繁體字的種種誤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